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趙琴+郭如瑩
2016年7月13日,我們一行三人前往安徽合肥,參加第十四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與實踐活動網絡教研團隊賽項決賽。7月14日上午,決賽現(xiàn)場公布了小學語文的課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七律·長征》。在這里,我們精誠協(xié)作,開展了一次又一次的頭腦風暴,從微課程實施方案的設計到微視頻制作,從互評兄弟團隊作品到反思梳理團隊教研,都細細推敲與打磨,直至完善相關的內容設計。
● 教學設計初稿中的研討
由于我們對此次的賽題是陌生的,所以拿到賽題后,先進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學習。然后在研討中,我們初步確定本課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識詩體,握格局”“抓詩眼,悟詩意”“品語言,感文風”“讀豪情,體大義”四個層次展開。在相互爭論與補充中,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漸漸清晰,信息整合點漸漸明朗。
1.識詩體,握格局
【郭如瑩】《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是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文體,所以,必須先讓學生了解這種文體,清楚七律的特征,這有助于拓展其今后的閱讀面。同時,《七律·長征》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現(xiàn)代七言律詩,所以必須讀出詩的韻味來。我們可以導圖于文,以文本為案,通過微視頻及自主學習任務單讓學生了解七律的基本知識,如何?
【吳婷】同意?!镀呗伞らL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從教材內容來看,本課距離當代學生比較遙遠,如何讓學生在課前就對長征有一個較好的理解,是課前自主學習的關鍵。因此,我覺得可以在微視頻中插入故事二維碼,利用圖片、視頻、自主搜集資料等各種手段,讓學生對長征有一定了解。
【趙琴】是的。如何把《七律·長征》學得有特色、學得有深度和廣度,是教學設計中關注的重點。
通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為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了解有關長征的資料,課堂上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讓學生在充分閱讀和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在積極思考和交流中去感受體會,用搜集到的信息幫助理解,最后獲得成功的快樂。
2.抓詩眼,悟詩意
【趙琴】文有文心,詩有詩眼,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首聯(lián)“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中找到詩眼,來把握詩意,怎樣?
【郭如瑩】同意。那就是“難”和“等閑”。
【吳婷】是的。首聯(lián)總領全詩,再具體走進后三句,找到長征途中五個情境,結合圖文及視頻,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
【郭如瑩】我覺得還要指導學生讀準“磅礴”“逶迤”的字音,隨文識字學會“崖、丸、岷”,理解“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等關鍵詞,理解長征之艱難,紅軍之勇猛。
【趙琴】同意。雖然理解詞句意思比較枯燥無聊,但是通過誦讀、圖文的刺激,能幫助學生在頭腦中積淀豐富而鮮活、深刻而強烈的畫面,使其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另外,我們還可以在教學中復習鞏固之前所學習的有關七律的知識,鼓勵學生在知曉的基礎上嘗試運用。
通過討論,我們在“抓詩眼,悟詩意”環(huán)節(jié),將了解詩意與運用律詩的結構、寫法相結合來分析詩句,體現(xiàn)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與遞進。
3.品語言,感文風
【吳婷】我認為在品味“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時,逶迤的五嶺在詩人眼中不過是細浪,磅礴的烏蒙山在詩人眼中不過是泥丸,用來承接上句“萬水千山只等閑”,氣勢磅礴。
【郭如瑩】是的。詩歌是一種語言藝術,我們何不對詩歌的語言進行一番咀嚼,逐步培養(yǎng)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趙琴】提得很好。詩人運用夸張的寫作手法,能充分體現(xiàn)紅軍的頑強和樂觀。
通過討論,我們更注重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相互銜接;緊承“抓詩眼,悟詩意”中對詩意的學習過程,從關鍵字詞切入,感受雄健文風。
4.讀豪情,體大義
【趙琴】讀詩要通過吟誦來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領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本詩中“紅軍不怕遠征難”的一個“不怕”能集中體現(xiàn)紅軍的英勇無畏,所以要引導誦讀。
【吳婷】是的。“三軍過后盡開顏”中的“顏”字,能盡顯紅軍長征勝利之后的喜悅心情,所以吟誦時要讀出樂觀。
【郭如瑩】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分別用溫婉和激昂的語氣朗誦本詩,比較分析兩種朗誦效果,再結合詩意,感受詩人的豪邁。
通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為要引導學生自主感受與選擇朗誦語調,使其真正參與到教學情境中。
● “改進點”的選擇與思考
【趙琴】兄弟團隊指出,我們選取的微課內容過于寬泛。對此,我并不同意,因為長征背景、文本的主要內容是本課微視頻必須涉及的教學內容,律詩的結構與寫法是本課微視頻的重點學習內容,缺一不可。
【吳婷】我認為,兄弟團隊的建議有可取之處。對于長征背景、文本的主要內容,我們在微視頻設計中可以簡單涉及,但重點是要讓學生學習律詩的結構與寫法。
【郭如瑩】同意。我們可以“律詩的結構”這個知識點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按照“識詩體,握格局”“抓詩眼,悟詩意”“品語言,感文風”“讀豪情,體大義”四個層次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集中解決重難點。
【吳婷】對于任務單的設計,我認為在設計的時候應盡量精簡,這樣能凸顯學生的自主性,如在“品對仗”環(huán)節(jié),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詩句進行對仗分析。
【趙琴】同意。另外,我們初稿中的課件制作比較簡單,所搜集的圖片也比較模糊,要改進。
通過自由爭辯,我們對自己的教學設計與微視頻進行了完善。
1.學習更自主
在自主學習任務單中,我們更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刪減了重復練習的任務,增加了更具思辨意味的內容,如“遠征難”“只等閑”和“云崖暖”“鐵索寒”這兩組詞詞義相反,那在詩中出現(xiàn)是不是矛盾等,以引導學生在知曉對仗的基礎上,探究詩人這樣寫的作用。
2.思路更清晰
我們先從詩歌題目切入,知曉本詩詩體,然后重點學習律詩的結構與寫法。在品悟詩意的過程中,融合之前所學的律詩的結構與寫法,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及時鞏固,使其由“學”轉變到“用”。
3.視頻更精美
為了提高微視頻的教學效果,我們對微視頻中的很多細節(jié)進行了改進,如添加電子書包二維碼、閱讀長征小故事、制作長征路線動態(tài)圖、截取影視劇片段等,這些都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 暢談設計亮點
為了努力呈現(xiàn)詩句背后的故事,給學生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使其感受那份英雄氣概,我們立足學情,巧妙地融合信息技術,讓微視頻教學設計主要體現(xiàn)出如下特點。
1.提高核心素養(yǎng),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币虼嗽诮虒W設計中,我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教師由幕前轉至幕后,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真正實現(xiàn)“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由于《七律·長征》是七言律詩,所以我們以律詩特點為學習突破口,緊抓詩眼,感悟詩意,依據(jù)學情,潛移默化地進行詩歌學法的指導。
2.脈絡清晰合理,設計針對高效
(1)一脈相承,循序漸進
微視頻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微視頻制作中,我們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融合了趣味性,以吸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微視頻內容更是遵循邏輯發(fā)展規(guī)律,避免陵節(jié)而施。在微視頻設計中,我們按照“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理”的學習脈絡,由“字詞”走向“句篇”,由“詩意”走向“詩理”,循序漸進。
(2)有的放矢,突破難點
我們立足學情,將教學重難點定位在知曉七言律詩的特點上。微視頻伊始便是“解詩題”,通過符號標記、音頻講述兩者的同步,以吸引學生各感官的注意。例如,在講解頷聯(lián)“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時,由于該聯(lián)為對仗句,所以我們從兩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一是上下句對仗的詞語位置一致;二是對仗的詞語詞性一致。為了更好地突出對仗的特點,我們不僅借助字體顏色進行區(qū)分,如“五嶺”與“烏蒙”、“逶迤”與“磅礴”、“騰”與“走”等,還在對仗詞下方點明詞性,使學生能直觀感知對仗句的特點。
3.拓寬資源路徑,構建立體平臺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微課程的建設不只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所以我們秉承陶行知先生“語文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將生活味注入語文課程。我們以孩童的視角關注生活實際,尋找學生的興趣增長點,對學習內容進行了有效拓展。另外,我們搭建了線上學習、線下分享的立體互動平臺,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時,不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斗,而是隱形的團體學習。
(1)豐富表象,左右逢源
由于《七律·長征》中涉及諸多地名、路線,所以為了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詩歌,我們搜集、整理了長征路線圖,并標記出詩中提及的地名與路線,以圖片的形式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以便學生理解記憶,從而巧妙地突破了難點。雖然微視頻的容量是有限的,但學生的思維是無限的,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我們在微視頻中以二維碼的形式,穿插了許多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故事,以便學生能更深入地走進那段艱苦而又輝煌的歷史。學生在觀看微視頻,進行自主學習時,還可以通過移動客戶端掃碼進入電子書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閱讀,這樣能使學習內容變得更加深厚。
(2)集成交互,教學相長
我們打破了觀看微視頻,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的模式,構建了立體分享平臺。借助班級博客、E+互動學習平臺,突破時空限制,將隱形的學習團體匯聚起來,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討論、分享。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討論、分享的內容,反思教學設計中的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課堂學習計劃,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