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康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眼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患者:男,61歲,因“雙眼視物模糊2+年”門診于2017-10-25以“雙眼白內障”收入我院。既往有高度近視病史。入院時PE:VOD CF/30cm 矯正:0.1(-10.00D/-3.00Dx95°),VOS CF/50cm 矯正:0.3-(-9.50D/-1.00Dx85°),雙眼角膜透明,右眼晶狀體C4N5混濁,玻璃體腔及眼底窺不進。左眼晶狀體C3N3P2混濁,玻璃體腔混濁(++),隱約可見視網膜,可見范圍內未見出血。雙眼壓:R 16mmHg,L 16mmHg。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第3天在表麻+神經阻滯麻醉下行“右眼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術中順利,術后安返病房。術后第1天查房,患者神清,未訴特殊不適,PE:VOD HM/30cm,VOS CF/50cm,右眼人工晶體在位,后囊下可見部分皮質殘余遮擋瞳孔區(qū),眼底窺不進。眼壓:R 17mmHg,L 19mmHg。3天后在“表麻+神經阻滯麻醉”下行“右眼前房沖洗+人工晶體懸吊術”,術后靜滴20%甘露醇250ml(100滴/分)、地塞米松10mg、卡絡磺鈉氯化鈉注射液80mg,局部抗炎、預防感染及對癥治療。術后第2日患者訴右眼脹痛,PE:VOD 光感,光定位正常,VOS CF/50cm,縫線在位,角膜輕水腫,瞳孔區(qū)可見較多炎性滲出,人工晶體在位,人工晶體后隱約可見類圓型棕紅色隆起。左眼同前。眼B超提示:右眼脈絡膜脫離,考慮右眼脈絡膜上腔出血,予以表麻右眼球結膜下注射曲安奈德20mg抗炎,繼續(xù)抗炎、止血及對癥治療。患者家屬要求保守治療,于術后1周停用卡洛磺,改為口服院內制劑散瘀止血合劑活血止血,改地塞米松為5mg/日,繼續(xù)局部抗炎抗感染,于術后2周停用地塞米松。查PE:VOD 光感(矯無助),光定位正常,人工晶體在位,瞳孔區(qū)可見少量滲出,人工晶體后可見類圓型棕紅色隆起,較前稍有好轉。眼壓16mmHg。經保守治療2周后,患者視力恢復較差,家屬要求手術,于2017.11.13在局麻下行“右眼玻璃體切除+脈絡膜上腔引流+重水+視網膜激光光凝+氣液交換術”,術后予局部抗炎、卡洛磺靜滴止血,口服醋甲唑胺控制眼壓,中藥熏眼及對癥治療,患者俯臥位休息。術后1周PE:VOD CF/10cm(矯無助),光定位正常,右眼玻璃體腔混濁(+),眼底可見視網膜豹紋狀改變,未見新鮮出血。眼壓:20mmHg。復查黃斑OCT未見出血、積血。予以好轉出院。出院帶中藥:桃仁 15g,紅花 12g,當歸 12g,川芎 12g,丹參 20g,赤芍12g,黨參 20g,麥冬 12g,五味子 12g,枳實 12g,川牛膝10g,山楂 15g,瓦楞子 12g,細辛 3g,枸杞子 12g,茺蔚子15g,菟絲子 15g,薏苡仁 20g,法半夏 10g,車前子 12g,共10劑,水煎服,一日一劑,每日三次。出院1月后復查PE:VOD CF/40cm(矯無助),眼底未見新鮮出血。
脈絡膜上腔出血是眼科手術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在各類內眼手術中都有可能發(fā)生,較為少見,但一經出現預后極差甚至完全喪失視力。多數學者認為高血壓、高眼壓、多次手術史、高度近視、抗凝治療、動脈硬化等是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而術中眼壓波動引起的睫狀長動脈及睫狀短動脈破裂是其發(fā)生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見,術中維持穩(wěn)定的眼內壓對降低脈絡膜出血的發(fā)生率具有重要的意義。本例患者具有高度近視、二次手術的潛在高危因素,且晶狀體核硬度高,與以往的文獻報道相符。脈絡膜上腔出血會嚴重損害患者的視力,因此及時發(fā)現、及時處理對于本病的治療來說至關重要。手術時間的選擇仍有爭議,多數學者認為SCH發(fā)生2周后積血凝塊液化,炎癥反應減輕,便于積血的徹底引流[3]。也有學者認為早期干預可以有效提高視力,發(fā)病后2~5天是最佳的手術時機,不必要為了血凝塊的液化而過多的等待。保守治療多選用止血、控制眼壓、局部抗炎等對癥處理。在治療方面,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有各自的優(yōu)勢,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目前較少有文獻報道中醫(yī)中藥對本病的干預,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思路,還需要大量的病例來觀察其長期療效。
參考文獻
[1] 金 瑋,楊安懷,刑怡橋,等.內眼手術及外傷術后遲發(fā)型脈絡膜上腔出血的處理[J].眼科新進展,2014,34(12):1177-1179.
[2] 王永紅,袁容娣,陳小璠.內眼手術中出現脈絡膜上腔出血的臨床分析[J].臨床眼科雜志,2017,25(1):72-74.
[3] 李曼紅.內眼手術并發(fā)脈絡膜上腔出血的臨床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 2017,17(2):3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