趙淼
摘要:日本文化具有雙重性特點,并從日本社會性質(zhì)、背景、思維特點以及外來民族等幾個方面十分詳盡的分析與有關日本民族文化的這種雙重性,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日本以及這個國家的文化意義。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qū)ΩM一步促進日本文化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幫助。
關鍵詞:日本;文化雙重性;集團意識
人們通常了日本文化之中包括茶道、花道以及歌舞伎等,另外日本的汽車、電器等同樣聞名于世。不用的產(chǎn)品與性質(zhì)展現(xiàn)的是日本文化的雙重性特征。換言之,日本也正是一個具有雙重性文化特點的國家。其一,日本近代文明高度借鑒了發(fā)達國家之中的現(xiàn)今文化;其二,更好的保持了日本固有傳統(tǒng)文化。由于雙重性特點,造成了日本文化的獨特性。本研究總結前人研究結果,并對日本文化雙重性成因及影響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討論。
一、日本文化表現(xiàn)出雙重性的成因
(一)日本社會具有同質(zhì)性特點
日本是一個島國,從遠古時代,阿依努民族在擴張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勢力,但是最終也被日本人融合與同化了。為此,基于整體上看在日本民族具有單一性特征,表現(xiàn)出強烈民族同質(zhì)性特點。隨后,這個民族在德川時代統(tǒng)治時期則開始逐漸形成了較為統(tǒng)一的日本文化,此時人們表現(xiàn)出相似的民族心理、思維方式以及傳統(tǒng)習慣等。同時,在與日本相鄰的亞洲各國之中,無論是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具有如此公共文化的人們構成的國家?guī)缀醪淮嬖凇5?,日本卻剛好屬于同質(zhì)性結構的民族與國家,能夠形成共同文化以及共同語言,這樣就極大程度上避免造成不同文化形式之間交流上的障礙,提高了向心力,更加能夠在思想以及行動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
堅持固有文化或者是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日本這個國家都能夠相對其他國家表現(xiàn)的更加出色,始終朝著同一方向完成一致性行動。日本雙重性文化特征則是完成同質(zhì)性的重要前提。
(二)被動型思維
日本知名學者《國際社會中的日本文化》在其理論著作中強調(diào)了日本人以及日本民族文化的被動型特點。這種被動型特點則集中表現(xiàn)在日本人的思維模式以及處事方式方面。其中表現(xiàn)出的是日本民族心理特征,更加體現(xiàn)出了十分獨特的雙重性文化特征。例如,日本人在進行思維運轉(zhuǎn)的時候,掌尚未能夠形成較為發(fā)達的哲學,這與日本的近鄰中國以及印度等國家擁有舉世矚目的哲學家相反。
日本自古至今都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但是,卻并未能夠促使日本中國化。同時,日本大量吸收西方國家的文化,也并未受到西方文化的同化,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文化,最終則都實現(xiàn)日本化。日本人以及日本社會則自始至終保持的是異國情調(diào)。綜合分析其原因則可以知道這與日本人民的被動性格之間具有緊密關聯(lián)。換言之,對外來事物進行外部的觀察,并不急于表現(xiàn)自己的原則,而是始終都在適應變化的情況,一旦找到了符合自身的情況再作出必要調(diào)整,只吸取有用的內(nèi)容。
(三)獨立國意識
日本國盡管經(jīng)經(jīng)受過戰(zhàn)爭,但是仍然沒有被外國侵略,世界上幾乎找不到類似的國家。
日本甚至也從來未成為任何國家的殖民地。由于日本這個國家并沒有政治或者是軍事方面的壓力,以此,日本可以作為獨立國充分且大膽地引進文明,從古至今,日本始終對外國人的文明展現(xiàn)出深刻的興趣,能夠肆無忌憚地引入到本國之中。但是,日本并沒有拋棄自身的文明,而是結合自身文明的特點,找到一個適合于自身特點的接入點,促使本國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結合,其中更多保留的是民族特色,所以雙重文化可以更好地吸收與選擇,接受與發(fā)揚。
(四)日本近代歷史的發(fā)展
日本歷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任務 是福澤諭吉。福澤諭吉作為德川時代被派往歐洲的翻譯官,將自己的額所見所聞詳盡的記錄在了《西洋事情》一書之中。同時更加創(chuàng)辦了慶應大學,許多日本商界名家多出身于此校。福澤諭吉更加親自教授英語,通過傳播英文讀物的方式,面向日本年輕人傳遞西方先進思想。當時是日本開國時期,日本人心中更加充滿了渴望趕超美英的激情,負責就希望通過學習西方文明的同時能夠促使日本進行變革,并能夠促使日本早日進入到文明開化的社會之中。
日本民族的這種同質(zhì)性促使其能夠在接受外來文化方面保持較好的一致性,但是,日本也發(fā)現(xiàn)自身無法脫離國際社會而獨立行動。為此,也需要類似福澤諭吉這樣的任務能夠?qū)⑽鞣轿幕瘋鬟f到日本本國的接受性人才,更加需要能夠使用外語將日本民族的文化傳遞到國外的發(fā)揚型人才。新渡戶稻造在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為了能夠?qū)崿F(xiàn)國民的愿望,不斷學習,精通多門外語,并在東京大學期間就立志成為“太平洋的橋梁”。事實上,新渡戶稻造的一生都在面向西方國家傳遞中國的文化,并未發(fā)展日本文化提供了重要幫助。日本明治維新之后,也就是福澤諭吉以及新渡戶稻造等一批人物開始登場的時期。這對改善日本近代文明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二、日本文化雙重性的影響分析
以上幾個方面闡述了日本文化雙重性的原因,筆者認為:
(一)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差異性
通過分析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成因看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文化雙重性進入到日本社會之中的方方面面,這其中包括了“選擇原理”以及日本人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等。日本人開始引入漢字之后,并未對漢字進行原封不動的模仿,而是創(chuàng)造性的進行了創(chuàng)新,通過模仿漢字的偏旁部首產(chǎn)生了屬于自身的文字,并創(chuàng)造了假名。
例如,在唐朝時,我國的儒學思想進入到了日本,日本人接受了這一文化的過程中,標志了日本始終能夠不斷的接受新鮮事物。日本人的價值觀中覺得贍養(yǎng)自己父母才能夠盡孝道。這是根據(jù)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形成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也就是不好的父母或者是并未曾撫養(yǎng)自己的父母,子女也應當盡孝道。除此之外,儒學思想中的與同姓不婚在制度尚未能夠傳入到日本。
在此過程中,日本更多的吸收中國文化,并從主體性方面進行選擇,促使這些中國文化能夠不斷日本化,同時,日本人在內(nèi)心深處更加埋藏了中華文明的因素,與中故宮文化之間表現(xiàn)出較多的相似性,因此,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差異性遠遠超過了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
(二)日本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差異性
從十九世紀開始,西方勢力不斷涌入到日本,并促使日本面向世界開放門戶,接著就發(fā)生了眾所周知的明治維新。這個階段,覺醒的日本領導階層發(fā)現(xiàn)了在傳統(tǒng)體制之中無法與西方現(xiàn)今文明至今相對抗,因此,維護舊有體制也無濟于事,這就需要能夠果斷的與西方先進文明至今相結合,日本人則大膽的接受西方文明,并因此,結合一定的選擇原理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接受符合自身需要的,能夠適合自身的事物,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自身特色。除此之外,也受到地理因素、氣候因素以及相關因素影響,但是東西方文化之間本身就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日本與西方國家之間有本質(zhì)上的差異,因此,文化鴻溝將無法跨越。文化差異性從宗教神學角度觀察比較明顯,例如基督教以及日本神話?;浇躺罨w系之中,唯一的男性成為了神話構造之中的中心,善惡分別更加十分明顯。但是,日本神話之中卻擁有男性與女性神共同存在的情況,對善惡的分別也沒有那么明顯,日本神話之中具有允許相反事物維持平衡性的特征存在。
當然,日本經(jīng)濟實力能夠與歐洲甚至美國之間抗衡,但是在企業(yè)管理辦法上卻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性。歐美企業(yè)比較看重的是效率,責任分工更加十分明確,職工對自身的職責比較看重,對其他方面則完全不關心,而以集團意識為生存基礎的日本人則相對比較看重協(xié)調(diào)工作,不太主張自我,尤其是在企業(yè)部門之中,生產(chǎn)過程環(huán)節(jié)之中職工之間只有形成批次配合才能夠不斷提升效率,過分突出自我主張者在日本將會遭受到冷落,當然,日本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至今的差異性在文學以及藝術領域之中表現(xiàn)的更加明顯。
(三)日本文化的信仰與等級制度
日本民族具有十分強烈的精神信仰,看重精神勝于物質(zhì),日本軍人對天皇效忠,天皇與日本至今更加無法分割,天皇更加是日本國民的最高象征,屬于國家宗教生活之中的中心,屬于一種超宗教形式的信仰情況,日本社會之中十分看重等級制度,無論是在家庭生活、宗教、軍事等。
日本人更加崇尚精神優(yōu)先主義,覺得死同樣也屬于精神方面的勝利,并對天皇表現(xiàn)出無限的忠誠。日本人嚴格遵守等級制度,并認為這是美德。日本國民需要懂得報恩,這些也都是日本人的負擔,在感受恩德的過程中,日本人也是帶有矛盾心理的。日本人在遭受他人的侮辱的情況下,具有除去污名的義務,因為,對日本人而言,沒有任何事情比沒有義理更讓人為難的事情了。
例如,通過分析《菊與刀》這部作品能夠詳細了解日本人的人格與日本文化的雙重性特征。
通過對比日本人思想模式以及行為方式可以發(fā)現(xiàn),在日本人的性格之中具有矛盾性,這種矛盾性是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更加不可調(diào)和,日本人窮兵黷武,同時崇尚禮節(jié),頑固不化但是能夠?qū)彆r度勢,忠貞的同時也背信棄義,勇敢也怯懦。日本社會文化之中以“恥辱感”為特點,日本人干重尊嚴高于生命,在現(xiàn)實社會中日本人非常小心謹慎,并能夠認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職責,行為評定標準完全依賴于外在的他人與社會的承認。
日本人崇尚武力,生性好斗,同時又表現(xiàn)的極為和善,這些性格之中都充滿了矛盾。日本文化之中具有雙重性,這種雙重性姑且也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性格張力。相互對立,彼此牽扯。例如“菊與刀”之中的櫻花與武士。兩者本身具有矛盾性卻能夠共存共生。這樣的性格特點比較容易讓日本人進入到極端狀態(tài),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日本的發(fā)展,二戰(zhàn)之后的日本經(jīng)濟也正是在這種雙重矛盾之中發(fā)展起來的。
中國自古至今都是日本國的學習對象,同時日本將中國思想不斷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日本人更加十分在意集體對個體的認可,并在長期發(fā)展中,將“恥”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豐富,最終被無線夸大,會因為這樣的原因而選擇自殺,因為日本人認為自殺是解除恥辱的最好的辦法,除此之外,日本社會之中擁有嚴格的等級思想,從7世紀開始,日本等級身份制度形成,并開始在社會中形成了士農(nóng)工商。
在家庭生活中,日本人從小就學習各種禮節(jié),這也使得等級制度的觀念加強。日本人用鞠躬表現(xiàn)其禮貌,無論是夫妻、父子、兄弟姐妹之間都要鞠躬,每個日本人都要學習建立在性別、輩分、長子身份基礎上的等級制度。而在家中學習的這種等級制度也運用到了經(jīng)濟和政治生活的領域。在等級關系中,日本人也在不斷觀察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日本人有著十分獨特的“情義”觀:一是對“社會的情義”,包括姻親、君主、有恩之人所用盡的義務;二是“名譽的情義”,就是保持自己的名節(jié)不受到侮辱。日本人不允許自己做出不講“情義”的事情,在“情義”范圍內(nèi),日本人需要維持各種紛繁復雜的禮節(jié),必要時甚至要忍受自己所不愿意承擔的痛苦,維護自己的名聲,履行“情義”的責任,否則就是對自己最大的不忠。日本人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恩惠,也不會輕易施加給別人恩惠,在他們的觀念里,受恩就等同于負債,最難還的就是“人情債”。當日本人的名聲遭受詆毀或玷污的時,他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復仇,洗清或恢復自己的名譽。
三、結語
綜上所述,日本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一種同質(zhì)性特點,并具有十分獨特的思維模式,因此,日本文化更加具有雙重性,甚至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這也造成了日本文化與東西方其他文化之間的顯著差異。日本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近代化,并成為了世界經(jīng)濟強國,足以引起世界各國的充分關注,經(jīng)濟繁榮也會促進文化的發(fā)展,基于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則能夠?qū)ξ覈幕l(fā)展以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陳龍海.川端康成創(chuàng)作的內(nèi)在矛盾與日本民族性格的雙重性[J].外國文學研究,2011(03):110-117.
[2]武亞軍.中國本土新興企業(yè)的戰(zhàn)略雙重性:基于華為、聯(lián)想和海爾實踐的理論探索[J]. 管理世界,2009(12):120-136+188.
[3]魏策策. 冰菊與鋼刀的輝映——論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qū)θ毡緜鹘y(tǒng)美的揚棄[J]. 理論月刊,2012(11):183-186.
[4]劉婭娜.日本文化與當代日本外交——兼析戰(zhàn)后日美關系的文化因素[J].國際論壇,2004(01):63-68+81.
[5]余章寶,盧凱旋.文化與經(jīng)濟發(fā)展——福山的社會信任理論及其意義[J].東南學術,2004(04):120-126.
[6]施曄.近代留日小說中的東京鏡像——以向愷然《留東外史》為代表[J].社會科學,2010(03):178-186+192.
[7]劉嘉.“生存”哲學與自然映像的結晶——從風土之源看日本文化的特性[J].湘南學院學報,2008(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