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英
摘要:我國在小學教學的大綱中明確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滲透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既能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信念,也培養(yǎng)了學生們健康高尚的思想品德,對語文教學來說百利而無一害,更加彰顯了語文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是思想教學,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滲透到教學中來,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真正地把握好育德育人兩方面之間的有效聯(lián)系,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新型人才,達到國家育人的教學目的。本文根據(jù)筆者經(jīng)驗積累,談一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實現(xiàn)“立德樹人,隨課而行”,以提供借鑒依據(jù)。
關(guān)鍵詞: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學生;語文
G633.3
隨著我國發(fā)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zhàn),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shè)大潮之中。深化教育領(lǐng)域綜合改革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習近平總書記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不立德,就不能樹人。
思想道德觀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國家的靈魂。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精神,實現(xiàn)知識、能力、素質(zhì)培養(yǎng)的和諧統(tǒng)一,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始終貫徹實施道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依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廣泛的人文熏陶,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民族自豪感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少年兒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教師必須優(yōu)化教育方法加強教育力度,讓民族自豪感的種子植根于他們的心田。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以“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為專題,選編了精讀課文《長城》、《頤和園》以及略讀課文《秦兵馬俑》。《長城》一課表現(xiàn)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也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额U和園》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肚乇R俑》詳盡介紹了秦兵馬俑。3篇課文都有精美的實景或?qū)嵨飯D片,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引領(lǐng)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的一扇扇窗口。這幾篇課文就是滲透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
例如:《長城》一課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是“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是一個偉大的奇跡。”教學時我讓學生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孩子們根據(jù)掌握的課文內(nèi)容和自己平時積累的資料各抒己見。主要因為長城的規(guī)模很大(秦始皇當政后吞并六國氣勢如虹,著手修建長城拒當匈奴!長城是將當時的燕、趙、秦等多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并進行加固而成的),東起山海關(guān),西止嘉峪關(guān),長達萬里(古時候的比現(xiàn)在的要小很多)。再者砌筑長城用的都是巨石,一塊條石都兩三千斤重,全靠人工搬運到陡峭的山嶺上。在那個年代里沒有現(xiàn)代化的機械裝備(即使有,鑄造這樣規(guī)模的建筑也很難),但當時卻能創(chuàng)造出這樣大規(guī)模的建筑,這是非常驚人的,還有就是據(jù)說長城是唯一在太空可以看到的人工建筑,這些綜合起來足可以證明長城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是當之無愧的!當我問及“你站在長城上會怎樣想呢?”學生更是積極發(fā)言,抒發(fā)了自己的愛國情懷,以中華民族為自豪。
再如,《開國大典》是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很好的素材。在教開國大典的典禮儀式部分時,第一部分強調(diào)對毛主席的莊嚴宣告的感悟。第二部分是感受人民群眾激動自豪的心情。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毛主席的莊嚴宣告,一位學生朗讀了主席的莊嚴宣告以后說:新中國成立了,每個人都充滿了喜悅和自豪。另一個學生說:人民擺脫了奴隸的枷鎖,當家做主人,朗讀時就得熱情洋溢。又有一個學生說:新中國的成立是多少代人的夢想,來之不易,讀的時候就得飽含深情。還有一個學生說:正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所以要讀得莊嚴。學生的發(fā)言讓我看到了學生情感的投入,學生已經(jīng)沉浸在開國大典激動人心的場景之中。此時,我拿出中國版圖,引導學生透過地圖,感受著毛主席的宣告經(jīng)過無線廣播傳到長城內(nèi)外、傳到大江南北、傳到白山黑水之間時,全國人民歡躍的心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強調(diào)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反復咀嚼,力圖透過充滿魅力的語言,感悟作者行文中蘊含的無限激情,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黨、熱愛領(lǐng)袖、熱愛新中國的感情。
二、樹立正確幸福觀
現(xiàn)代人的生活充滿著幸福,尤其是孩子們,幸福時刻圍繞在身邊,得到家人的百般呵護,得到老師的傾心關(guān)注,得到社會的鼎力扶持,他們時時享受著幸福,但這都是外界賦予他們的,而不是他們自己通過勞動與付出而體會到的。一部分孩子還不懂得幸福的真正含義。所以,在學科中體驗、感悟、收獲是優(yōu)化幸福觀的重要渠道之一。作為教師,就應該利用教學資源,有意識地發(fā)揮教材的特點,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shè)計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把樸素的幸福觀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去。
如,教學“幸福是什么”,當學生談到對幸福的認識時,我意識到要及時把學生的思路引到文中去。當學生說“我考了好的成績,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爸爸媽媽給我買了最想要的娃娃,去奶奶家吃到了最香的餃子”時,我便引導學生進入“幸福是什么”的追求中。啟發(fā)學生帶著“三個牧童做了一件什么事而得到了智慧女兒的贊揚?”“三個牧童十年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嗎?你怎么知道的?”的問題自能讀書。然后再集中探討第一個牧童的幸福歷程。在反復理解與朗讀后,問:“他是怎樣幫助別人的?”引導學生不斷地從語言、動作、神態(tài)、情感各方面去體驗白衣天使的奉獻歷程,去體驗救死扶傷的神圣與莊嚴,從而真切感受幫助別人而獲得幸福的愉悅。學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義。懂得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幸福不是付出,就是奉獻,勞動就是付出,給予就是奉獻。幸福不僅僅是被愛,更重要的是愛別人,還要引導學生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總之,要立德樹人,隨課而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語文課本上的知識點,挖掘課本中思想道德的閃光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參考文獻:
[1]巴秋實.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J].中華少年,2016,16(08):48-49.
[2]蘇彩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思想品德教育[J].生活教育,2014,14(01):43-4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