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韋皋:和南詔、拒吐蕃的大唐天才軍事家(下)
□木匠
他曾作為大唐帝國蜀中最高軍政長官,在和南詔、拒吐蕃的同時,更是將蜀中治理得五業(yè)興旺、社會和諧穩(wěn)定、府庫充盈、文化大發(fā)展、人民安居樂業(yè)。
后人在評價他治蜀的功績時,常會引用南宋著名詠史詩人徐鈞的詩,詩曰:撫邊年久賦徭寬,善政春秋俗自安。蜀道雖危今坦易,登天不比向時難。
前文我們提到韋皋年輕時,曾在江夏一位正賦閑在家的姜姓使君家,陪姜公子讀過兩年書,還引發(fā)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愛情故事。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這位姜公子名叫荊寶。他在韋皋來到姜府之前,已讀過幾年書。韋皋只比這位姜公子大三歲,姜公子雖然稱他為兄,但對待他就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云溪友議》:“恭事之禮,如父也。”)
姜公子有個婢女,名叫玉簫,年方十歲,性子十分溫順,做活兒手腳也很麻利。韋皋來了以后,姜公子就把她派到了韋皋身邊聽用。玉簫亦“勤于應(yīng)奉”,把韋皋照顧得很好。韋皋對這個小丫頭十分滿意,得空就會教她一些書本上的知識,玉簫人很聰明,很快就學(xué)會了寫字,甚至作詩。雙方相處得極為融洽。
兩年以后,姜使君要到關(guān)內(nèi)求官。可能韋皋覺得再在姜府住下去不大方便,于是便搬到了離姜府不遠(yuǎn)的一個頭陀寺暫住。
荊寶心里記掛著老師,經(jīng)常會派玉簫去給他送些生活用品。彼時,玉簫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也懂得了一些兒女私情。一來二去,兩人都在心里對對方有了一絲牽掛。時,當(dāng)?shù)赜形恍贞惖某J?,這天,他突然接到了韋皋叔父的一封書信,信上說:“侄皋久客貴郡,切望發(fā)遣歸覲(意即我侄韋皋已在貴地待了很長時間,希望你能即刻打發(fā)他回家去探視一下父母)?!?/p>
韋皋的叔父或嘗有恩于陳常侍,又或是他的老上級。陳常侍接信以后,不敢怠慢,立刻派人找到韋皋,要他即刻啟程回長安,并為他準(zhǔn)備好了舟船以及路上的一應(yīng)之物。因事發(fā)倉促,韋皋來不及與荊寶和玉簫道別,只得留書一封,告訴他們自己回長安了。當(dāng)韋皋隨陳常侍派來的人來到江邊,看到艄公都已等在那里了。
但就在要解纜的當(dāng)兒,只見荊寶和玉簫一路飛奔而來。原來,那天他們正巧去給韋皋送東西,看到了留書,于是就馬不停蹄的趕到了江邊。三人相見,既高興又很悲傷。
荊寶開始還想讓玉簫跟韋皋一起走,但韋皋覺得自己離家日久,現(xiàn)在突然帶個女人回去于禮不合,于是就堅辭了荊寶的這番好意,并跟他們約定:“少則五年,最多七年,我就會來娶走玉簫!”說罷,他又從手上取下了一枚玉指環(huán)送給玉簫作為定情之物,同時還給她留了一首詩,然后就命艄公揚帆啟程了。
然而,一晃五年過去,韋皋不僅沒來娶走玉簫,就連一點音訊都沒有。當(dāng)時正值安史之亂,到處都在打仗。夜深人靜時,玉簫常會來到江夏有名的景點鸚鵡洲,默默祈禱她的韋郎能夠平安無事。又過了兩年,七年之約也過了,到了第八個年頭的春天,萬物復(fù)蘇,但玉簫的心卻死了,愴然而嘆道:“韋家郎君,一別七年,是不來矣!”竟絕食而亡。
姜府上下都覺得玉簫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講求貞烈,居然到了這個份上。在安葬她時,還特意把當(dāng)年韋皋贈送給她的那個玉指環(huán)戴在了她的中指上。
再說韋皋,這些年東奔西走,忙著建功立業(yè),官也越做越大,但始終沒有機會再到江夏。貞元元年(785年),韋皋出任了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他到成都的第三天,就發(fā)現(xiàn)獄里關(guān)了大量被輕罪重罰的犯人,有的案件已經(jīng)拖了數(shù)月,甚至一年,還未審結(jié)。短短幾天,他就平反了300多件冤假錯案。
這天,韋皋又從監(jiān)獄里提出一個人犯。不料,當(dāng)這個蓬頭垢面、身披五種刑具的人犯剛一被帶到大堂之上,竟突然大叫道:“仆射(自漢代以來,五品以上各級主官皆可稱仆射)!仆射!您還記得姜家的荊寶嗎?”
韋皋一聽,不由得心中一動,“當(dāng)然記得!你和他是什么關(guān)系?”
只聽那人說道:“在下就是荊寶??!”
韋皋急忙命人給他除去刑具,又打來一盆清水,洗去他臉上的污垢,再仔細(xì)一看,果然就是姜公子。遂詢問他是因犯下何罪而被拘押在此的。荊寶說:“當(dāng)年,您走之后不久,我就考上了明經(jīng)(一種在當(dāng)時只比進士低一級的功名),后被有司選任為青城縣令。由于家人錯拿了官府中的牌印,我遭到彈劾,所以落到了這般田地。”
韋皋就說:“家人犯罪,怎么能把他的主人也捉拿來問罪呢?這事好辦,我來為你申冤?!辈痪?,荊寶就被官復(fù)原職了。
之后,韋皋又問荊寶:“玉簫現(xiàn)在怎么樣了?”
荊寶長嘆了一聲,說道:“您走之時,曾與她約定,少則五年,最多七年,您就會回來娶她??墒悄チ酥?,就沒有了消息。她等您到第八個年頭,仍不見您回來娶她,就絕食而亡了……”
韋皋在聽了荊寶這番話后,不由得悲從中來,不禁紅了眼眶。這時,荊寶又說:“您還記得當(dāng)年,您臨去之時,曾經(jīng)給過玉簫一枚玉指環(huán)嗎,以為定情信物?玉簫死前,還給您留了一首詩……”
“記得,記得,我真該死,負(fù)佳人竟至于斯!你快說說,她那首詩是怎么寫的?!表f皋流淚說道。
“黃雀銜來已數(shù)春,別時留解贈佳人。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全唐詩》韋皋名下,題曰《玉環(huán)》)當(dāng)荊寶念完玉簫臨死寫的這首詩后,也已是淚流滿面。韋皋細(xì)細(xì)地品味著這首詩,又是一陣傷感。此后,為告慰玉簫的在天之靈,韋皋不僅命人按照玉簫的樣子塑了一尊像,供于府中佛堂,還每日都要抄寫一篇經(jīng)文,在其像前焚化,以懺悔自己對玉簫的負(fù)心。
后來,韋皋聽說有個姓祖的道士,能讓已死去的人和活在世上的人相見。于是,立刻派人將他請來,懇求他能讓自己和玉簫見上一面。祖道士讓韋皋齋戒七日,由他設(shè)壇作法,請來玉簫的魂魄。到了第七天的晚上,玉簫果然來了。她來了之后,先給韋皋深施了一禮,然后說道:“難為韋兄又是為我造像,又是為我抄經(jīng)。過幾天,我就可以投胎轉(zhuǎn)世了。13年后,我還會再來找你……”韋皋正欲再與她說點什么,卻被玉簫止住,只聽她道:“丈夫薄情,令人生死隔矣?!闭f罷,轉(zhuǎn)身飄然而去……
一晃又是十幾年過去。此時的韋皋已因戡亂靖難之功,當(dāng)上了檢校司徒兼中書令,封南康郡王,永鎮(zhèn)西川。
這一年,韋皋生日將近,治下地方官為了巴結(jié)他這位封疆大吏,爭相送來賀禮。這天,他剛打發(fā)走一撥兒送禮的客人,又聽門人來報,東川一位姓盧的地方官,給他送來了一名歌妓,年方十三,名喚玉簫。韋皋一聽,頓時憶起前事,急忙教人傳見。一見之下,發(fā)現(xiàn)眼前的這個名叫玉簫的少女,就跟當(dāng)年的玉簫生得跟一個人似的。韋皋急忙上前握住她的雙手,低頭一看,只見在她右手的中指上,隱隱有一突起的肉環(huán),恰似一枚指環(huán)。
韋皋不由得嘆道:“生死之緣,一去一來,玉簫之言應(yīng)驗了……”說著,便情不自禁地將她擁入懷中,兩行清淚,潸然而下。此后,韋皋一直將這個玉簫視為珍寶,“行止與俱”。
這個故事雖顯而易見是個神話傳說,但卻十分罕見地被寫入了兩《唐書》,可見其影響之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