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天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36-0-01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的教學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普遍存在,教師的教學依然以向學生灌輸知識為重點,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這樣的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數學學科的改革和發(fā)展,也影響了國家新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那么,怎樣構建高效數學課堂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充分認識到數學學科的重要性和意義
很多教師甚至是學生認為:高中數學學習是無用的,很多學科知識根本無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其實,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立足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既具有生活的實際意義,又具有科學的高度的。沒有一門學科是脫離生活而存在的。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數學學科的重要性。加強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嚴謹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注重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效率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課堂的主宰者,學生對課堂內容了解甚少,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缺乏生氣和樂趣。筆者觀察發(fā)現,經常預習的學生學習質量明顯高于別人,數學成績也偏高。分析認為,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會對老師將要講解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學習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問。這樣課堂聽講和合作探究交流的時候就更有針對性,把一個被動接受知識過程轉化成一個主動的求知過程。所以,筆者認為課前預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預習并不是簡單的瀏覽課本,教師要對學生預習提出明確的要求,設置有層次的點撥性的預習問題,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預習作業(yè),反饋預習效果,并以預習案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作為導學案的一部分。這樣,課堂授課重點就會更加突出,目的性更強,從而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率。
三、精心設計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是高效教學結構中的重要一環(huán)。因為上課伊始,教師需要通過導入新課安定學生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導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復習導入法、故事導入、生活實際導入、動手實驗導入、創(chuàng)設懸念導入等等。作為高效的課堂教學,導入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導入要注意遷移性。導入的設計要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已知”與要學習的“未知”之間架一座橋,使學生通過“舊知”這個階梯很自然地快速進入新知識的范疇。
2.導入要注意啟發(fā)性。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引入新課時,教師可選擇具有啟發(fā)性的切入口,想方設法適時對學生進行啟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3.導入要注意趣味性。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自覺地學習。
四、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情境
要把數學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合作解決真正的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創(chuàng)設促進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認真分析、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其次,要積極開展合作探討,交流得出很多結論。當學生所得的結論不夠全面時,可以給學生留下課后再思考、討論的余地,這樣就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探索的動機,培養(yǎng)他們自主動腦、力求創(chuàng)新的能力。如在講解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時,采取實例設疑導入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情境,就把復雜、抽象而又枯燥的問題簡單化、具體化、通俗化,同時也趣味化,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合作學習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學生個體的社會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適宜的環(huán)境和條件。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到:在很多情況下,正是由于問題或困難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學習顯得更為必要,每節(jié)新課前教師應要求學生依據導學提綱預習本節(jié)內容,要求將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在筆記本的主要區(qū)域,課前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課堂中解決,課堂中未弄明白的問題課后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小組解決,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請教老師,實現真正的“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沒有問題就尋找問題,鼓勵引導學生在同桌、臨桌之間相互探討,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體驗問題的解決過程,更多地鼓勵學生獨立審題、合作探討,把問題分析留給自己。這種做法的出發(fā)點就是避免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當然他們歸納基本步驟和要點遇到困難時,教師應施以援手。
五、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率
設計課堂層次時,必須重視認知過程的完整性。由于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學層次的展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的活動協調和諧。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當學生初步獲取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后,應安排動腦動手獨立思考與練習,教師及時捕捉反饋信息,并有意識地讓它們產生“撞擊”與“交流”。這樣,同學們對某一概念的理解,對某一例題的推演,就會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并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領會,能力也得到發(fā)展。設計課堂教學層次還必須注意緊扣教學目的與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基本要求與能力要求,從多方面圍繞教學目的來組織課堂教學。當課堂容量較大時,要保證講清重點、解決難點,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關鍵,有的甚至可以點而不講,但要指導學生自學完成。當課堂容量不大時,可安排學生分析評論,并進一些深化練習,進行比較、提高。這樣,課堂結構緊湊,時間能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總之,只有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教學理念,精心設計導學案,合理安排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才會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提高課堂效率,建構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