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燕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迅速,經過將近二十年的摸索,已經形成了“五位一體”(課堂教學體系、活動體系、咨詢服務體系、預防與危機干預體系、專題研究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水平低下,“育心”意識不強,缺乏自我教育能力,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真正觸及學生內在心理的改變,不能對其起到授之以漁的作用。因此,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模式,培養(yǎng)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技術,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外活動、學科滲透、心理輔導與咨詢、心理治療以及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等途徑和方法,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促進全體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和心理機能健康發(fā)展的一類教育活動[1]。它既面對有心理障礙或心理問題的學生,也解決正常學生所面臨的生涯規(guī)劃、個性完善等發(fā)展性問題[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一項復雜、系統(tǒng)的工程,包括教學體系、活動體系、咨詢體系、預防與危機干預體系和專題研究體系,涉及機制體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工作條件建設等方面,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優(yōu)化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能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任何形式的教育最終都要經過自我認知的過程,從而把外界信息轉化為自我行為,只有這樣,教育才有實效,心理健康教育也如此。
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由正確認識自我,積極悅納自我和主動調控自我三部分組成,其本身就是一個積極的、主動的、能動的教育過程。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過程應該是大學生積極能動地調控、整合自身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素質要素為其心理健康服務的心理過程,最終通過在動態(tài)中正確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協(xié)調;在交互中主動調適自我,實現身心協(xié)調;在實踐中不斷改造自我,實現環(huán)境的協(xié)調,在善待中正確把握自己,實現心靈的協(xié)調[3]。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內容包括培養(yǎng)獨立意識,樹立自信心,保持自尊,提高自制力,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等與個體自我意識密切相關的方面。
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意義
(一)自我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要求
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遵循這一客觀哲學規(guī)律,其中自我教育能力是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內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自我教育能力同時也是心理素質的核心,是人心理活動的高級整合機制,心理學的理論流派都強調人的主觀學習能力,如精神分析學派強調當事人的領悟,行為主義重視當事人的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人本主義則認為正常人有自主和自我發(fā)展的內在趨向[4]。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助人自助的教育工作,唯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實際心理需求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內化自省自正,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二)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點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要求是幫助大學生優(yōu)化心理品質,實現自我潛能,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以自我教育為切入點。個體的個性傾向性(能力、興趣、愛好、人格特征等)是在成長過程中緩慢形成的,心理活動的內在特異性也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對自我心理狀態(tài)和人格特質的認知,并發(fā)揮自身的心理調節(jié)作用。另外,個體的心理問題既不是被傳染的,也不是外傷得來的,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由個人自己“制造”出來的,只能通過個人的積極調控,包括在專業(yè)助人者的協(xié)助下進行自我調控,才能走向康復。有些極端的觀點甚至認為,心理健康不可以教育,只能自我教育。
(三)自我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實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共通點,兩者都屬于精神領域的工作,致力于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或重塑良好的人格品質,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發(fā)現學生的心理問題與思想道德問題經?;祀s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不同點在于教育的內容各有側重,在教育方式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注重對多樣化群體特征的研究,也要加強個體層面的教育。如果將教育者比喻成園丁,將學生群體比喻為森林,思想政治教育園丁看整體,只要樹葉整體顏色都是綠油油的就行;心理健康教育園丁知道,樹葉看起來沒問題不一定有承受風雨的能力,具體到哪棵樹需要肥料、陽光或者殺蟲等,都需要仔細考慮。但從客觀條件上看,這樣的園丁數量配比太少,專業(y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比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模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模式不僅要反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目標、途徑、方法,體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體框架和工作思路,而且要明確自我教育的核心內容,即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學會調節(jié)和控制自身情緒,培養(yǎng)成熟良好的個性品質,提高適應環(huán)境和人際交往的能力[5],圍繞這一核心內容,在工作中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最終形成了“自育助力成才”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模式。
(一)完善自我意識,給學生亮一雙“識己”的眼
大學生作為社會個體,有各種層次的需要,并會采取行動滿足自身需要,而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其對自身價值的自覺和對外部世界的探索,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需要[6],促進其開展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推動主體意識良性發(fā)展。
1、打造三“心”工程,實現繁“心”閃耀。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面向新生群體開展入學適應性專題講座,引導學生增強在學習、人際、環(huán)境等方面的心理適應能力,幫助其盡早融入大學生活;另外,針對新生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發(fā)現心理問題,也有利于學校盡早篩查出重點關注群體,給予及時的關心和專業(yè)幫助,為開展危機干預工作打好基礎。最后,針對一年級新生開設《朋輩心理輔導》課程,挑選樂觀開朗、樂于助人的學生擔任班級心理委員,培訓朋輩咨詢、傾聽技巧、團隊輔導等業(yè)務技能,培養(yǎng)具有較強心理自助與助人能力的骨干隊伍。
2、培養(yǎng)心理求助意識,提升危機干預水平
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能力較差還體現在對心理咨詢的態(tài)度上,認為心理咨詢是萬能的,咨詢師使用一些類似催眠的方法和手段,一下子就能解決問題。實際情況往往是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最終能否解決問題,取決于學生自己是否有強烈的愿望改變自己的現狀或問題,改變的決心有多大,是否能為此付出辛勞,承擔痛苦。因此,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合理降低學生對心理咨詢效果的期望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大學生的危機意識不強,對于心理危機的識別和處理能力不夠,因此,需要通過課堂教學或專題講座的形式普及相關知識,使其在危機干預四級網絡中能夠充分發(fā)揮作用。
(二)實現自我管理,給學生強一顆“助己”的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通過“一個群體”和“三個組織”,引導學生自助互助,促進其自我教育能力的發(fā)展。
1、培養(yǎng)班級心理委員
心理委員既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組織員,也是及時發(fā)現問題、疏導不良情緒的預警員,更是提供重要線索、協(xié)助事件處理的聯絡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應該注重對心理委員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要求其熱情服務講愛心,人際和諧受歡心,善于助長有錦心,探索自我能知心,保守秘密被放心,更應該鼓勵心理委員在班級里組織各項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成長互助小組等等,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
2、打造學生組織群體
高校應該在心理健康教育部門下設立分支機構,即學生組織群體。目前很多高校已經成立心理健康部、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心理健康報報社等,一方面有助于在學生中營造勤于自助、善于互助、樂于助人的良好風尚;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學生群體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和知識普及活動,例如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健康報發(fā)放等等。
(三)推動自我發(fā)展,給學生鑄一雙“塑己”的翼
充分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通過將人格鍛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養(yǎng)其有個性、善思索、高情商、正能量,促進其主體人格良性發(fā)展。
1、完善教學體系,輔導學生自我發(fā)展。
近年來,高校已經形成了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的課程體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應像其他課程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應該強調體驗式教學,在現實情境中,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發(fā)展[7]。
2、搭建活動體系,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
通過團體訓練、525心理健康月等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自我發(fā)展。從整體來看,在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活動實踐中,大學生會自覺將活動目的、結果與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行比較,使之與環(huán)境協(xié)調[8];另一方面,實踐活動的過程是一個檢驗和建構自我心理素質要素的過程,會促使大學生以輕松的方式解決自身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明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2]謝春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3]王英,吳忠才.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方式探析[J].2004(1):32-33.
[4]陳曉蕾,肖文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社科縱橫,2011(26):296-297.
[5]曹召倫,陶芳標.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方法初探[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8).
[6]欒海清,陳家麟.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yǎng)探析[J].揚州大學學報,2006,10(1):40-43.
[7]麻艷香,蔡中宏.自我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5(6).
[8]葉玉清,單常艷,肖文學.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模式研究[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