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
《呂氏春秋·察微》中記載了孔子和其弟子子貢、子路的一段關于“有功當受祿”的事。
魯國有一條法律規(guī)定:如果魯國人在國外看見同胞淪為奴隸,只要他們把人贖回來,就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很多流落他鄉(xiāng)的魯國人因這條法律得以重返故里。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從國外贖回了同胞卻不接受補償金。對此孔子不但未加贊賞,反而批評他做錯了!孔子另一個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鬃釉u價道:“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p>
一般人都會贊賞子貢“不取金”,而貶低“子路受牛”。但為什么孔子的看法截然相反呢?其實魯國那條法律的用意是為了鼓勵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惠而不費地做一件大好事,哪怕你暫時沒有預付贖金的能力,也應該去借來贖金為同胞贖身,因為你不會損失任何東西。子貢不領取補償,固然使自己贏得了更高的贊揚,但卻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拔到了大多數(shù)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魯國國君把子貢之舉樹為典范,大肆通報、嘉獎、宣傳乃至全國推廣,會有什么后果?人人都表態(tài)向子貢學習,但道德水準的實際狀況其實滑坡了,因為人們頭頂已經(jīng)高懸了子貢這樣的道德高標,誰若贖回同胞后再去領取國家的贖金就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多少人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證損失這筆贖金不至于影響自己的生活呢?
孔子可謂知微見著,所以他說:“賜失之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倍迂暃]有看到自己這種行為對規(guī)律、法律的破壞最終會使“善舉”無以為繼。子貢之善行是純粹的善行,所思僅及其身——獨善;子路之善行從結(jié)果而言非純粹的善行,按我們傳統(tǒng)說法叫做求得善報——是一種世俗的善!
再說說獨善,比如做好事不留名,唯恐這種善被別人知悉,而變得不再純粹了,似乎做個好事也要費盡心機。其實,真正的道德就像空氣那么重要,又像空氣那么平常。讓人感覺不到的空氣是最好的空氣,讓人感覺不到存在的道德,則是最好的道德?!爸袊?,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真正的道德并不是要任何人去做損己利人的重大犧牲,而是樂于做無損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