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龍 龍
(山西四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2)
建筑行業(yè)作為國民經濟持續(xù)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建筑工程規(guī)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應用其中,工程施工愈加復雜。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工程施工質量和安全,優(yōu)化工程結構,盡可能降低安全隱患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于建筑企業(yè)市場競爭意義深遠。由此,加強對建筑工程深基坑技術研究,可以改善其中的不足,對于后續(xù)工程建設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某建筑工程為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框架,地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現(xiàn)場較為狹窄,南側為空地,為施工材料堆場。廠區(qū)標高11.5 m,基坑開挖深度9 m。根據(jù)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了解,施工現(xiàn)場地勢較為平坦,土層為6層,包括表土和粉質粘土,含有機質,土層厚度大概在0.2 m~1.9 m;淤泥質粉質粘土,流塑狀,土層厚度大概在5.4 m~8.6 m;粉質粘土和粉砂互層,可塑狀,土層厚度大概在1.7 m~4.6 m;粉砂夾粉土,飽和密度大,土層厚度大概在2.5 m~5.2 m左右;粉砂夾粉土,飽和稍密;粉細砂,飽和中密狀[1]。
工程由于施工區(qū)域較為狹窄,周圍三面有建筑物遮擋,施工中需要避免對三面建筑物帶來破壞和影響,保證建筑物安全。由于施工區(qū)域地下水位較高,土質較差,如何能夠做好降水防護直接關乎到工程施工質量和安全。所以,需要做好基坑排水和土地邊坡穩(wěn)定相關工作,確保施工活動安全有序開展[2]。
在工程施工前,要求專門的施工人員勘探土質情況,測量土壓。但是在實際工作開展中,計算土質勘探數(shù)據(jù)局限性較大,難以準確的反映出土壤性質,最終的結果不夠準確,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深基坑支護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此外,在土壤壓力測量中,主要是依據(jù)朗肯土壓力理論開展工作,盡管該理論具有一定科學性,但是朗肯土壓力理論是建立在假設條件下成立的,真實的土壤條件可能存在明顯的差異,受到外界環(huán)境、氣候和季節(jié)條件變化而變化,所以最終得到的數(shù)據(jù)差異較為明顯。與此同時,深基坑支護工程出現(xiàn)的安全事故幾率逐年增高,究其根本在于勘探工作不到位、數(shù)據(jù)不精準以及支護設計不全面等。所以,針對此類問題,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開展工作,選擇合理的預防措施,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可以及時有效的予以解決,為后續(xù)施工活動有序開展打下堅實基礎和保障。
1)水泥攪拌樁圍護和止水。水泥攪拌樁四周土體加固處理,起到阻擋四周地下水滲透的作用,有助于提升邊坡結構穩(wěn)定性。水泥攪拌樁設計,攪拌樁直徑為700,樁長10 m,沿著樁長方向2 m間隔裝內側加樁柱,有助于提升樁柱的抗折強度,做好后續(xù)的養(yǎng)護工作[3]。
2)深井與輕型井點降水結合。通過深井降水方式來降低地下水位,使用輕型井點降水降低邊坡水位,有助于降低土層含水量,提升基坑邊坡穩(wěn)定性。深井直徑360,深度15 m,根據(jù)施工要求設計10口井,滿足深井降水要求。
3)邊坡防護。土方邊坡澆筑80 mm的C20混凝土,避免雨水沖刷邊坡,出現(xiàn)土體滑移問題?;又車u砌擋墻,避免地面水滲透到基坑中,提升地基承載能力。
深層水泥攪拌樁施工流程為:對施工區(qū)域進行整平→測量定位→預拌下沉到設計深度→多次噴漿和提升→施工完成→后期養(yǎng)護。
施工過程中,一些環(huán)節(jié)需要做好注意事項,避免對工程施工質量和安全帶來不良影響。施工區(qū)域整平過程中需要將地表上的雜草和淤泥及時清理干凈,使用經緯儀放出主軸線來測量位置;施工前至少兩根試樁,以此來獲取更加全面、可靠的施工參數(shù);施工時保證加固深度,土地攪拌在兩次以上;施工區(qū)域攪拌樁的垂直偏低控制在1%以內,偏差不超過50 mm;水泥漿制備,采用3.25的普通硅酸鹽水泥,按照加固土的15%來添加水泥;結合施工工藝,綜合評定水泥攪拌樁質量,選擇合適的攪拌方法和停漿處理方法[4]。
深井降水施工中,使用φ800孔,設置鋼筋混凝土管,上下部采用不透水管,中部采用透水管,并且在管的外部包裹尼龍絲布,外部填充濾料砂。
管井位置與攪拌樁之間的距離在0.8 m以上,管井底標高較之基坑要深0.8 m左右,不超過1.2 m。選擇兩臺ZB-150鉆機,3.0 kW水泵15臺,消防水管準備1 000 m左右即可。根據(jù)設計要求來測定井位,中心打定位樁,埋設護筒,護筒材料主要是采用φ10鋼板制作而成,護筒長1.80 m,埋深1.50 m,將護筒置于坑洞內,對護筒埋設的垂直度和中心位置進行校正。
在施工現(xiàn)場,鋪置鉆機作業(yè)平臺,盡可能降低鉆機作業(yè)時所產生的荷載,確保鉆機可以平穩(wěn)運轉,避免出現(xiàn)過大的位移,影響到作業(yè)精準度。鉆機底部采用水準儀整平,促使樁中心垂直度和鉆機鉆頭吊起后方向相一致。同時,相關工作人員還要檢查鉆機裝置是否完整、穩(wěn)固,檢查相關機械設備和電力系統(tǒng)安全運行。
鉆孔在滿足預設深度后,應該及時對孔洞進行清理,使用換漿清孔法充分清除坑底的雜質,確保泥漿可以正常循環(huán),中速壓入相對密度1∶1的泥漿,置換鉆孔內懸浮鉆渣相對密度較大的泥漿,實現(xiàn)孔洞的充分清理??锥辞謇砗蟪恋砗穸仍?00以內,確保鉆孔質量,避免影響后續(xù)出水[5]。
井管放置,鉆孔完成后,及時清孔,保證清孔質量,安裝井管,使用鋼筋混凝土管,并且在周邊設置扶正木,用于控制周邊濾水層厚度。底部安裝2 m左右的不透水井管,鋼板封底后安裝濾水管,上方安裝不透水管,使用電焊焊接,確保井管穩(wěn)固。
填孔,在孔壁和井管之間填充粗砂材料,填充到井口;充分清理管井,并做好相配套的抽水試驗,定期抽水,控制地下水位。
在輕型井點降水施工中,應該嚴格遵循施工流程,在開挖土后,集水總管敷設,并對孔洞進行充分的清洗和填充濾料,連接井管之后抽水。工程中選擇JQ-90輕型井點,使用直徑為100的總管,濾管長度大概在1 m,支管間距控制在1.5 m左右;沖孔結束后,孔壁和井點管之間使用潔凈粗砂充分灌注密實。需要注意的是,在灌砂過程中,需要保證管內水面同時上升,確保埋管質量符合要求,提升工程施工質量[6]。
在使用井點中,需要保持連續(xù)的抽水,如果不止水,可能導致水渾濁,一旦發(fā)現(xiàn)此種現(xiàn)象需要及時檢查和解決。同時,還要定期檢測真空度,真空度如果不足55.3 kPa,可能導致管路漏氣,需要及時維修和處理。
如果井點內淤泥較多,已經影響到井點的降水效果,可以使用高壓水反沖井點予以處理,清理堵塞的淤泥。井點系統(tǒng)拆除過程中,要求在鋼筋混凝土建筑物施工活動結束后,回填達到標高后,將孔洞中用砂土填充,保證施工質量。
土方開挖施工階段,借助反鏟挖掘機作業(yè),地下水位需要控制在基坑底板的500 mm~100 m左右,方可進行后續(xù)的開挖作業(yè)?;娱_挖達到基地設計標高后,通過人工開挖方式來挖掘排水溝和集水坑,主要是用于降水時將坑洞內的雨水及時排出。邊坡需要做好防護措施,基坑開挖的同時進行邊坡防護,主要是在基坑斜表面使用80 mm左右厚度的C20細石混凝土來澆筑作業(yè),可以有效避免雨水沖刷發(fā)生塌方,保證基坑穩(wěn)定性,促使后續(xù)施工活動有序開展。
在開挖作業(yè)中,施工現(xiàn)場需要有專門人員指揮和管理,經過施工人員現(xiàn)場確認,人工方式進行調整,確保混凝土墊層可以及時澆筑。需要注意的是,應該充分結合天氣情況進行處理,避免降雨影響施工質量和安全,需要立即停止施工,做好防護措施,避免雨水沖刷基坑出現(xiàn)塌方事故。施工現(xiàn)場應該組織相關人員會簽,盡可能縮短槽底的暴露時間。土方開挖施工后,在施工現(xiàn)場磚砌擋墻,并在墻體上使用水泥砂漿均勻涂抹,有助于阻擋地面雨水流入到基坑內部,影響到基坑穩(wěn)定性。
為了確保施工活動可以安全有序開展,提升施工質量,應該對施工全過程進行嚴格監(jiān)管,優(yōu)化施工流程,一旦發(fā)現(xiàn)基坑周邊出現(xiàn)變形問題,可以及時反饋到相關部門,選擇合理措施及時解決,盡可能避免基坑變形。具體的監(jiān)測內容包括基坑沉降情況,護坡樁水平位移和傾斜程度,錨桿是否變形等等。同時,還要在基坑周圍設置土地觀測點,盡可能降低對周圍建筑物和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提升施工質量。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通過深基坑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工程施工質量和安全,優(yōu)化工程結構,避免基坑沉降、位移問題出現(xiàn),為后續(xù)工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和保障,創(chuàng)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 孫志群,肖先炳.芻議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16,23(31):94-95.
[2] 張其岳.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6,11(17):83,86.
[3] 許芳英.內支撐支護結構在蘇州市區(qū)深基坑工程鄰近淺基礎建筑中的應用[J/OL].建筑知識,2016,15(8):1-2.
[4] 鄧光洲.深基坑支護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應用分析[J].四川建材,2016,42(4):157-158,160.
[5] 蔣新宏.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分析[J].中國建材科技,2016,14(7):1-2.
[6] 李 剛.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分析[J].門窗,2015,23(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