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丹,李蓉梅
(1.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婦科,江蘇 南通 226000;2.南京鼓樓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8)
婦科惡性腫瘤患者PICC置管護理的臨床研究進展
朱丹丹1,李蓉梅2
(1.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婦科,江蘇 南通 226000;2.南京鼓樓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8)
婦科惡性腫瘤疾病的臨床發(fā)病率逐步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熓菋D科惡性腫瘤患者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腫瘤化療患者應用PICC,可有效減輕反復穿刺的痛苦,減少靜脈炎及靜脈硬化,減少化療藥物外滲所致周圍組織損傷的危險,在保障患者堅持完成化療療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優(yōu)勢。本文圍繞婦科惡性腫瘤患者PICC置管護理的臨床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
婦科;惡性腫瘤;PICC護理進展
惡性腫瘤疾病是嚴重威脅我國成年女性群體生命健康和生存狀態(tài)的代表性疾病,隨著婦科惡性腫瘤疾病臨床報告發(fā)病率的不斷提升,其臨床治療處置方法的研究和運用也逐步引起了廣泛關注[1]。化療是臨床中針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展開治療處置的主要方法,由于化療藥物在具體使用過程中給患者的機體造成顯著的不良影響,因而臨床醫(yī)師在研究患者化療用藥問題時,切實研究和引入恰當?shù)慕o藥方式,能夠顯著降低化療過程給患者機體的基礎生理狀態(tài)造成的不良影響程度[2]。近年來,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技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婦科惡性腫瘤疾病患者化療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PICC顯著降低了靜脈炎、藥物外滲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減輕了患者痛苦,優(yōu)化了患者在接受臨床化療過程中的護理質量[3]。有鑒于此,本文圍繞婦科惡性腫瘤患者PICC置管護理的臨床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1 置管前全面評估
在為婦科惡性腫瘤疾病患者實施PICC導管置入手術前,應當優(yōu)先針對PICC置管處理過程中需要應用的各類醫(yī)療器械開展系統(tǒng)控制工作,全面做好操作室空間的消毒控制,并嚴格遵從無菌操作規(guī)程[4]。在實施PICC導管置入手術前,要重點針對患者的血常規(guī)和出凝血時間指標項目展開系統(tǒng)檢查,準確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生理指標表現(xiàn)狀態(tài),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幫助其認識在接受化療治療過程中實施PICC導管置入手術的臨床價值,并簽署PICC導管置入手術的知情同意書[5]。由于婦科患者病發(fā)部位的特殊性以及疾病本身及放化療造成的生殖器官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導致患者較之普通患者更易出現(xiàn)系列心理問題,如恐懼心理、悲觀失望、抑郁心理、對疾病的認知不足而盲目的樂觀等,術前應予以充分評估并做好解釋和正確的心理引導[6]。
1.2 健康教育
目前國內留置PICC的腫瘤化療患者的健康教育模式仍以醫(yī)院為主體,尤其以護士為主要實施者。金琳[7]認為,PDCA循環(huán)管理,即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4個階段運轉,但對健康教育者的專業(yè)能力要求比較高,需要花較多的精力、時間對患者進行全程跟蹤指導。汪洋[8]研究成果表明,臨床路徑在提高PICC患者健康認知理念、提高患者醫(yī)療滿意度、減少并發(fā)癥方面效果顯著。周俊[9]等認為,對置管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全程健康教育能夠使患者對PICC形成一個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認知,從而了解PICC的治療及康復過程,對后續(xù)治療及操作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達到較高程度。21世紀初開始探討家庭健康教育模式的可行性[10],它與醫(yī)院方面采取的教育模式相對應,屬于患者自發(fā)性、自主習慣的健康教育行為,以家庭為場所,通過科學、正確的自我護理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11],該模式比較適合治療間歇期的家庭康復,比如對化療患者采取家庭健康教育模式,護理人員在每次更換藥物的同時,發(fā)放相關資料圖冊、現(xiàn)場答疑、演示實踐等,在與患者的互動交流中完成健康教育,讓個人護理更好的參與到系統(tǒng)的醫(yī)療護理中來,提高患者的醫(yī)從性以及康復信心[12]。婦科腫瘤患者性別的特殊性多對帶管影響存在較多顧慮,如自身形象、家務活動及自理能力的影響,謝建梅等[13]提出,在婦科PICC護理工作中,應樹立除解決患者的輸液便利之外,最大程度的追求提高患者舒適感的整體護理觀。
1.3 詳細監(jiān)測
在患者接受PICC導管置入過程中,護士應當針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項目、臨床癥狀表現(xiàn)特征展開持續(xù)動態(tài)監(jiān)測。置管過程應根據(jù)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伴發(fā)病等采取相應的監(jiān)護措施甚至急救預案。超聲引導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了傳統(tǒng)PICC置管方法的諸多不足,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減少了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充分體現(xiàn)了超聲引導應用在PICC穿刺中的優(yōu)勢[14]。通過改良置管外露長度、對固定器的無張力固定術可明顯減少因PICC置管后移位造成患者疼痛不適、輸液困難、甚至一些特殊危險,如椎體旁積液、房顫等發(fā)生[15]。心電圖輔助PICC置管可指導導管頭端的定位,提高置管成功率和安全性,同時可兼顧術中的生命體征檢測,可予以臨床推廣[16]。
1.4 心理指導
由于化療過程通常需要經歷較為漫長的臨床持續(xù)時間,患者在接受化療處置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焦慮、壓抑及煩躁等多種負性情緒,給患者實際獲取的臨床治療效果造成顯著的不良影響。由于PICC導管屬于外來介入式醫(yī)療器械,因而往往會導致婦科腫瘤患者在長期佩戴過程中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負性心理情緒,與此同時,導管的長期留置,以及化療效果的獲取緩慢性,往往也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煩躁心理,需要臨床護士幫助患者認識治療期間攜帶PICC導管的必要性,在提升患者觀念認知質量水平基礎上,緩解患者的各項負性心理情緒[17]。
1.5 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前,護士要結合患者在接受化療過程中的臨床表現(xiàn),針對性為患者開展出院后健康教育,確?;颊叱鲈汉蟮恼w生活質量能夠得到有效改善[18]。要結合婦科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日常生活習慣,以及攜帶PICC出院后延伸護理服務的需求制定實施針對性的出院后護理干預控制方案[19]。
第一,減少發(fā)生導管相關感染的因素,在患者留置PICC導管過程中,嚴格細致做好導管維護工作,監(jiān)測患者的穿刺點是否發(fā)生滲血、滲液現(xiàn)象,同時嚴格確?;颊叽┐滩课环罅喜牧系那鍧嵏稍餇顟B(tài)[20]。婦科腫瘤患者化療后容易發(fā)生臨床感染,患者本身具備的生理特點和臨床癥狀具備彼此相關性[21]。
第二,規(guī)范沖封管,減少導管堵塞的發(fā)生率。每次輸液給藥前,都要應用10~20 mL的生理鹽水針對置入PICC導管實施脈沖式沖洗,確保導管長期為穩(wěn)定處于通常狀態(tài),要嚴格遵照相關領域的一般臨床操作規(guī)程。在患者輸液過程結束后,應當運用不少于10 mL的生理鹽水為患者實施導管正壓脈沖式封閉處理[22]。
婦科惡性腫瘤術后患者在接受PICC導管置入后,與其相關的各種并發(fā)癥不容忽視,如血栓形成,相關性血行感染,導管堵塞、移位等。
3.1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生率35%~67%。有研究證實導管類型與血栓的發(fā)生有密切聯(lián)系。Evans等提出,隨著導管尺寸的增加,血栓的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經過3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3Fr導管發(fā)生率為0.6%,4Fr為2.9%,5Fr則達8.8%。Trerotola等在研究使用6Fr導管時發(fā)現(xiàn),不僅血栓發(fā)生率更高,靜脈血栓生成速率也遠遠高于預期。彭星宇在對119例患者回顧性研究中發(fā)現(xiàn),頭靜脈血栓的形成率高達57%;其次是貴要靜脈和肱靜脈;同時肢體左側血栓發(fā)生風險要高于右側。有研究表明,PICC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靜脈時,血栓發(fā)生率低于非中央位置。因此建議在PICC置入后進行尖端位置的調整。
3.2 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
Provonost等多中心研究發(fā)現(xiàn),置管時無菌屏障最大化、徹底有效的手衛(wèi)生、用洗必泰作為皮膚消毒劑、及時拔出不需要的導管等護理操作,可有效徹底降低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盧詠梅等提出,選擇合適大小的導管、護理人員的操作經驗、血管選擇、患者的個體因素以及化療藥物的不同藥毒性都是影響發(fā)生血流感染的重要因素,針對性的做出有效調整可明顯降低感染發(fā)生率。
3.3 導管的堵管及移位
目前臨床廣泛使用塞丁格穿刺技術,此技術是采用2O~21G穿刺針經皮穿刺,并用導絲交換方式置入各種導管的技術。微插管鞘技術(也稱改良塞丁格技術)是將原塞丁格技術中單一功能擴張器改變?yōu)閿U張器、插管鞘組件,便于從插管鞘送入PICC導管的技術,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減少術后移位[33]。研究表明,三向瓣膜式PICC與末端開口式PICC的術后導管相關性感染、導管異位及破損與斷裂發(fā)生率無差異,但術后機械性靜脈炎、堵管發(fā)生率比較有差異:三向瓣膜式導管術后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生率高于末端開口式,堵管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末端開口式。
PICC作為全新的一種臨床輸液途徑,使藥物經中心靜脈注入,避免刺激性藥物損傷外周血管,降低靜脈炎、局部滲血和外滲組織破壞的發(fā)生率,目前在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化療過程中廣泛使用。在使用PICC的過程中,用藥的安全性和輸液質量更高,大大降低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量。所以,我科室現(xiàn)全面對腫瘤化療患者早期選擇PICC置管,并予以正確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維護,降低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加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
圍繞婦科惡性腫瘤患者PICC置管護理的臨床研究進展問題,本文具體選取PICC置管術常規(guī)護理,PICC導管相關護理以及并發(fā)癥處理等方面進行了簡要的綜述。切實做好針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群體的PICC置管護理工作并進一步詳細化、個體化,對于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化療效果,提升患者的整體性生存質量水平,具備極其深遠的臨床影響意義。
[1] 李文洲,許為金,陳海燕,等.婦科腫瘤患者PICC導管異位相關因素分析及處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04):379-381.
[2] 陳 軍.PICC置管在婦科惡性腫瘤化療中的應用[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4,1(02):117-118.
[3] 王玲歡,秦銀娟,金 佳.慢性病自我管理項目在婦科惡性腫瘤PICC化療患者中的實施[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04):431-434.
[4] 魏 敏,李慧莉,高 越,等.通過品管圈降低婦科惡性腫瘤患者PICC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J].吉林醫(yī)學,2015,36(18):4224-4225.
[5] 湯玨瑤,曹耀萍.同伴教育模式在婦科惡性腫瘤行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患者中的運用[J].淮海醫(yī)藥,2016,34(03):352-354.
[6] 郭紅軍.婦科腫瘤患者心理特點分析及心理干預淺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08(下):2690.
[7] 金 琳.PDCA循環(huán)在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家庭護士,2007,5(4):83-85.
[8] 汪 洋.臨床路徑在PICC置管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1,40(12):1270-1271.
[9] 周 俊,陳 萍.個性化健康教育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瓢?,2010,9(2):120-121.
[10] Hartline CD. Education of patients ore and post-transplant improving out comes by oveT coming the barriers[J].Nephrol Nuts J,2008,35(4):O9.
[11] Lemogoum D, Degaute JP, Bovet.Stroke prevention,and rehabilitation in Sub-Saharan Mriea[J].A m J Prey Med,2005,29(5):95.
[12] Ores DE. Nursing:Concepts of practice[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1:180-182.
[13] 謝建梅.PICC置管患者舒適度研究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3):52-53.
[14] 霍曉菁.超聲引導技術在PICC置管過程中的應用進展[J].吉林醫(yī)學,2013,34(10):1914-1916.
[15] 李永艷.我國PICC的臨床應用及護理進展[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6,(7):11-13.
[16] 賀學宇,李建國,王 練.心房內心電圖輔助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定位[J].醫(yī)學新知雜志,2008,18(2):83-84,87.
[17] 徐 娟.PICC導管在婦科惡性腫瘤化療中的應用及并發(fā)癥處理[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9(05):212-213.
[18] 仇燦紅,沈波涌.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在婦科惡性腫瘤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1(10):145-146.
[19] 王紅梅,韓文廣,古麗娜·庫爾班.婦科惡性腫瘤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的危險因素[J].山東醫(yī)藥,2015,55(43):66-68.
[20] 劉玲珍,倪麗娜,許凌云.PICC導管在婦科惡性腫瘤化療中的應用及并發(fā)癥的處理[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03):360-361.
[21] 路 潞,樊雅靜,馮晨晨,等.婦科腫瘤患者化療期按年齡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上海護理,2010,10(06):31-33.
[22] 徐 華,夏為書,彭莉貞.婦科惡性腫瘤患者PICC置管致靜脈炎的原因及預防[J].江西醫(yī)藥,2011,46(01):90-91.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1
A
ISSN.2096-2479.2017.18.129.03
李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