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0)
重印點校本《長編》第一冊干支考校
趙聰聰
(河南大學河南開封475000)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是研究宋史的重要史料,然而2004版重印點校本卻存在較多錯訛。本文對重印點校本《長編》第一冊中的干支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與考校,以引起學界對重印點校本《長編》中時間錯訛的關(guān)注。
長編;干支;文淵閣本;考校
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下簡稱《長編》)經(jīng)中華書局點校,自1979年至1995年陸續(xù)刊出并重印,是該書目前通行的最好版本,給治宋史者提供了很大便利。此書是以清光緒七年浙江書局刊本為底本,并曾用文津閣本和張今吾愛日精廬活字本通校全書。該點校本面世以后,眾多學者對其中的漏校、錯校等問題進行過研究指正,但在2004年9月第二版重印中,只“改正了個別排校錯誤”。??惫偶且豁椨肋h難以臻于至善的工作,需要不斷的完善。2004年版美中不足的地方,學者們?nèi)缌禾珴?、馬玉臣等,已有一些訂補。
(一)《長編》第一冊《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目錄》(下簡稱《目錄》)后所附之《欽定四庫全書提要》(頁碼一):
《文獻通考》載其進書狀四篇,一在隆興元年知榮州時……一在乾道四年為禮部郎時……一在淳熙元年知瀘州時……一在淳熙元年知遂寧府時,重別寫呈……
1. 按:這里“知遂寧府”的時間值得推敲。據(jù)同冊《目錄》后所附《雜識》(頁碼一四)“(淳熙)四年,駕幸太學……頃之,起知遂寧府”,李燾起知遂寧府當在淳熙四年之后。另據(jù)徐規(guī)《李燾年表》,李燾于淳熙七年方起知遂寧府,淳熙元年必不在遂寧府知府任上。因知,“淳熙元年知遂寧府時”有誤。
另據(jù)湖南圖書館藏《長編》四庫底本之《提要》,“淳熙元年”墨筆改為“淳熙七年”(據(jù)苗潤博《<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四庫底本之發(fā)現(xiàn)及其文獻價值》載《文史》2015年02期),疑是《提要》作者知“淳熙元年”有誤,直接據(jù)《宋史》而改。然“淳熙七年”亦誤。
李燾完成《長編》的修訂工作并“重別寫進”的實際時間,裴汝誠、許沛藻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考略》中認為是“淳熙十年”“重別寫進”。(《考略》依據(jù)有周必大《周益公大全集·平園續(xù)稿》卷二六《敷文閣學士李文簡公燾神道碑》、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四和王應麟《玉?!肪硭钠?,當可信。)重印點校本《長編》,應據(jù)以改之,并出??庇?。(《長編》中 《提要》已點明是“《文獻通考》載其進書狀四篇”,考諸《文獻通考》,作“淳熙九年,知遂寧府李燾上言”,故應該把“淳熙九年”也寫入校勘記。)
2.第一冊153頁,卷六,乾德三年夏四月己巳:
己巳,回鶻遣使來貢方物。
(二)按:前一條為“辛丑”(38)(干支后括號內(nèi)數(shù)字不注明者,均為60甲子的干支次序),后一條為“壬子”(49),而“己巳”干支次序為6,疑有誤。據(jù)文淵閣本,“己巳”作“乙巳”(42),合乎此處干支順序(按照我國古代歷法——陰歷,每月29天或30天,而干支次序為60個,那么一個月之內(nèi)不會出現(xiàn)重復的干支,同一個月內(nèi)兩個干支次序最大相差不超過29,而且干支應該從小到大,癸亥之后重新從甲子排起?!耙宜取?42),大于“辛丑”(38)且又小于“壬子”(49),合乎從小到大的干支順序),當據(jù)以改之。
3. 第一冊232頁,卷十,開寶二年九月壬戊:
壬戊,幸玉津園宴射。
按:干支次序表有“壬戌”“壬午”,而無“壬戊”,有誤。據(jù)文淵閣本,“壬戊”作“壬戌”。這是明顯的誤校,當據(jù)以回改。
4. 第一冊249頁,卷十一,開寶三年九月丁卯:
丁卯,潘美等言大敗南漢萬余眾,克富州。
按:前一條為“丙辰”(53),后一條為“戊午”(55),而“丁卯”干支次序為4,與前后條干支不合,疑為“丁巳”(54)之訛。據(jù)李埴《皇宋十朝綱要》卷一(清抄本),“(九月)壬子,潘美等敗廣南軍萬余眾,克富州”。自富州(今廣西昭平縣)至都城開封,約1564公里(今日道路),宋代急腳遞日行四百里(宋里),捷報傳遞時間粗算在10天左右,依宋代道路估計要15天左右。壬子(49)至丁巳(54),共計5日,急腳遞不可能把捷報傳到開封;而壬子(49)到丁卯(4),共計15日,捷報完全有可能此時傳到都城開封,故而《長編》“丁卯,潘美等言大敗南漢萬余眾,克富州”的記載,無誤。然而“丁卯”與前后條干支不符,疑是《長編》作者李燾將此條誤排于此。當把丁卯條移至戊午條后,作為九月最后一條,并出??庇?。
5.第一冊258頁,卷十二,開寶四年:
開寶四年(辛巳,九七一)
按:據(jù)陳垣《二十史朔閏表》,971年為辛未年,且本冊240頁開寶三年下書為“(庚午,九七〇)”,推知開寶四年“辛巳”(18)有誤,當作“辛未”(8)。
6. 第一冊339頁,卷十六,開寶八年五月庚寅:
庚寅,以解州刺史王政忠權(quán)知晉州、兼兵馬鈐轄。
按:前一條為“壬申”(9),后一條為“辛巳”(18),而“庚寅”干支次序為27,疑有誤。據(jù)文淵閣本,“庚寅”作“庚辰”(17),合乎此處干支順序,當據(jù)以改之,并出??庇?。
7.第一冊400頁,卷十八,太平興國二年二月戊午:
戊午,幸太平興國寺。
按:前一條為辛酉(58),下一條進入三月壬戌(59),而戊午干支次序為55,疑有誤,且前一頁(亦在二月)已有“戊午”日。故本條當合并到前一頁之“戊午”條。
8. 第一冊409頁,卷十八,太平興國二年閏七月癸丑:
癸丑,以曹州定陶鎮(zhèn)為廣濟軍。
按:前一條為“庚寅”(27),后一條為“己亥”(36),而“癸丑”干支次序為50,疑有誤。據(jù)文淵閣本,“癸丑”作“癸巳”(30),合乎此處干支順序,“癸巳”為是,當據(jù)以改之,并出校勘記。
9. 第一冊461頁,卷二十,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戊子:
戊子,詔改京城內(nèi)外二十五門名。
丁亥,初置皇子侍讀,以左賛善大夫楊可法爲之,仍賜五品服帶、銀勒馬、銀五百兩、錢五十萬。尋遷右補闕,仍侍讀。
按:“戊子”干支次序為25,“丁亥”干支次序為24,故“丁亥”當在“戊子”前,當將“丁亥”條提至“戊子”條前。
綜上所述,由于《長編》是從殘存的《永樂大典》中重新輯出,抄錄過程中除內(nèi)容有誤外,干支時間的錯誤、顛倒還是較多的?;驶示拗y免訛誤,這需要進一步校正,以便讀者在使用中少出錯誤。文淵閣本的干支記載是可以重視的校對材料;《宋會要輯稿》、《宋史》、《玉?!?、宋人文集等古籍以及陳垣的《二十史朔閏表》,對于《長編》干支的考校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湖南圖書館所藏的《長編》四庫底本(筆者限于游歷未見到此底本)也是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的校對材料,特別是對于“存疑”的干支問題,可以據(jù)之考校。在此,也一并呼吁學界根據(jù)四庫底本對整套《長編》繼續(xù)進行勘誤,以利后人。
[1](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9月;
[2](宋)王應麟:《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北京大學研究所,1962年修訂本;
[4]梁太濟:《<長編>點校拾遺》,《唐宋歷史文獻研究叢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趙聰聰(1990-),男,漢,河南內(nèi)黃,碩士,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