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鳳羽
一直以來,以應試為中心的教學體制,極大壓抑和禁錮了人類天性的自然的發(fā)展。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逐漸喪失了固有的靈性,而淪為發(fā)號施令的技術指導和答題技工,課堂教學全是條件反射性的機械反應,沒有真正觸及語文最核心的問題——人的生命,人的情感和精神,人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區(qū)別于以往教學大綱的重要一點,就是對語文學科的定性時,除了繼續(xù)強調(diào)語文的工具性外,特別突出了語文的人文性質,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
有關“人文”含義,學術界有很多說法,綜合起來看,人文精神至少包含了以下內(nèi)容:強調(diào)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即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即追求人的道德情感、審美情感與宗教情感,并強調(diào)人的自然情感與道德理性、審美理性和宗教理性相統(tǒng)一,確立人在宇宙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喚起人們的宇宙關懷、生命關懷;高度珍視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強調(diào)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學生學習過程的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因為學生所探究的內(nèi)容涉及了人類社會、自然科學、政治經(jīng)濟等各個領域,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成分,值得學生去探究、吸收、積累。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正確把握作品的內(nèi)涵?,F(xiàn)以初中的語文教材為例,談談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人文精神,并使之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中。
一、閱讀中感悟親情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會學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斷是非的能力,從而使之成為有道德、有理想、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語文教學中人文性因素應不斷加強,以引導其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從而品味生命,感悟親情。
二、賞析中升華人格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睹┪轂榍镲L所破歌》中,杜甫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博大胸襟和悲壯的情懷把人與人間的親情推到了極致,他的憂國憂民、克己奉公的人道主義精神必將熏陶和感染一批批學子,使人間多一份關愛,少一些讒間;多一份光明,少一些黑暗。
三、品味中激發(fā)情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睆V袤的中華大地,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無論是雪域高原,塞外風光,還是鶯歌燕舞的江南水鄉(xiāng);無論是春花秋月還是夏雨冬雪,都是如此地滌蕩人的心胸,激發(fā)人的情感。學會欣賞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開放的心靈,進而豐富自己的情感,充實生命的內(nèi)涵。
四、積累中提高素質
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提出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教材同時選編了展示民俗文化的說明文,內(nèi)容涉及了建筑、服飾、禮儀、技藝、歲時節(jié)令等領域?!短K州園林》、《個園》等文章向人們展示著中國園林藝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驛路梨花》中的瑤族老人則以紅布和羽毛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們了解了私塾中拜師的禮節(jié)……引導學生探究這些民俗成分,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引發(fā)他們對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文化的關懷,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國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積累這些民俗知識,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從中感受我國民俗豐富的內(nèi)涵,更能讓學生積累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五、思索中接近自然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她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直到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p>
六、吟誦中陶冶性情
新課標中關于古詩詞部分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誦讀古代詩詞,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和審美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的審美情趣。“古代詩歌以它特有的藝術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其根本原因是詩歌所蘊含的人文傳統(tǒng)、人文精神。文言詩文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懷卡哇伊起到直接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以上所列舉的文章僅是教材的一小部分,相對于整個人類文化來說,更算不上海中一粟。作為老師,尤其是作為語文老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把握教材的人文內(nèi)涵,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眾所周知,“語文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教給孩子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的請按、情趣和情操,影響著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反映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認得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語文教學中若能時時滲透這一原則,語文課必須成為學生的一片樂土。一旦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情趣和生活經(jīng)驗等走進文本世界,就開始同化、整合“異己世界”和調(diào)整、順應自我世界,學生認識生命,豐富情感,培養(yǎng)精神局勢在這兩個世界的距離不斷縮小、整合之中走向新的視界融合。
找尋失落的人文意識,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蘊,張揚充滿生命力的個性,開啟潛能無限的心智,提高和滋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能力,這應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內(nèi)涵。只有充分挖掘文本所蘊含的人文內(nèi)涵,才能使學生領悟作者的感情,激發(fā)自己的感情,以達到與作者、文本的認知、情感、價值觀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整整自由地翱翔于文本營造的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文化和精神構筑的世界中,體驗情感、感悟人生;才能自覺自主地生成語文素養(yǎng),提高審美品位,提升人文品質,使學生在濃厚的人文氣息中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