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慶
(西安博物院,陜西 西安 710068)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1213.1056.012.html
絲路佛教傳播與祈愿的情感表達
——西安地區(qū)佛教造像題記旨趣管窺
王樂慶
(西安博物院,陜西 西安 710068)
歷史時期,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關中地區(qū)佛教發(fā)達,本地民眾為了表達對亡者、生者的美好祈愿,把希望、理想、福運都集中寄托在造像上,并通過題記表達出來。西安博物院藏有各時期豐富的佛教造像遺存,其中有很多在佛像臺座、光背或碑側刻有造像記,內(nèi)容豐富,造像記所載把民眾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祈愿的形式真實地刻畫了出來,可謂其內(nèi)心世界的自由流露,反映了民眾向往富足、平靜生活的心理愿望和內(nèi)心世界,成為了解彼時佛教傳播情況、民眾信仰和內(nèi)心世界最為直接和珍貴的資料。
造像記;發(fā)愿文;民眾精神世界
K879.3
A
1671-0304(2017)06-0103-08
2017-03-20
時間]2017-12-13 11:25
王樂慶,女,陜西扶風人,西安博物院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化遺產(chǎn)研究及佛教文化研究。
The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 over Silk Road and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Wishes——A Glimpse at the Budhist Statues in Xi’an Area
WANG Le-qing
(Xi’an Museum,Xi’an 710068,Shaanxi,China)
Historically,Buddhism once prospered in Guangzhong region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In order to express their good wishes for the dead and the living,people have embodied their hope,ideal and good fortune intensively by making and erecting statues,and narrating the story in the inscription.There are abundant Buddhist relic sculpture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Xi’an Museum,among many of which epigraphs have been carved in the Buddha pedestal,backlight or side of stele.These inscriptions are rich in content,faithfully reflecting the colorful mind of people and their desire for life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in their depth of heart,and thus are the first-hand and precious register and heritage to know about the spreading of Buddhism and faith and spiritual life of the commonplace people at that period.
epigraph on Buddha statues;aspiration prayer;mental world for civilians
從考古發(fā)掘出土漢代的器物,尤其是敦煌懸泉“浮屠簡”的發(fā)現(xiàn)可知,早在公元1世紀下半葉,佛教就已傳入敦煌,而且一開始就流行在民間①張德芳:《懸泉漢簡中的“浮屠簡”略考——兼論佛教傳入敦煌的時間》,《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08年度理事會議暨“敦煌漢藏佛教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280-281頁。參見趙寵亮:《“懸泉浮屠簡”辨正》,《南方文物》2011年第4期,第35-36頁。。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始,中土即已開始有了佛像的造作②張總:《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美術研究》,1988年第4期。。西晉永嘉以后戰(zhàn)亂連連,人民苦于干戈亂離,從而歸心佛教傾力造像。5至6世紀,中國建造佛像的風氣大盛,由于佛教經(jīng)典的鼓勵造像、“觀佛”的修行方法,及浴佛、行像、行道等佛教儀式的需要和用佛像作為中心布置“道場”以舉行儀式和法會等諸多原因③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xiāng)村的佛教信仰》,《禮俗與宗教》,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第218頁。,使得北朝前后時期佛教徒尤其熱衷于建造佛像。唐代僧人法琳對其時造像數(shù)目,曾有過一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在隋文帝統(tǒng)治時代(581—605)曾建造金、銅、檀香、夾纻、牙、石像等大小像一十萬六千五百八十軀,修治故像一百五十萬八千九百四十余軀①〔唐〕法琳:《辨正論》卷 3《十代奉佛篇》,《大正藏》第 52冊,No.2110,頁 508b。。這是一個巨大的數(shù)目。造像的同時,大量鐫刻在佛像臺座、光背或石窟石壁上的造像記,伴隨著造像本身流傳下來,成為了解其時佛教傳播情況,尤其是了解民眾信仰和內(nèi)心世界最為直接和珍貴的資料。西安博物院所藏出土于西安地區(qū)的佛教造像中,有相當一部分刻有題記內(nèi)容,為探究斯時關中地區(qū)民眾的心理世界留下蛛絲馬跡。
造像題記一般只刻于金、銅和石質造像上,刻的位置通常于底座、龕下、兩側、背面、側沿等。格式粗看千篇一律,大致雷同,但其實卻千差萬別,內(nèi)容的種類不外乎造像時間、造像緣由、祈福對象、造像題材、發(fā)愿文、造像者題名及身份等等。西安博物院所藏各佛教造像記的內(nèi)容繁簡不一,簡略者只記錄本像的造像日期和造像者姓名或身份,如1985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出土北魏太平真君六年銘銅坐佛,在其四足床正面的橫欄和右側面足部題記:
1973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尤家莊出土北魏神龜三年砂石造像碑上記供養(yǎng)人身份和時間:
1982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第三十八中學出土隋代開皇三年銘劉白氏覆蓮白石佛座左側題記:
“開皇三年(584)四月吉日劉白氏誠心供奉”。
從題記中“佛弟子”“清信士”“誠心供養(yǎng)”這些詞匯,即能感受到信仰者及民眾虔誠向佛一心供養(yǎng)的內(nèi)心世界。信息雖然極簡,但也為探知當時民眾的心理世界留下些許痕跡。
有些只記造像者和造像題材,如1972年西安市碑林區(qū)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出土北魏王得造鎏金一佛二菩薩銅立像背面題記:
更簡略者只記造像日期或造像者姓名,或只記造像者身份。如1964年西安市雁塔區(qū)紀楊村出土北魏始光元年一佛二菩薩砂石造像碑龕下側題記:
“始光甲子元年(424)”。
1977年西安市長安縣(區(qū))王莊公社(鄉(xiāng))曹家村出土北魏孝昌二年銘大理石佛造像右下側背面題記:
“孝昌二年(526)七月三日”。
1988年西安市蓮湖區(qū)西關電影公司家屬院出土西魏雙層白石造像碑下層題記:
“……三年歲次己卯七月……”
1975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大白楊廢品庫征集北魏銅千佛板右側邊沿題記:
1973年西安市蓮湖區(qū)出土北魏貼金彌勒菩薩銅坐像背面題記:
1983年西安市雁塔區(qū)仁家莊出土北魏砂石造像碑右側及左側均題記:
這類造像記雖無具體發(fā)愿對象及發(fā)愿文,但仍以著字不多的基本信息傳達著關中地區(qū)民眾誠心向佛的心理世界,和對佛教信仰的普遍熱衷及傾身參與。
詳盡一點的造像記一般記錄有造像時間、造像者、造像題材或發(fā)愿內(nèi)容等幾項信息,如1979年西安市蓮湖區(qū)西張村出土西魏大統(tǒng)十六年鄧景儁砂石造像龕,龕下基座上題記:
“佛弟子鄧景儁造石像一區(qū)一心供養(yǎng)佛”及記錄時間“大統(tǒng)十六年(550)八月十一日造”。
1975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漢城公社(鄉(xiāng))中官亭村出土北周保定五年銘趙顛造青石觀世音菩薩像正面題記:
“保定五年(585)九月二十七日佛弟子趙顛造觀世音像一區(qū)”。
1986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中官亭村出土唐代天寶五載銘王有倫造釋迦佛青石坐像座背面題記:
“天寶五載(746)弟子王有倫敬造釋迦佛像一區(qū)”。
1977年西安市西五路西段出土隋代開皇九年銘張士信白石造像塔背面題記:
“開皇九年(589)二月七日佛弟子張士信敬造四面佛像一區(qū)”。
這幾軀造像在記錄造像主姓名、造像日期的同時,說明了所造像的題材和尊號。
更詳細者除記錄以上基本信息外,還記錄有造像者的頭銜,造像的緣起,造像的對象、人數(shù),發(fā)愿的對象,發(fā)愿內(nèi)容,所屬宗教信仰團體(義邑或法義),佛教義理等,如:1972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三橋南閆莊出土北魏永興三年銘魏阿金造砂石釋迦佛像碑第三層題記:
這則造像記在記錄基本信息的基礎上,出現(xiàn)有造像者的職銜信息,為“狀威將軍兵曹參軍”。兵曹參軍是古代掌管兵事的一個官職,漢代為公府、司隸的屬官,在府稱“兵曹參軍”,在州稱“司兵參軍”,后世歷代沿用。再如1972年西安市碑林區(qū)圍墻巷第一中學院內(nèi)出土北周砂石四面造像碑右邊和背面分別題記:
“……同此愿盡得成佛……”及“胡覺……長……敬造四面像一區(qū)上愿……”
1974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南康村出土西魏背屏式菩薩白石立像座前正面題記 :
這兩則題記相比前述題記則多了祈愿成佛的內(nèi)容,直觀地表達了造像者的目的是“盡得成佛”“一時成佛”。
1985年西安市雁塔區(qū)唐大慈恩寺遺址大雁塔附近出土唐代蘇常侍造一佛二菩薩泥質灰陶浮雕坐像,佛座正中及背面題記:
該題記雖字數(shù)不多,但涉及的內(nèi)容幾乎涵蓋了造像時間、造像緣由、祈福對象、造像題材、發(fā)愿文、造像者題名及身份等多個因素。據(jù)記,知造像者法律為至相寺僧人,至相寺又名國清寺,位于陜西省長安縣境內(nèi)終南山天子峪。從題記中“八萬四千部流通”的描述,可知法律所造佛像數(shù)量宏大。“八萬四千”源出道家的陰陽說,后成為佛教的常用術語,言其眾多之意。據(jù)陳直先生的考證,僅清人著錄和收藏的不在少數(shù),1920年又從至相寺出土了一大批,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藏有一品③陳直:《唐代三泥佛像》,《文物》,1959年第8期,第 49頁。。其他各處的遺物也證明了這類造像不在少數(shù),如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覽“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專題展中的10件隋唐時期善業(yè)泥造像里,即有法
蘇常侍造像屬于善業(yè)泥像的一種,清代就有發(fā)現(xiàn),近來考古出土亦多,在唐代善業(yè)泥造像中,畫面精細、帶年號和發(fā)愿文者并不多見①金申:《佛教善業(yè)泥像》,《收藏家》,1995年第6期,第50頁。。作像者蘇常侍據(jù)陳直先生考證推斷,是“唐代宦官楊思勗”或“唐內(nèi)常侍蘇思勗”②陳直:《唐代三泥佛像》,《文物》,1959年第8期,第 50-51頁。。這則題記除了記錄造像者身份,其中更涉及有佛教義理的內(nèi)容,共四句,屬佛家偈語。20字偈語中有多個字體已漫漶模糊,陳直先生取各像互相參照,始寫定敲準。此四句偈語為佛教根本教義所說的苦、集、滅、道四圣諦中苦、集、滅三諦之偈頌,以句首“諸法因緣生”故稱緣起偈,又叫法身偈。偈語是附綴于佛經(jīng)的一些讀后感或從修行的實踐中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佛教中將緣起偈書寫或刻印于紙、布或泥上,安置于塔基、塔內(nèi)或裝藏于佛像之中,用以弘揚佛法不生不滅。
同蘇常侍造像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件唐永徽比丘法律泥造像,造像背面是規(guī)整的橫、豎各七的方格,格內(nèi)陽文題記,從右至左,每格一字,共48字,中空一格。文曰:律泥造像①李翎:《擦擦與善業(yè)泥考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第6期,第110、117頁。。
1967年西安市征集明代嘉靖二十三年銘銅坐佛,正面、背面及下部分別題記:
“觀音山南圓覺寺下原保安洞主持僧人為忠門徒方造法孫圓澈”
“嘉靖二十三年(1544)八月十三日造”;
記中在記錄造像者及造像時間的同時,又有一則土地購買事宜的情況記錄,寫明了所購買田產(chǎn)的四至范圍以及另一購買人所購土地的數(shù)目和劃地范圍,甚為詳細,可與其他有關史料信息互為參照考證。
西安地區(qū)現(xiàn)存最早的造像題記當屬1979年長安縣黃良公社石佛寺出土的十六國時期鎏金銅坐佛臺座上的字母文字,據(jù)林梅村先生考證為佉盧文,年代大致在公元4世紀左右。留存最多的造像記為北朝時期,其次為隋唐,明代以后寥寥無幾。若以造像記祈福對象來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為亡者祈愿;二是為生者(在世父母、合內(nèi)大小)祈愿;三是為國主、皇室祈愿。
縱觀中國歷史,從東漢帝國瓦解到李唐王朝統(tǒng)一,其間的四百年間除短暫的和平和局部安定,如西晉、前秦、北魏時期,當時長安、洛陽曾繁盛一時,但總的來說整個社會是長時期處在無休止的戰(zhàn)禍、饑荒、疾疫、動亂之中,階級和民族的壓迫剝削、大規(guī)模的屠殺成了家常便飯,階級之間的、民族之間的、統(tǒng)治集團之間的、皇室宗族之間的反復經(jīng)常的殺戮和毀滅,彌漫于這一歷史時期。曹魏建安時“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②曹操:《蒿里行》,《曹操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 6頁。“道路斷絕,千里無煙”③《晉書·苻堅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927頁;《資治通鑒》卷204,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3345頁。,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君臨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要為本民族的正統(tǒng)地位尋找理論依據(jù)以維護其統(tǒng)治,廣大人民迫切需要擺脫這種日漸惡化的困境,宗教為兩者尤其是為普通民眾提供了終極關懷??嚯y中的民眾由此把因果寄托于佛教中的輪回,把意愿委之于“來生”和“天國”?!兜腊捕陶摗分兴鶄鬟f的思想:“業(yè)有三報,一者現(xiàn)報,二者生報,三者后報?,F(xiàn)報者,善惡始于此身,苦樂即此身受。生報者,次身便受。后報者,或二生或三生百千萬生,然后乃受”④〔唐〕道宣:《廣弘明集卷八·道安二教論》,《大正藏》第52 冊,No.2103,頁142b。得到認可,這種理論給了人們一種精神支撐,使人們相信,在社會動蕩的年代,極度的社會苦難和朝不保夕的生活使他們在現(xiàn)世看不到希望,但還可以把對生活的美好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和“生報”“后報”。因此民眾希望通過造像建立功德、早登極樂,以逃避現(xiàn)世苦難。這種考慮死后歸宿問題的思想,也顯示出民眾對死亡的恐懼漸生潛變,人們開始正視死亡,視死亡為人生途中又一起點。
在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的年代,生活相對安逸,民眾加強了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為死后著想,希望自己和家人身后能升入天堂享福,而不是墜入地獄受苦。這種擺脫六道輪回、三世因果報應及破地獄思想,使得他們紛紛造像建立功德,以期死后往生各種極樂凈土。無論是戰(zhàn)亂的魏晉南北朝還是相對穩(wěn)定的隋唐時期,造像都是民眾宗教生活的重要活動之一,關中地區(qū)的民眾亦是如此。
為既亡者造像祈福,即反映了民眾在當時那樣一種社會背景下復雜的心理世界:亡親既亡,祈愿他在來世直升妙樂國土;生者既存,祈愿平安長樂;現(xiàn)世眷屬,祈愿來世神騰九空、跡登十地。藉由為亡者祈愿,把已亡者、生者及生者身后都考慮了進去。所以雖是為亡者祈愿,祈愿詞中卻同時有為生者祈愿的內(nèi)容,借助為亡親造像建立功德的契機,同時祈愿亡者的在世眷屬“滅罪除患,修福修慧”。
1972年西安市蓮湖區(qū)桃園村出土北魏永興三年背屏式如來佛砂石坐像題記:
記中祈愿“三界眾生”與“亡者”咸同永生。1985年西安市雁塔區(qū)隨正覺寺遺址出土隋代大業(yè)五年銘姚長華造青石立佛殘軀,上有題記為:
“大業(yè)五年七月十五日佛弟子姚長華奉為亡父母造像一區(qū)仰愿存眷屬一切有形者普”。
1940年前后西安市西郊潘家村出土北魏太昌元年銘郭道疆砂石造像碑右側題記:
“太昌元年(532)歲次壬子八月十五日佛弟子郭道疆為亡父造石像一區(qū)愿上老上升天上待遇”。
1972年西安市雁塔區(qū)郝家村出土北周清信女造白石釋迦佛龕背面及左側面題記:
1978年西安市灞橋區(qū)出土隋代大業(yè)元年銘魏天得造銅坐佛像的四足方床前側題記:
“大業(yè)元年(605年)三月六日佛弟子魏天得為亡父母造像一區(qū)”。
以上幾例題記中,主要以為“亡親”祈愿、求冥福為主。這類題記的頻繁出現(xiàn),說明當時的民眾已開始正確對待死亡,且相信會有來世。
基于佛教中關于造像功德的經(jīng)典《佛說作佛形像經(jīng)》①《佛說作佛形像經(jīng)》,收錄于《大正藏》第16冊,No.0692,經(jīng)名后記:“闕譯人名出后漢錄”。與《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jīng)》②《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jīng)》,收錄于《大正藏》第16冊,No.0693,經(jīng)名后記:“闕譯人名附東晉錄”。兩部經(jīng)書的宣揚和倡導,稱造作佛像死后不墜惡道,后世還可生富貴豪家,其后無數(shù)劫會當?shù)媚鶚劇6@類以子女為亡父母、妻子為亡夫等亡者祈愿為主的造像記,正是表達了造像主希望亡者來生轉運、獲得好報的良好愿望,體現(xiàn)了他們對佛教的深度信仰和依賴。造像主希望亡者“永生”或愿“上老上升天上待遇”,揭示出如此祈愿的民眾已經(jīng)認定人生不只一世,死后還可再生,已接受了佛家所宣揚的生死輪回的觀念③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53頁。。
在為亡者祈愿的同時,更多的民眾側重為生者祈福,表現(xiàn)出關注現(xiàn)世生活的心態(tài)與追求。在為現(xiàn)世人的造像記中,祈愿內(nèi)容則多表現(xiàn)在平安、施善、孝道、福運、長壽等方面。1994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木材加工廠出土北魏太平真君二年銘張錫宗造桃形銅佛頂光背面題記:
“大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正月十五/日弟子張錫宗/為合門大小居家/平安故造佛像/一軀供養(yǎng)”。
這兩則造像記很清楚地表明了造像目的是為全家大小祈求平安。1974年西安市雁塔區(qū)三爻村出土北魏始光五年銘趙忠信造背屏式彌勒佛砂石坐像背面題記:
“始光五年(428)歲在丙辰五月朔日弟子趙忠信公孫為施樂善愿造樂(藥)師佛菩薩彌勒佛趙全家供奉”。
這則題記是以全家供奉名義興福積善施德。1982年西安市勞動路南段西稍門出土北周天和六年銘青石佛座,基座正面和左側面題記:
這是一區(qū)以為在世父母祈求長壽祝愿父母四體安康調順堅固的題記,同樣題材的內(nèi)容還見于1972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出土北魏景明四年杜供仁造釋迦砂石佛像碑,上刻題記:
內(nèi)容主要也是為父母祈福,其中既使用有佛教色彩的專用術語“三界”“必涂果遂”等,又有世俗的祈愿用語“蒙?!薄罢\愿”等,還表明造像者竭身造像向父母表達孝道的舉動是因為“蒙師恩慈訓善路”,含有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意味。另在1985年西安市雁塔區(qū)隨正覺寺遺址出土北周天和二年銘李嶯造觀世音菩薩青石殘軀的正面題記:
1977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出土北周天和五年銘馬法先造釋迦牟尼鎏金銅立像的四足方床背面題記:
“天和五年(570)三月八日比丘尼馬法先為七世父母法界眾生敬造釋迦牟尼像一區(qū)供養(yǎng)”。
1978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漢城公社(鄉(xiāng))雷寨村出土隋代開皇三年銘楊金元白石造像塔的塔基四面題記:
以上幾則題記亦是以為七世和在世父母祈福為主要內(nèi)容,七世父母是指今世加過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輪回時,各道的父母。這種普遍為父母祈福的觀念,是中國的“孝義”思想在佛教中的體現(xiàn)。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朝廷下令民間舉孝義:“十有一月辛未朔,詔冀、定二州民:百年以上假以縣令,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二級,七十以上賜爵一級;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以谷帛;孝義廉貞、文武應求者具以名聞”①《魏書·高祖紀第七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75頁。,相關的孝義事跡有北魏時期門文愛,供養(yǎng)其伯父以孝謹聞:“伯父亡,服未終,伯母又亡,文愛居喪,持服六年,哀毀骨立。鄉(xiāng)人魏中賢等相與標其孝義?!雹凇段簳らT文愛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893頁。鄉(xiāng)人都稱贊他的孝義,并以他為榜樣。而這些題記反映的正是關中地區(qū)民眾將孝義思想通過佛教形式來表達的一種形式和體現(xiàn)。
1976年西安市雁塔區(qū)冉家莊出土北魏正始元年清信女母子造一佛二菩薩砂石像,下基座題記:
“大代正始元年(504)/四月八日清信/女薛母子二人割竭/身口之資敬/造石一區(qū)所愿”。
造像不光需要誠心,還需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在造像記中,常出現(xiàn)有“供割減資”“愿舍資財”“減削家資”“罄家珍”“謹施凈財”“舍家財”“罄彼珍財”“厚舍金帛”等用詞,這軀造像的施者則“割竭身口之資”,母子兩人愿舍棄自己的身體和口腹等衣食之資建造佛像,以期望達到心中所愿,可見心誠之至以及對佛教教義的深度信仰。
臺灣學者盧建榮在《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xiāng)民社會意識》一文中指出:造像愿文乃是造像主觀心愿的自由表達③盧建榮:《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xiāng)民社會意識》,《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5年6月。。這些為生者而造的造像題記內(nèi)容,顯示出民眾更多關心的是世俗的生活,關注的核心是家庭的平安、幸福和長輩的康健,體現(xiàn)了民眾內(nèi)心偏于實用主義信仰的一個特點。
造像記中造像的對象和發(fā)愿的對象除為亡者、家人、七世父母、己身、眾生等祝愿外,還有一些造像者進而為皇帝、國家、臣僚、百官祈福,體現(xiàn)了對國主、皇帝的態(tài)度,表達了民眾對于國家觀念與上層統(tǒng)治者的認同,同時也反映出民眾已認識到只有皇權對佛教的支持保護、佛教的繼續(xù)繁榮、政權的穩(wěn)固,他們的愿望才能實現(xiàn),把祝愿皇帝百官福祿無疆,看作是祝愿己身家人安居永好的先決條件。這些造像記對于認識和了解朝廷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侯旭東先生將此類造像記細分為三種形式:一是明言造像對象是皇帝,祈愿中或有為皇帝祈?;驘o;二是造像直接對象非皇帝,而祈愿中含有為皇帝的祝福,并認為這類寫法最常見;三是不書造像對象,通過祈愿表達福報的領受者④侯旭東:《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76頁。。
西安博物院佛教造像記中有三則屬于第一種形式:1980年西安市蓮湖區(qū)出土北魏太和七年銅造佛板,背面題記:
“大代太和七年(483)歲/次癸亥合追遠寺/眾僧潁川公孫小/勸師道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皇太子敬造佛像/一區(qū)供養(yǎng)普濟群生”。
1985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十里鋪出土北魏太昌元年釋迦、彌勒砂石造像碑,碑座正面及左側面題記:
“太昌元年(532)歲次壬子十二月庚申朔十七日訖”。
1972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出土西魏大統(tǒng)三年銘比丘法和四面砂石造像碑上題記:
“魏大統(tǒng)三年(537)歲次丁巳信月甲子朔二十八日辛卯比丘法和割裕衣之余為皇帝師僧父敬造釋迦多寶定光彌勒維摩文殊觀世音菩賢石像各一區(qū)愿法界眾生之竟發(fā)菩提心此之善彌勒三會同登初首”。
三則皆有具體祈愿內(nèi)容,或“普濟群生”,或“消災度難免詣疾苦”,或“延長萬慶吉安”,又或“彌勒三會同登初首”,希望被發(fā)愿的所有對象在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坐于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正等覺后的第一次說法中即能得道以成就阿羅漢果。此類發(fā)愿文記述了造像者的渴求與追求,道出了信仰的部分內(nèi)涵,直接將他們的所思所求展現(xiàn)給世人,表達了他們對佛教教義的理解、認識以及內(nèi)心渴求,使今人能夠更多更深地了解他們信仰的內(nèi)涵。
有兩則造像記屬于第二種形式:造像直接對象非皇帝,而祈愿中含有為皇帝祝福的意思。1973年西安市雁塔區(qū)白廟村出土北魏正光元年銘冉伯龍造白石佛座,座基四周題記:
“正光元年(520)二月朔佛弟子冉伯龍為父母合家眷屬敬造佛像一尊愿天寶皇帝百官并眾同登世界舍物類大得其福冉氏之家安居永好福祿無疆”
1982年西安市未央?yún)^(qū)出土隋代大業(yè)元年銘魏善和造青石坐佛,基座題記:
這類造像記中祈愿對象與祈愿的組合方式有兩種,一是先列發(fā)愿對象,后書祈愿;二是具體發(fā)愿對象與祈愿分別搭配。這兩則題記在祈愿時“皇帝”被列在先,侯旭東先生認為,在書寫對象上,這種皇帝居先的書寫方式,暗含著民眾也認同皇帝是高于他人的等級秩序。在內(nèi)容上,祈盼皇帝、百官與造像者的七世父母、家內(nèi)大小同享祈愿、共享造像所帶來的福慶,這種對國家的祝福顯示了民眾對皇帝和國家的認同,祈愿亦揭示出民眾對皇帝、國家的理解。
另有兩則屬于第三種形式:不書造像對象。1974年西安市雁塔區(qū)八里村出土隋代開皇四年銘董欽造鎏金銅彌陀銅佛像,高足床右側及背邊邊足題記:
“開皇四年(585)七月十五日寧遠將軍武強縣承董欽敬造彌陀像一區(qū)上為皇帝陛下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具聞正法。贊曰:四相迭起,一生俄度,唯乘大車,能驅平路,其一;真相,成形應身,忽生蓮座,來救迴輪,其二;上思因果,下念群生,求離火宅,先知化城,其三;樹斯勝善,憨諸含識,共越閻浮,鏡食香食,其四?!?/p>
1970年前后西安市雁塔區(qū)唐青龍寺遺址出土唐代孝昌二年銘上官信率子胡速造白石彌勒佛,座側面題記:
上兩則記中對于造像時間、造像者、造像題材及發(fā)愿對象和內(nèi)容都有提及,但均未書及造像對象。在后一則造像記中羅列祈愿對象時,題記者用到了“上為”和“下為”的詞匯,“上為”是為皇帝、陛下、東宮、皇子,“下為”則為亡者、生者、各界群生,這種愿文的敘述方式與書寫形式體現(xiàn)了民眾頭腦中劃分人群的一種等級觀念,反映了民眾思想中普遍存在著以皇帝為首的社會等級體系,這應是彼時人們社會意識的具體表現(xiàn)。這種區(qū)分以及高下不同的措辭反映了造像者心目中以皇帝為首的等級秩序①侯旭東:《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88頁。。
造像祈福禳災是造像者希冀達到的目的,信仰者認為造像是祈福禳災的最大功德,佛教經(jīng)典也大為宣揚并提倡信徒廣修此功德。中古時期,是大動亂與大一統(tǒng)前后相繼的時期,尤其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對于上層社會,物質的享樂無法彌補統(tǒng)治者的精神空虛與恐懼,統(tǒng)治者在宣揚帝王即佛、皇帝即如來的佛王思想的同時,也希望通過宗教來達到靈魂的解脫。另一個層面,民眾為了表達對亡者、生者、己身、家眷的美好祈愿,把希望、理想、福運都集中寄托在造像上。造像的同時,他們把意愿通過題記的形式表達出來,造像記把那一時造像者部分內(nèi)心世界刻畫下來,所載是他們心愿的自由流露②侯旭東:《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67頁。,反映了民眾向往富足、平靜生活的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這些造像記是對歷史文獻材料的有力補充,對于研究彼時佛教的流行狀況和探知民眾的心理世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趙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