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云栓 張士巧 崔衛(wèi)東 蘇秀茹 張瑞梅 高興 陳英光 李麗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病恥感影響效果研究
喬云栓 張士巧 崔衛(wèi)東 蘇秀茹 張瑞梅 高興 陳英光 李麗
目的 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病恥感的影響效果,從而分析其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國家嚴重精神障礙信息系統(tǒng)》中的衡水市11個縣市區(qū)農(nóng)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抽取確定100例居家治療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分別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和常規(guī)社區(qū)管理模式對其及家屬進行干預,干預前和干預12個月后分別用精神病患者病恥感評估量表和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進行測評,評價患者病恥感和生活質(zhì)量,以評價干預效果。結果 干預前,2組患者病恥感、PSP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病恥感、PSP評分明顯優(yōu)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患者病恥感不論是社交、能力、治療3個因子分還是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家屬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減輕患者病恥感,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促進康復。提示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的作用應引起重視。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嚴重精神障礙;病恥感;生活質(zhì)量
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排名中位居首位,超過了心腦血管、呼吸系統(tǒng)疾病。我國現(xiàn)有精神疾病患者約1.5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 600萬,但大多數(shù)人對精神疾病認識不足,尤其在經(jīng)濟比較落后的農(nóng)村,由于人們長期缺乏精神衛(wèi)生知識,對精神疾病存有偏見及其他社會因素,導致許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散落社會,加之當今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態(tài)度又相對刻板且消極,往往認為其容易發(fā)生不可預期暴力行為,且難以勝任日常工作與生活等,這種現(xiàn)象給精神病患者打上了“精神不正?!?、“易傷人”等標簽,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恥感,其不但阻礙患者獲得及時正確的積極治療,同時顯著影響其回歸社會的能力[1],以往研究證實精神病病恥感是廣泛存在于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中的特殊類型[2]。國外研究也顯示,精神病患者的病恥感會影響其治療的依從性[3]、降低自尊及生存質(zhì)量[4]。本文借鑒國外成熟的精神衛(wèi)生服務模式,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PMFG)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干預,旨在提高其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病恥感,從而改變患者及家屬的求醫(yī)方式和行為,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改變疾病結局,提高管理效果。
1.1 一般資料 從衡水市農(nóng)村納入《國家嚴重精神障礙信息系統(tǒng)》中的居家精神障礙患者中隨機抽取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精神科執(zhí)業(yè)醫(yī)師依據(jù)《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tǒng)計分類(第十次修訂本)(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進行復核診斷。納入標準:(1)對試驗內(nèi)容能夠理解,并自愿參與研究并合作;(2)疾病處于恢復期;(3)年齡大于18周歲。排除標準:(1)患者或家屬拒絕參與該研究。(2)重度精神發(fā)育遲滯者、酒精及物質(zhì)依賴、人格障礙、合并嚴重器質(zhì)性或全身性疾病、有嚴重自殺、自傷傾向者。最后確定100例患者進入研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其中研究組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齡(36.6±17.3)歲;病程(12.60±8.79)年,住院次數(shù)(2.02±1.20)次,其中精神分裂癥36例(72%),偏執(zhí)性精神病2例(4%),分裂情感性障礙1例(2%),雙相情感障礙2例(4%),癲癇所致精神障礙5例(10%),精神發(fā)育遲滯伴發(fā)精神障礙4例(8%);婚姻狀況:已婚20例,離異4例,未婚24例,喪偶2例;受教育情況:文盲6例,小學20例,初中16例,高中6例,???例。監(jiān)護人:父母25例,配偶15例,其他(子女、兄弟姐妹等)10例;監(jiān)護人受教育情況:文盲10例,小學15例,初中12例,高中10例,???例;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32.8±15.5)歲;病程(10.71±10.24)年,住院次數(shù)(2.92±1.70)次;精神分裂癥37例(74%),偏執(zhí)性精神病2例(4%),分裂情感性障礙1例(2%),雙相情感障礙3例(6%),癲癇所致精神障礙4例(8%),精神發(fā)育遲滯伴發(fā)精神障礙3例(6%)?;橐鰻顩r:已婚18例,離異5例,未婚24例,喪偶3例;受教育情況:文盲5例,小學21例,初中17例,高中5例,???例。監(jiān)護人:父母26例,配偶15例,其他(子女、兄弟姐妹等)9例;監(jiān)護人受教育情況:文盲9例,小學16例,初中11例,高中11例,???例。2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衡水市精神病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藥物治療的同時,采用常規(guī)社區(qū)管理模式對其及家屬進行管理干預,嚴格根據(j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guī)范(2012年版)》分類干預的要求,規(guī)范進行隨訪,隨訪每年至少4次,指導家屬監(jiān)督患者服藥,開展危險性評估,采取相應有效的治療措施進行處理。隨訪同時向患者及其家屬宣講健康教育知識,對患者家屬提供心理幫助和支持。
1.2.2 研究組:患者藥物治療的同時,采用以下措施:①對擁有共同問題的5~8個家庭由兩位醫(yī)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進行干預,每2周進行1次,每次持續(xù)90min,共干預12個月。②兩位醫(yī)生與每個患者及其家庭成員分別進行晤談,建立平等、尊重、友好的治療同盟,搜集患者及其家庭信息以及患病的情況。③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患者與家屬共同開展教育性討論,一共進行12次,整個過程遵循家庭指導的策略,為其提供有關的疾病知識,教授有效的疾病應對策略,處理由疾病帶來的壓力與挑戰(zhàn),提供情感支持并促進家庭間的交流,分享經(jīng)驗等[5];并維持和諧的氣氛。④把解決問題的技術始終貫穿在干預過程中,逐步進行講解與訓練。⑤針對性解決疾病相關問題,促進患者的社會和職業(yè)恢復。
1.3 工具 采用精神病患者病恥感評估量表[6]與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進行評估。精神病患者病恥感評估量表分為社交、能力、治療3個因子,采用0~3級評分:0從來沒有,1很少,2有時,3經(jīng)常。評分越高,歧視水平越高。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由Morosini等(2000)制定的一個評估患者社會功能的量表,共有四個維度,1個總分,四個維度分別評估患者社會中有用的活動(包括工作和學習),個人和社會關系,自我照料,干擾和攻擊行為等方面的功能[7],總分越高說明患者功能受損越輕。
2.1 2組干預前后病恥感評分比較 研究組初次評估患者病恥感評估總分為48.21分,其中社交因子均分20.46分,能力因子均分12.15分,治療因子均分15.6分,表明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普遍存在被歧視感體驗。干預結束后再次評估,患者病恥感評估總分為38.44分,其中社交因子均分16.25分,能力因子均分9.45分,治療因子均分12.74分,比初次評估得分降低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初次評估患者病恥感評估總分為48.15分,其中社交因子均分20.31分,能力因子均分12.19分,治療因子均分15.65分,表明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普遍存在著被歧視感體驗。干預結束后再次評估,患者病恥感評估總分為48.07,其中社交因子均分20.23分,能力因子均分12.15分,治療因子均分15.69分,比初次評估得分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初次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2個月后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精神病患者病恥感評估量表評分 n=50,分
2.2 2組干預前后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評分比較 研究組12個月后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等原因,目前社會上仍存在對精神疾病患者偏見和歧視,患者和家屬普遍存在病恥感[8]。所謂病恥感是指患了某種疾病而表現(xiàn)出一種特殊的內(nèi)心恥辱的心理體驗,是一種負面情緒體驗,這種情緒體驗直接影響患者社會功能和疾病康復[9]。病恥感影響患者的各個階段,從就診態(tài)度、就診途徑到就診效果以至對其工作、婚姻、家庭的影響[10]。精神疾病患者受病恥感的影響,即使是在康復期也會出現(xiàn)行為退縮,社交不能,情感表達障礙等,嚴重影響精神病患者的康復和社會回歸。此外,病恥感還會蔓延到患者的家庭成員,產(chǎn)生“連帶病恥感”[11],家屬的恥辱感受和主觀悲傷又反過來影響家庭關系和對待患者的態(tài)度,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預后[12]。對于精神病患者病恥感的研究國外較多,而國內(nèi)由于受精神衛(wèi)生醫(yī)療資源不足,對于社區(qū)患者精神衛(wèi)生服務普遍存在經(jīng)費短缺、服務能力不高、專業(yè)人員缺乏、監(jiān)管能力低下等問題的影響,關于精神病病恥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疾病的態(tài)度和認知方面[13-15],對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病恥感的干預措施的研究不多且實際價值不大,而隨著國家新醫(yī)改和公共衛(wèi)生服務項目的深入推進,在精神衛(wèi)生服務倡導心理-社會模式、全程治療的理念下[16],如何減低患者的病恥感,讓其正視現(xiàn)實,端正就診態(tài)度,提高遵醫(yī)行為;如何減少精神病患者融入社會的障礙,對其康復有重要意義[17]。
表2 試驗前后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評分比較 n=50,分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PMFG)是一種以家庭為基礎的干預模式,強調(diào)的是如何恰當?shù)嘏c家庭患病成員相處以及如何處理疾病帶來的挑戰(zhàn),十分符合一向重視家庭觀念的中國文化理念,符合與家屬共同居住的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實際需要[4]。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2組患者病恥感與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2個月后,2組患者病恥感與個人和社會功能評分明顯優(yōu)于干預前,且研究組患者病恥感不論是社交、能力、治療3個因子分還是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進行干預,最大程度發(fā)揮家庭功能,改善家庭成員間的關系,促進家屬進一步有效照顧患者,明顯降低患者病恥感,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因而得到提高,服藥依從性得到改善,社交技能得到恢復,從而減輕了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家庭負擔。
我們認為PMFG的優(yōu)點有:(1)整合了單一和多元家庭治療方式,通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為患者和家庭在適當?shù)臅r機系統(tǒng)化提供有關藥物管理、疾病和治療信息,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通過評估家庭在對患者支持方面的優(yōu)勢與局限,評估患者家庭現(xiàn)在擁有的社會支持資源;給予患者和家庭持續(xù)的情感支持,幫助患者和家庭成員應對疾病帶來的壓力和羞恥感。(2)通過問題解決訓練,培養(yǎng)了患者及家庭成員處理問題的能力。(3)通過單一治療與多元治療的結合,既保留了單一家庭治療的優(yōu)勢,也鼓勵了家庭之間的交流,拓展了患者及家屬的社交網(wǎng)絡。(4)通過改善家庭成員間的交流,減輕了家屬對患者的害怕和歧視程度,有利于家屬進一步理解患者,加強與患者的感情交流。同時,PMFG在團體家庭治療的整個過程當中保持平等互助的治療關系,保證了治療的成功。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能有效降低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病恥感,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值得在嚴重精神障礙管理治療項目中推廣應用。但是,由于研究的局限性以及精神科醫(yī)師的精力所限,本研究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建議培養(yǎng)社區(qū)專職精神科醫(yī)師在借鑒國外精神衛(wèi)生康復模式和方法的同時,將中國固有的文化思想結合進去,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社區(qū)精神康復模式,消除精神病患者的病恥感,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促進其社會功能康復,為其真正回歸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
1 唐愛玲,宗俊,盧慧,等.丹陽市發(fā)展社區(qū)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啟示.江蘇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4,4:12-14.
2HonigA.Jobplacementforpeoplewithseverementalillness.ThegroupexperienceandemploymentsupportinacommunitymentalhealthinstitutioninBuenosAires.Vertex,2015,26:435-440.
3Mashisch-EizenbergM,Hasson-OhayonI,YanosPT,etal.Internalizedstigmaandqualityoflifeamongpersonswithseverementalillness:themediatingrolesofself-es-teemandhope.PsychiatryRes,2013,208:15-20.
4ShrivastavaA,JohnstonM,BureauY.Stigmaofmentalillness-2:non-complianceandintervention.MensSanaMonogr,2012,10:85-89.
5 馬曉倩,劉浉妍,羅興偉,等.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在重性精神疾病中的應用及進展.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373-375.
6 曾慶枝,何燕玲,田泓,等.精神病患者病恥感評估量表的初步編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23:634-637.
7 張明園,何燕玲主編.最新醫(yī)院精神科評定量表實用全書.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322-323.
8 孫麗娟,張國富,鄭紅麗.精神病患者家屬病恥感的調(diào)查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2:917-919.
9 呂素紅,張宣,孫紅俠.精神疾病病人病恥感體驗的質(zhì)性研究.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6-8.
10 江敏.精神病人的出院護理回訪.全科護理,2009,7:607.
11 林慧,梁祖光,梁鏢,等.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屬病恥感調(diào)查與干預.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1551-1553.
12 陳玉明,莊曉偉.精神病患者病恥感產(chǎn)生原因及干預措施.慢性病學雜志,2016,17:433-435.
13 高士元,王向群,賈志民,等.精神分裂癥病人及家屬受歧視狀況.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82-85.
14 張華蓉,方子先.強制治療精神病人家屬感知病恥感的調(diào)查分析.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0,16:269-271.
15 易嘉龍,劉津,郭金華,等.267名精神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對重性精神病的病恥感認知.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25:602-603.
16 劉敏東,陳春,梁映,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免費給藥現(xiàn)狀及展望.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5,28:478-480.
17 李旭光.人性化心理干預在精神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140-144.
10.3969/j.issn.1002-7386.2017.03.034 ·論著·
項目來源:河北省醫(yī)學科學研究重點課題(編號:20160715)
053800 河北省衡水市精神病醫(yī)院(喬云栓、張士巧、崔衛(wèi)東、高興、陳英光、李麗);河北省榮軍醫(yī)院(蘇秀茹);河鋼集團邯鋼醫(yī)院(張瑞梅)
R
A
1002-7386(2017)03-0437-03
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