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紅
摘要:本文通過舉事例來闡述和說明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技巧有:以愛為本,多一點尊重和信任;發(fā)揚民主,講求一點“參與效應”;注重個性,多一點欣賞眼光等。
關鍵詞:師生關系;信任;民主
愛心是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教師的愛來源于對學生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知之深,才能愛之切。我們所面對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他字寫得好壞,無論他活潑開朗還是沉默寡言,哪怕他考試不及格,他們也都將走向未來,都將居于新世紀發(fā)展的核心地位。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
一、以愛為本,多一點尊重和信任。
有的老師對待犯了錯誤的學生不顧場合地大肆批評,甚至“新帳舊帳”一起算,把學生批評得一無是處。我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妥當的,是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的。古人云:“責人要含蓄,忌太深;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币簿褪钦f批評要把握好分寸。學生犯了錯誤最怕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直接點名批評,把他們的自尊心一掃而盡,讓他們抬不起頭來走路。俗話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完美,都有犯錯的時候。其實,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的犯錯中總結經驗教訓,從而學得更聰明些;而整個人類,也是在不斷地犯錯、不斷地碰壁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從而獲得進步。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孩子是在不斷地犯錯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只有被蜜蜂蜇過才深切知道以后不能再捅蜂窩。因此,教師對待犯了錯誤的學生要做的是引導學生吸取教訓,“不要被同一塊石頭再次絆倒”,避免以后再犯。教師要認識到批評學生再嚴厲也是于事無補的,引導永遠比批評更重要、更有效。
因此,在批評學生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合理愿望,維護他們的自我尊嚴。教師批評學生的藝術就在于啟發(fā)學生的自我意識,引導學生通過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覺地去改正錯誤。反之,教師如果用粗暴的方式批評學生和懲罰學生,他們就容易產生對抗情緒,表現(xiàn)為口服心不服,對老師心存怨恨。教師不應該看不起學生,對學生應態(tài)度溫和、謙遜、平等、友好,讓學生有表達自我的機會,有保留意見的空間,有發(fā)揮特點的余地。抱著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共同進步的、平等互助的態(tài)度,學生才會意識到自己是教育的主體,才會有主人翁的精神,而不致消極、被動。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和老師是同樣平等的人,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首要條件。
二、發(fā)揚民主,講求一點“參與效應”。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揚民主,尊重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教學活動過程成為一個充滿師生激情,充滿人情有意義的一種活動,不應象過去傳統(tǒng)的教育把學生看成知識的接受器,而應把學生看作人,看作知識的主人,上課時對學生提倡“兩允許”做法:一是允許學生圍繞著教學目標輕聲交流,翻閱書本資料,二是允許學生有錯必糾,甚至是糾正教師、教材、權威的錯誤,對學生的回答不吝嗇鼓勵稱贊,如:“再想一想,你一定行”;“你說得太好了”;“你說得真好,比我講得有道理”,以一個贊許的眼神,肯定的手勢等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感到課堂的親切、安全,使他們在參與學習中感到快樂。教師上課要帶有真實情感;教師要以自己對知識和教學和滿腔熱情影響、感染學生,要關心愛護學生,教學要民主、仁慈、公正。
教師要走出演講的角色,成為全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鼓勵者、引導者、協(xié)調者和合作者。學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師不能代勞。在教學中教師要抱著一種從課堂上學到新知識的想法,和學生站到一條線上,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安全、愉悅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成功、快樂、友愛的享受。教師的主要任務應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從實際出發(fā),努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相信學生能學好,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大膽去探索、實踐,總結規(guī)律,學會學習。通過小組討論、師生對話等形式,開發(fā)學生的心理素質,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以愉快的心情,以特殊的情境教學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很有必要??梢?,教學的民主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的活力所在。
三、注重個性,多一點欣賞眼光。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天下沒有一片樹葉是一樣的,學生在課上的表現(xiàn)及反映也是不一樣的。教學中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前提下,學生才更容易充分地張揚個性,培養(yǎng)探索未知世界的情感、信心、動機與渴望課堂提問的時候,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與想法,并可以暫時保留,讓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對于某一事物或是問題的創(chuàng)新的甚至夸張的看法,以平等的姿態(tài)聽聽學生的說法,把學生確實作為教學的主體對象, 人人都有一種參與意識,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定的發(fā)言權和自主權,如果適時讓學生們體會“我長大了”的成人感,重視并滿足他們的參與意識,他們就會以積極合作的態(tài)度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其主體的作用。個性化教學并不是盲目地順從學生。對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任其自流。如果那樣,勢必影響整個班的教學秩序和效果。所以,適度的表揚和鼓勵,能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被欣賞的愉悅體驗中奮發(fā)、崛起。對學生而言,被人欣賞特別是被老師欣賞無疑是一種幸福,是一種被點燃的信任。而教師欣賞學生也是一種境界和美德,是一種沙里淘金、發(fā)現(xiàn)綠洲的快樂。沒有一個人是全能的,也沒有一個人是無能的。教師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各展其能、各顯其才,并且不要吝嗇贊美之詞,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師的成功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chuàng)造了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這個觀點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細細品味的。教育過程是雙向、互動的,也就是說是教師和學生是在相互學習、相互作用的。既然老師能成為學生的崇拜對象,學生也應該能被老師所欣賞。老師欣賞學生、走近學生,是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建立一種新型的—— 平等、民主、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就成為我們的必需,成為我們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閔容.羅嘉文;師生關系研究綜述[J];教學研究;2006(01)
[2]沈東華.現(xiàn)代師生關系新解[J];遼寧教育研究;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