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代的僧官制度

    2017-04-07 07:16:21王建國
    大觀 2017年2期
    關鍵詞:明代佛教

    摘要:明代僧官制度是朱元璋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產(chǎn)物。僧官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統(tǒng)。僧官在管理佛教事務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各僧司衙門配合禮部做好全國的佛教管理工作。明代僧官制度與世俗官僚制度相適應,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關鍵詞:明代;僧官制度;佛教

    明代中央和地方各有一套完整的僧官制度。它們在處理大明帝國的佛教事務,秉承明代君王的統(tǒng)治思想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明代僧官制度初創(chuàng)于明太祖時期,由于朱元璋對佛教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認為佛教可以“陰翊王度”、“暗助王綱”,因此成為他對待佛教以及制定相關佛教政策的出發(fā)點[1]。明代僧官制度也發(fā)展并成熟于洪武時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內學者開展了對明代僧官制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本文在國內學者各種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國外研究的一些成果,通過對明代僧官制度進行細致分析,希望大略可梳理出當時僧官制度的基本脈絡及其特征。

    一、中央及地方的僧官制度

    明代中央管理佛教事務的機構為僧錄司,它設立于洪武十五年。此前的機構稱為善世院,“洪武元年立善世、玄教二院,四年革。五年給僧道度牒。十一年建神樂觀于郊祀壇西,設提點、知觀”,“十五年始置僧錄司、道錄司”[2]。不過,《罪惟錄》帝紀卷一不是說“四年革”,而是在洪武十五年夏四月“置在京僧錄、道錄二司,罷二院”[3],這里的二院即指洪武元年設立的善世、玄教二院。善世院設立在南京天界寺,當時設置的僧官有統(tǒng)領、副統(tǒng)領、贊教、紀化等,具體職責由于資料缺乏,大概是取締非法僧侶、任免名山大寺的住持[4]。那么,善世院何時撤銷,僧錄司到底何時設立的呢?

    《明史·職官志》外,《明實錄》洪武四年十二月亦記載“革僧道善世玄教二院”。《明實錄》洪武十四年革除善世院、上述《罪惟錄》洪武十五年“罷二院”等,依日本學者龍池清的解釋,從洪武四年至十五年期間,雖然佛教事務基本由禮部接管,但其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僧錄司制度的部分環(huán)節(jié),如《蘇平仲文集》卷六《報恩光孝天寧禪寺大佛殿記》所載“(洪武)五年詔郡縣咸立僧司以糾其徒、佛法之見尊奉、至此振古未所聞也”;洪武十一年御制授了達德瑄溥洽僧錄司諭“邇來僧錄司首僧缺員,召見任者命詢問其人,各首僧承命而還”,在洪武五年、十一年都出現(xiàn)了關于僧司的記載,只不過到了十五年才正式確定了“僧錄司”,這樣洪武十五年僧錄司的設置也不會顯得突兀,關于《大明會典》卷一百四、《稽古略續(xù)集》洪武五年“僧錄道錄司造周知冊、頒行天下寺觀”處“五”字當為“二十五”,疑為缺略“二十”所致。[5]明太祖為其打下的江山精心設立了一套僧官制度。在開國初期,仿照元朝立“善世院”,統(tǒng)管天下僧尼。洪武十五年設置的僧錄司,包括善世二員,封掌大印,“凡有施行諸山,須要眾僧官圓坐署押,眼同用印,但有一員不到,不許轍用”[6],同時監(jiān)督僧眾坐禪,并參悟公案,管領教門各類事務;闡教二員,督促修行的人坐禪;講經(jīng)二員,接納各方施主,發(fā)明經(jīng)教;覺義二員,檢查約束各山僧人行為不入清規(guī)戒律者,繩之以法。僧錄司的駐寺,最初在南京天界寺,后來遷于天禧寺;永樂遷都北京后,開始設于大興隆寺,后設于大隆善寺,仁宗時曾設于慶壽寺,此后僧錄司街門屢有變更,嘉靖十四年定于大隆善寺,此后不復變更。[7]遷都后,南京僧錄司依然存在,但是在規(guī)模及影響上則大為削弱,“僧錄司額設左覺義一員,右覺義三員,往時各住一寺,近經(jīng)咨北,左覺義專住僧錄司,右覺義三員分住靈谷、天界、報恩三大寺”[8],駐寺須征求北方同意,由此可見佛教管理亦隨政治實體的北移有所過渡;南京僧錄司名額,至成化年間只有十名,再經(jīng)嘉靖裁革,至萬歷年間僧錄司只有四名僧官而已。

    僧錄司在明初并非獨立的機構,而是直屬于禮部。在各種僧務的管理方面,禮部所發(fā)揮的作用至關重要:它規(guī)定了僧錄司各種僧官的職掌,明確了僧錄司相應的辦事規(guī)程。僧錄司有向禮部祠祭司負責的義務。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僧錄司受制于禮部,有利于統(tǒng)治者領導、管理佛教事務。

    同時,明代各地方州縣均設有相應的僧官機構。府有僧綱司,設正副都綱各一員。州有僧正司,設僧正一員。各縣有僧會司,設僧會一員。僧司衙門設置在地方寺院中,地方志中有詳盡記載,如《正德松江府志》卷十一,上??h“僧會司在積善寺”[9]。這些僧司負責管理各自的僧務事宜。

    明代十三布政司一百四十多府,均有僧司之設,僧司網(wǎng)絡遍布全國每一個角落,甚至僧綱司制度推行到了西寧、遵義等藏傳佛教地區(qū)[10]。這顯示出明代統(tǒng)治者,通過利用僧司這一統(tǒng)治群眾的工具,將其治理佛教的意圖傳遞至全國各地,以此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

    二、僧官、住持的選任

    明代佛教事務繁雜,處理日常各種問題,若無僧官的管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選任僧官方面比較慎重。明代僧官選拔的基本準則:一要通經(jīng)典,二要戒行端潔。相當于從能力和品行兩個方面考察。具體由禮部考選,由吏部任命。僧錄司僧官的設置情況,在《金陵梵剎志》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但是地方僧司,如府之僧綱司的都綱、州之僧正司的僧正、縣之僧會司的僧會,缺乏史料記載。然而明初對待佛教,基本上采取“禮遇高僧”的懷柔政策[11],因此隨著僧司之設置,高僧被任命為僧官或住持。通過住持的選任,亦可大略看出明代僧官的選任概況。

    明代僧司街門設置在大寺中,僧官也在大寺中負責各項事務。洪武二十一年(1388)的諭旨說明了僧官選拔的基本條件,“靈谷、天界、能仁、雞鳴等寺,系京剎大寺,今后缺大住持,務要叢林中選舉有德行僧人考試,各通本教,方許著他住持,毋得濫用”[12]。同時,利用考試經(jīng)典的辦法,不僅有利于選拔熟諳經(jīng)典的僧官,也有利于阻止農(nóng)民和匠籍為僧。明代中期以后,土地不斷集中,農(nóng)民喪失土地,大量流入釋道。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賦役來源,為了保證剝削,統(tǒng)治者規(guī)定“精通本教經(jīng)典”,方許給予度牒。從洪武、永樂、宣德到正統(tǒng)、景泰等歷代皇帝,都嚴申考試經(jīng)典方準為僧,否則“不通者,杖為民”[13]。

    對于寺廟住持的選拔工作,由僧錄司負責。基本程序如下:地方僧司推舉候選人,經(jīng)禮部祠祭司、各科道官和僧錄司三方考試,通過者由僧司題禮部任命,“各處寺觀住持,從本處僧道衙門舉保有戒行、老成、諳通經(jīng)典者,申送本管衙門轉申僧道錄司考試,中式具申禮部奏聞”。[14]

    明代佛教寺院在朝廷的干預下,劃分為禪、講、教三類,設立僧司及僧官也依禪講教劃分,“僧寺之設,歷代分為三等,曰禪、曰講、曰教。其禪不立文字,必見性者方是本宗;講者務明諸經(jīng)旨義;教者演佛利濟之法,清一切現(xiàn)造之業(yè),滌死者宿作之愆,以訓后人”。[15]洪武二十七年,“清教錄”頒布,“禪者問以禪理,講者問以講諸經(jīng)要義,瑜伽教僧試以瑜伽法事,果能精通,方給度牒”。[16]對僧童亦有相應的管理辦法。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六月,給賜貴州會誦《心經(jīng)》并《法華經(jīng)》,及能作瑜伽法事者土僧童四十九名度牒;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四月,“行童令背《法華》等經(jīng)并諸品經(jīng)咒……番僧審通壇場十個,方許申送禮部,覆試中式,然后具奏請給”。[17]可見對僧童的考試內容,無外乎《心經(jīng)》、《法華經(jīng)》及瑜伽顯密法事儀式、諸真言密咒等。

    終明一朝,這一選拔僧官、住持的程序,未有大變動。但隨著年代久遠,明代的祖制在每位帝王那里也悄悄地發(fā)生變化,譬如中央僧官設置上在朱元璋時期出現(xiàn)“額外缺”,這為后代皇帝恩寵漢僧、番僧開了先例。

    三、僧官的主要職能

    明代以禮部祠祭司總攬宗教政令大綱,凡僧道試經(jīng)給牒、僧籍名冊的編制、各級僧官的選補、寺院名額之頒賜,全部由祠祭司執(zhí)掌。設置僧司,主要是統(tǒng)籌全局和處理具體的宗教事務。

    (一)僧錄司僧官的職責

    在處理僧教事務方面,僧錄司八個主要僧官各有分工,各司其職。左右善世掌管官印,平時由左善世保管,由右善世加封。官印用于任命住持、考試童行。為了嚴格控制官印,防止僧官弄虛作假,任命住持、考試童行時,須要眾僧圓坐署押,眼同用印,但有一員不到不許輒用。同時,左善世負責京城寺院的經(jīng)業(yè)教習。

    左右闡教協(xié)助左善世監(jiān)督僧眾,并負責佛經(jīng)的刊刻印刷。

    左右講經(jīng)負責講解經(jīng)義,回答疑難,并負責接風外國僧侶及各方施主。

    左右覺義負責僧紀戒律的監(jiān)督,處理犯戒僧尼。僧尼違犯戒律,僧官可自行處分,如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十四日諭,“但有不守戒律的僧人,發(fā)他天界能仁寺工役”。[18]當僧尼犯下奸盜、斗毆、訴訟涉及世俗軍吏民戶時,才許官府會同僧司審理。[19]

    (二)控制僧人數(shù)量

    明代佛教的發(fā)展總體趨于衰落,影響并不突出,但佛教僧員眾多,因此控制僧人數(shù)量成為僧官的重要任務。明代對僧人數(shù)量的限制,由禮部、僧錄司、地方僧司相互配合,禮部主管、僧錄司負責、地方僧官具體執(zhí)行。

    措施之一是發(fā)放度牒。度牒是封建國家承認并確定合乎條件出家者為僧的資格和身份證明。善世院管理佛教期間,或許并沒有采取度牒之措施,在取消了善世院后未設立僧錄司之前,通過頒發(fā)度牒管理僧人,“(洪武)五年,給僧道度牒”;此后沿用舊例,“(洪武)二十四年,清理釋道二教,限僧三年一度給牒。凡各府州縣寺觀,但存寬大者一所,并居之”[20]。明代度僧不僅有年限規(guī)定,還附帶有性別、年齡規(guī)定,如洪武朝規(guī)定年不滿四十的婦女不許出家;又規(guī)定(男子)二十以上不許落發(fā)為僧,[21]此后屢有變動,但目的不外乎限制僧人數(shù)量。

    措施之二是編制僧籍簿冊。明代通過僧官系統(tǒng)對佛教教團實行嚴格的控制,其重要手段之一即編制僧籍簿冊?!埃ê槲洌┒迥觊c十二月,百福寺隱匿囚徒為僧,詔僧錄司造周知冊,頒天下”[22]。所編簿冊注冊每個僧人的籍貫住處、排行年齡、姓名性別、做童行的時間、出家寺院及剃度年月、度牒編號,還要附注父兄及受業(yè)師父的名字,然后按縣(僧會)、州(僧正)、府(僧綱)依次匯編,再由僧錄司匯總上報禮部,由禮部頒行天下寺院周知。有游方僧人到寺,即取冊對驗,遇有訛詐,立即拿勘。諸寺院也專設簿冊,寫明寺院所駐州縣、始建年代、啟建人及現(xiàn)有僧眾、住持等。還要注明寺宇僧舍數(shù)與常住寺產(chǎn)數(shù)。通過這些方式,將教團牢牢掌握于手中。[23]

    (三)地方僧官的職能

    明代地方僧官體制與當時的行政體制相適應,府、州、縣各自設立僧司。從留存下來的方志資料中,可見僧綱司是明代地方僧官體系的主體,全國各地普遍推行,幾乎無府不置僧司。

    地方僧司的重要任務是配合禮部、僧錄司做好僧籍的編制和周知板冊的制定,控制僧人數(shù)量。府州縣僧司從僧錄司領取勘置文冊,寫明某僧姓名年甲,某布政司某府某州某縣籍,某年某寺觀出家,受業(yè)某師,先為行童幾載,至某年某施主披剃簪戴,某年給受度牒。如遇未度僧道,本僧司衙門可具名申解僧綱司,轉申僧錄司考試,通經(jīng)典者由禮部頒給。[24]

    地方僧司的其他職責,重點是闡揚教法、檢束僧人。對于違犯戒律的僧人,可以自行處分?!霸诰┰谕馍姥瞄T專一檢束僧道,務要恪守戒律,闡揚教法。如有違犯清規(guī)、不守戒律及自相爭訟者,聽從究治。有司不許干預。若犯奸盜非為,但與軍民相涉,在京申禮部酌審,情重者送問。在外即聽有司斷理”。[25]

    四、明代僧官制度的特點

    明代政治的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強化,與此相適應,僧官制度亦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反映了鮮明的時代特點。

    (一)僧官制度世俗化

    明代僧官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均設立了與行政體制相適應的僧官體系,具備世俗官僚機構的特征,體現(xiàn)了朱元璋加強集權的要求。僧官管理權集中于禮部祠祭司、總樞僧錄司,下轄各司,形成一個系統(tǒng)健全、結構完整的體系。僧錄司各僧官集領導、管理、監(jiān)督等職能于一身,地方僧官逐級向上級負責。

    明代僧官可領薪俸并有明確的品階。明初,有過短暫的僧官不給俸的時期。《明史·職官志》記載“僧凡三等……設官不給俸,隸禮部”。洪武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僧道錄司衙門全依宋制,官不支俸”[26]。但到了洪武二十五年,由于重新定制百官品階秩祿,僧錄司各官依品給俸,左右善世正六品,月給米十石;左右闡教從六品,月給米八石;左右講經(jīng)正八品,月給米六石五斗;左右覺義從八品,月給米六石。僧綱司都綱從九品,月給米五石;副都綱、僧正、僧會不給俸。[27]對品階的規(guī)定與此前歷代相比是突出的變化,明朝僧官機構更加衙門化,僧職也更官吏化。

    在儀仗、服飾方面,明代禮制六至九品流內官,僧錄司官車飾皂縵;洪武二十六年,僧官可張傘蓋,僅許用青表素里;服飾顏色有嚴格規(guī)定,“禪僧茶褐常服,青條玉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條淺紅常袈裟;教僧皂色常服,黑條淺紅袈裟。僧官皆如之?!盵28]

    (二)僧官制度穩(wěn)中有變

    明朝歷代遵守祖制,但又各有新規(guī)出現(xiàn)。洪武十五年確立了完備的僧官體系后,歷經(jīng)各代,基本沒有多大變化,這與明代遵循祖制關聯(lián)甚大。然而,明代僧官制度并非從一而終,其細微變化亦很多。

    僧官設置上的“額外缺”及職能權限的變化。設置僧錄司之初,共有善世、闡教、講經(jīng)、覺義四種名號,八名僧官,然而僧司成立才月余,朱元璋命禮部加派僧行果為額外左闡教,僧如錦為額外右覺義,于能仁寺設就供道場。[29]此“額外缺”先例一開,后代援引此例效仿者不乏其人,如永樂初年設左覺義一員,后設額外右覺義三名。[30]僧錄司成立之初,考試行童由其負責;然而不僅即改為禮部祠祭司。宣德元年(1426),宣宗命科道官員審查度牒過多不辨真?zhèn)蔚木売?,令翰林學士、禮科給事中參與會同僧錄司、祠祭司主要經(jīng)業(yè)考試,由此僧司的度牒發(fā)放,度牒填發(fā)、經(jīng)業(yè)考試都在變化,主導權有所喪失。

    度僧年限及年齡的變化。據(jù)《太祖實錄》洪武十七年規(guī)定“三年一次出給度牒”,《金陵梵剎志》為四年。永樂元年重申三年一度,但永樂十六年又規(guī)定,兒童出家“五年后,諸經(jīng)習熟,然后赴僧錄、道錄司考試,果諳經(jīng)典,始立法名,給與度牒”[31]。此后變更照舊,天順二年(1458)五月,英宗下令“每十年一次開度”;弘治元年(1488)正月,“將十年一度之例停止,待數(shù)額不足之日,所在官司照額起送給度”。度僧年齡方面,洪武二十年(1388)規(guī)定年滿二十以上“不許落發(fā)為僧”,至二十七年規(guī)定不許收兒童為僧。[32]永樂十六年(1418)成祖定制,兒童出家限十四以上、二十以下。[33]景泰二年(1451)規(guī)定,年三十以上曾有過犯者不給度牒;天順年間規(guī)定年十五以下方許出家。

    度牒人數(shù)和方式的變化。洪武六年(1374)八月度僧九萬六千余人[34],而禮部尚書趙瑁的一番話,卻給出了度僧的另一個數(shù)據(jù),“自設置僧道二司,未及三年,天下僧尼已二萬九百五十四人”[35]。明代祖制,認為“僧道,府不過四十名;州不過三十名,縣不過二十名”。但度僧人數(shù),基本處于無節(jié)制狀態(tài)。弘治時,尚書馬文升奏文:“今天下一百四十七府,二百七十七州,一千一百四十五縣,共額設僧三萬七千九十余名。成化十二年,度僧十一萬;二十二年,度僧二十萬;以前各年所度僧道不下二十余萬;共該五十余萬”。[36]度牒方式,在洪武五年(1373)取消了前代計僧鬻牒的做法,將免費發(fā)放度牒定為“祖制”,此制沿續(xù)到景泰二年(1415)。當年,為解決軍餉,令行童運米到邊地以換取度牒。成化間,不僅大量鬻牒,而且地域上向全國散布。至嘉靖十八年(1539),行童皆納銀給牒,由此鬻牒成為主要給度途徑。

    【注釋】

    [1][11]周齊.試論明太祖的佛教政策[J].世界宗教研究,1998(03):43-62.

    [2][12][明]釋幻輪.釋氏稽古略續(xù)集》卷2.

    [3][22][清]查繼佐.罪惟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38.

    [4][5][6][日]龍池清.明代の僧官[J].支那仏教史學,1941(04):35+38.

    [7]釋明復.中國僧官制度研究[J].臺北:明文書局,1981:79.

    [8][14][15][16][18][19][24][25][26][30][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卷52《各寺僧規(guī)條例》、卷2《欽錄集》.

    [9][明]陳威.《正德松江府志》卷11.

    [10][29]謝重光、白文固.中國僧官制度史[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239+252+244.

    [13][21][27][28][32]《明太祖實錄》卷231洪武27年、卷86洪武6年、卷222洪武25年、卷150洪武15年、卷231洪武27年.

    [17]《明英宗實錄》卷142、卷177.

    [20][清]張廷玉.明史》卷74《職官志》.

    [23]方廣锠.中華文化通志·佛教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19.

    [31]《明太宗實錄》卷205.

    [33][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1:135.

    [34][36][清]龍文彬.《明會要》卷三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56:694+696.

    [35][清]顧炎武.日知錄之余[M].長沙:黃汝成集釋.岳麓書社,1994:1227.

    作者簡介:王建國,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館員。

    猜你喜歡
    明代佛教
    佛教藝術
    家教世界(2021年34期)2022-01-13 12:04:50
    佛教藝術
    徐日昇的中國佛教觀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2:40
    敦煌佛教疑僞經(jīng)疑難字詞考釋
    論明代賓禮制度下的禮樂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5:01:57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57:32
    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尚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3:06:21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57:04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xiàn)及技法淺析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9:10
    明代延綏鎮(zhèn)列女研究初探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2:09
    徐水县| 台中市| 江西省| 曲周县| 天气| 潼关县| 额尔古纳市| 宝兴县| 堆龙德庆县| 株洲县| 读书| 武清区| 岳西县| 重庆市| 河南省| 石门县| 微山县| 宁远县| 高邮市| 东乡| 广丰县| 南丰县| 新建县| 莎车县| 花垣县| 民县| 宁阳县| 山西省| 阳高县| 神池县| 东安县| 稻城县| 宜川县| 汝阳县| 吴江市| 西昌市| 昌黎县| 海城市| 玛纳斯县| 乌鲁木齐市| 阿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