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雅寧
(上海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 上海 201600)
?
對日本高齡化社會直面的介護問題的考察
蔡雅寧
(上海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 上海 201600)
日本是亞洲,乃至世界的高齡化大國。本稿從對日本介護服務(wù)入手探究日本高齡者介護服務(wù)所面臨的難題,希望通過對日本的分析得到對我國的高齡化之路的啟示。
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隨著高速的發(fā)展,計劃生育以及人們觀念的變化,我國也定將會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嚴峻的挑戰(zhàn)面前,我們的鄰國日本便是我們最好的參考書。
高齡化;介護對策參考
日本是世界中最有名的高齡化國家。伴隨著其快速發(fā)展,日本自2005年就進入了超高齡化國家。在時代的浪潮中,日本的高齡化之路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特別是日本高齡化社會中的高齡者介護問題,與每一位國民的生活深切相關(guān),日本政府為了解決該問題也做出了許多努力。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也必定會面臨超高齡化社會的挑戰(zhàn)。因此,日本的高齡化社會介乎問題的考察必定對我國能起到很好的參考作用,并為中國未來的方向提供啟示。
日本是一個人口大國,就業(yè)難也是每年人們關(guān)注的問題之一。然而,相對于介護崗位的用人需求量多的這一點,年輕人的就業(yè)傾向要明顯冷淡得多。官方數(shù)據(jù)分析指出2010年至2025年,介護人員的需求量將從150萬人上升至240萬人,但是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介護產(chǎn)業(yè)的有效求人倍率最高甚至出現(xiàn)1.82倍左右。(有效求人倍率為每位求職者對應的需求崗位)。而同時在需求量大的另一方面,離職率也十分高。2015年,介護崗位上的離職率大約在17%,雖然相近于全產(chǎn)業(yè)的16%,但是當年的介護職的有效求人率為2.6倍左右,而全產(chǎn)業(yè)不過1.14倍。介護職員中的7成左右是因為工作帶來的的腰痛等職業(yè)病,和低廉的月薪從而放棄介護工作。同時,在社會的普遍觀念中,介護工作仍然得不到重視,難以吸引年輕人長期從事。并且人手不足的現(xiàn)實也反過來帶給介護工作人員帶來很大的工作困難。加重了工作的難度,刺激了離職率。使得行業(yè)整體反復陷入人手不足的惡性循環(huán)。①
左右介護服務(wù)質(zhì)量的要素首先是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術(shù),其次是職員本身的積極性。而如今介護工作第一線的職員的“干勁兒”越來越低。在日本的介護職業(yè)培訓學校,大多數(shù)的學生志愿從事介護的動機是認為其是“有努力價值的工作”希望通過幫助別人來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然而在實際的工作中自己卻慢慢喪失了當初的動機。其原因包括因為人手不足等原因使得必要的介護難以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也包括對于自己作為介護者是否真的為別人所需要的不安。從財團法人介護勞動安定中心于2004年所做的調(diào)查問卷中可知,“介護工作人員不安不滿”中排名第一原因是“不確定自己是否已經(jīng)為對方提供了合適的服務(wù)”
另一方面,在精神壓力不斷積蓄的同時,介護工作人員的工作環(huán)境也十分惡劣。職員們的工作場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高齡者的家,另一種是高齡者移住的介護設(shè)施。家庭中的工作內(nèi)容一般為定期拜訪高齡者的家,幫忙做飯,洗浴,上廁所等。而在介乎設(shè)施中,不僅要照顧生活起居,為了高齡者的心理健康,更要策劃各種活動。不管從工作量上還是還是精神上對介護工作人員的要求都很高。
2015年日本的80歲老人首次超過了1000萬人。成為主要國家中高齡者占比最大的國家。從年齡段上來看,70歲以上的人口有2415萬人,與前年相比增加了33萬人,增幅為0.3。75歲以上的有1637萬人,增幅為0.4。80歲以上的人口為1002萬人,增幅為0.3。據(jù)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推測,該比例今后也將繼續(xù)成上升態(tài)勢,在第二次嬰兒潮中出生的世代將成為65歲以上老年人的2040年中,增幅甚至可能會上升到36.1%左右。②
在不斷增多的高齡者世代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隨著年紀的增長,體力下降,更容易患病等原因,高齡者漸漸陷入難以自理的狀態(tài)。同時,外出活動的減少,生活空間漸漸變得狹小。其結(jié)果甚至會出現(xiàn)廢用癥候群,身體與精神上都失去了活力,容易發(fā)生臥床不起的情況
如今,65歲以上的高齡者中,患有老年癡呆癥的人推測有15%左右、據(jù)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diào)查顯示,2012年,日本全國患有老年癡呆癥的高齡者約有462萬人,2025年預計將超過700萬人。另外若加上老年癡呆癥前期MCI的高齡者來計算,預計每4名高齡者中即有一名患有老年癡呆癥。老年癡呆的臨床表現(xiàn)為記憶障礙,認識障礙,理解力和判斷力的障礙,和執(zhí)行力的障礙,感情變化五類?;加欣夏臧V呆的高齡者因為憂郁,妄想等心理,無法接納介護工作人員,更有甚者會以暴力相待。為介護工作帶去了極大的困難。
老老介護意為家庭內(nèi)只能由一位老人來看護另一位老人的情形。常發(fā)生于高齡的妹妹看護高齡的姐姐,或者高齡的妻子看護高齡的丈夫的情況下。而這種情況中因為雙方都為高齡者,體能方面等都不足,很容易發(fā)生共同危險。然而,在這樣情況下,當事人卻常常因為家庭隱私的原因拒絕介護工作人員的介入,給介護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同時另外需要格外注意的一點是,因為年輕介護人才的稀缺,介護工作人員的平均年齡也在升高,如今在介護現(xiàn)場活躍著的工作人員中已不乏60歲左右的工作人員的身影。
從日本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介護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人手不足已經(jīng)成為必然,我們要做的是彌補人手不足帶來的負面效應。同時,糾正社會觀念的誤區(qū)。從觀念到經(jīng)濟彌補人手不足造成的市場緊缺。并且我們也應該注意,在不同的時代潮流中,我們應該順應當今的時代新趨勢去面對我國的高齡化。在以信息科技科學技術(shù)為前端的現(xiàn)在,我們可以更加把機器導入放進考量中來。另外,老老介護的問題也同時警示了我們,純粹依靠家庭吸收老年人的介護問題同樣會帶來風險,在老有所依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去考慮到依不依的住的問題。
【注釋】
①「關(guān)于確保介護人才」http://www.mhlw.go.jp/stf/seisakunitsuite/bunya/hukushi_kaigo/kaigo_koureisha/gaiyo/index.html,2016年1月2日檢索
②「介護保險制度的概要」http://www.mhlw.go.jp/stf/seisakunitsuite/bunya/hukushi_kaigo/kaigo_koureisha/gaiyo/index.html,2016年1月2日檢索
[1]奧山隆憲 (1990年)《現(xiàn)在開始還來得及,制作自己的年金計劃》德間書店
[2]日野原崇明 (1986年)《創(chuàng)造老年生活》 朝日新聞社
[3]京極高宣 (1997年)《介護革命》 貝勒斯有限公司
[4]高齡化對策委員會(2011年)《老年癡呆一邊兒去》新書會創(chuàng)造出版社
[5]大田仁使 (2011年)《團塊和介護》 講談社
蔡雅寧(1994-),女,漢族,河南人,研究生在讀,上海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