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望/瀘州市龍馬潭區(qū)農業(yè)局農經站
陽高寺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調查
□王望
/瀘州市龍馬潭區(qū)農業(yè)局農經站
2016年9月開始,瀘州市龍馬潭區(qū)安寧街道陽高寺村按照“因地制宜、分類實施,民主決策、公正公開,規(guī)范操作、確保穩(wěn)定”的原則,在全村開展了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工作。
瀘州市龍馬潭區(qū)安寧街道陽高寺村地域面積4.5 km2,是2004年由原陽高寺村與原三溪村合并而來,高陽寺村轄1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 288人,耕地面積107 hm2,轄區(qū)內有國家AA級旅游區(qū)九獅風景區(qū),森林覆蓋面積超過200 hm2。近年來,陽高寺村依托村內9座如獅狀山峰的自然資源,發(fā)展休閑旅游業(yè)增收;投資發(fā)展殯葬管理服務業(yè),利用轄區(qū)殘次林等超過4 hm2山林地資源入股,與公墓管理所、街道合作發(fā)展公墓服務業(yè),通過公墓出售、殯葬管理服務創(chuàng)收,變資源為資產,因地制宜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fā)展。2016年9月開始,陽高寺村按照“因地制宜、分類實施,民主決策、公正公開,規(guī)范操作、確保穩(wěn)定”的原則,在全村開展了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工作。
1.1 強化組織,健全機構
按照《瀘州市龍馬潭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做好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的精神,陽高寺村成立了由村黨總支書記任組長、村委會主任任副組長、相關人員及17個村民小組代表為成員的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小組,統一領導全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各村民小組有相應的議事代表會,充分發(fā)揮村民自治的作用。
1.2 廣泛宣傳,積極動員
在全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過程中,先后召開了40余次農村集體資產改革相關會議,印制了36條宣傳橫幅,發(fā)放了2 285份宣傳資料,讓群眾知曉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重要意義,積極參與到改革中來,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力。
1.3 摸清家底,制定方案
1.4 清產核資
在龍馬潭區(qū)農業(yè)局農經站的指導下,由安寧街道、陽高寺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小組負責人組成7人清產核資小組,負責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資產、資源進行全面清理核實、分類、登記造冊,做到資產和賬務“兩清晰”。由村兩委及各組代表成立評估小組,對村組集體資產進行評估。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清理出陽高寺村集體經營性資產1 045.10萬元:村集體資金107.42萬元,其中,現金0.07萬元、含未發(fā)放的2016年陽高寺村1~9組共1 090人的土地分紅款76.30萬元在內的銀行存款107.35萬元;狀元山公墓用地2.67 hm2,評估值920.00萬元;220 m2的村幼兒園8.84萬元;220 m2的衛(wèi)生站8.84萬元。資源性資產2 596.20萬元,含狀元山公墓土地7.33 hm2、山坪塘34口、電排2個、渠道、水池等。非經營性資產77.36萬元,含公路、村辦公樓、村衛(wèi)生站設施、村幼兒園設施、院壩、恐龍博物館、公共調度室、自來水管、增壓房、河溝等。召開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審核確認清產核資結果,并張榜公示,公示期7 d。
1.5 確認成員身份
陽高寺村召開了17個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按照《四川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界定指導意見》的要求,在民主協商確定股權界定基準日的基礎上(2016年11月20日止),討論確定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全村共2 280人,經“討論+申請+認定”,確認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農戶共2 246人,并張榜公示;公示無異議后,成員資格名單提交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大會2/3以上表決通過并簽字確認;再次張榜公示,最終確定本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并建立成員名冊。
1.6 合理設置股權量化標準
陽高寺村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民主協商、公平公正、科學合理地將村組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落實到戶。原則上設置個人股,根據實際也可設置集體股。鑒于陽高寺村合村并組的現狀,本著尊重歷史、結合實際的情況出發(fā),經討論將村集體資產分兩部分進行量化:一部分為入股狀元山公墓分紅的原陽高寺村土地,具體量化標準按當年原陽高寺村民代表會記錄執(zhí)行;剩余部分為除開入股狀元山公墓分紅的資源性資產以外的所有陽高寺村集體資產,按村民占七成、村集體占三成進行量化,共發(fā)行3 209股,其中,個人2 246股,村集體963股。
集體資產股權量化后,實行“生不增,死不減,進不增,出不減”的靜態(tài)管理模式。經討論一致同意,消亡戶的股份由集體收回公司統一管理,全遷戶的股份是否收回由股東會討論決定。
瘦西湖在揚州市西北郊,古代又稱炮山河、保障河、保障湖,原為揚州城的護城河,長4.5公里左右,從城北一路綿延至北郊蜀岡,寬度從13米至116米不等。其實,康熙南巡時并沒有太多有關瘦西湖園林的描述,乾隆南巡才是瘦西湖園林建設的主要動力。由于乾隆帝在揚州的游覽主要是從水上觀景,保障河是從御馬頭至蜀崗的必經水上御道,于是在乾隆十五年(1750)、二十年和二十六年,三任兩淮鹽運使多次大規(guī)模疏浚拓寬河道。特別是高恒,對平山堂至天寧寺全線進行了整修,并鑿通了蓮花埂,使保障河不僅水體連貫,還富曲折變化。
及時建立股份量化清冊,按程序報送安寧街道辦事處審查批準,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頒發(fā)《股權證》,作為享受收益分配的憑證。
1.7 建立管理運行機制
由18個股東(含陽高寺村村民委員會及陽高寺村第1到第17村民小組)共同出資成立了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本210.11萬元(其中,現金5.00萬元、經營性資產0.60萬元、非經營性資產137.51萬元、資源性資產67.00萬元);下設董事會、監(jiān)事會、股東會(其中,董事會成員7人、監(jiān)事會成員3人),建立了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jiān)事會制度,明確了相應的職權與職責,制定了公司章程和公司財務制度,加強了對村集體資產的規(guī)范化管理。
2.1 明晰了產權,保護農民合法權益
把集體資產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人,由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對集體資產進行管理,強化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使資產變股權、農民變股東,使農民群眾真正擁有了集體經濟民主選舉權、管理決策權和監(jiān)督權,真正意義上成為了集體經濟的受益主體,改變了過去農民群眾對集體經濟管理漠不關心的狀態(tài),增強了農民群眾對集體經濟的民主管理和監(jiān)督的積極性,增加了農民群眾財產性收入。
2.2 加快了產業(yè)發(fā)展步伐
陽高寺村從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入手,整合了全村可利用土地資源、森林資源、勞動力資源、旅游文化資源,實現了村民增收致富。陽高寺村采取村集體土地流轉入股、集體資產入股等多種模式,盤活了農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增加了村集體在產業(yè)發(fā)展中的分紅比例,探索出一條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子。2016年,村集體經濟積累達80余萬元。陽高寺村在成立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后,開設了專戶,實行獨立核算,為公司的運行創(chuàng)造了條件。利用公司平臺,下一步可積極引進更多的項目業(yè)主,爭取各類項目資金,從而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促進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2.3 促進了社會穩(wěn)定
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以后,確定資格的成員都依法享有自己的股權,關心和參與程度高漲,村民與集體結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長期以來存在的各類矛盾得到了有效緩解。
3.1 尊重民意是基礎
要做好宣傳動員工作,在群眾充分知曉的前提下,尊重群眾意愿,依法依規(guī)依程序、民主公平協商,統籌兼顧效率和公平,穩(wěn)步推進改革工作。
3.2 加強理解是關鍵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最終受益的是農民,要讓農民從心里明白改革的目的和意義。區(qū)級農經站要做好政策解釋和業(yè)務指導工作;街鎮(zhèn)需落實專人負責跟進進度;村級四職干部需合力分工,專人落實具體工作。為了消除群眾因自我保護形成的疑慮,各級負責人需要用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事例來打動他們,使其積極參與到改革中來。
3.3 清產核資要全面
要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進行全面的清理核實,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屬村集體所有的歸全體村民所有,屬村民小組的歸本村民小組所有,及時張榜公示,不平調、非法侵占、私分、挪用、揮霍浪費集體資產。
3.4 經營管理應規(guī)范
本次改革不僅要按要求做好清產核資和成員身份確認、股權量化工作,還需不斷摸索完善制度,加強管理,促進規(guī)范。通過管理,更好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充分發(fā)揮它們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真正實現村強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