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會秀
【摘 要】 閱讀教學中的情景教學法,即教師在教授學生閱讀課本時根據(jù)內(nèi)容、情節(jié),創(chuàng)造一個能把學生一步一步帶入課文所描寫的情景,讓學生有一種“我在情景”之中的感覺,讓學生對文章的內(nèi)容能可感、可觀、可賞。
【關鍵詞】 情景;教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 G62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36-0-01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與成因
(一)上課時過于陳式化
長久以來,教師還停留在對文章的靜態(tài)分析層面上,即:分段、歸納段意、分析中心思想,這種教學方式固然有其明顯的優(yōu)勢,即幫助學生打基礎。但是,這樣的課堂太過枯燥呆板,使語文課堂興趣索然。因此,這樣的課堂活生生的形式展現(xiàn)不見了,豐富而真切的個人感受也消失了。
(二)閱讀課上抓不住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深刻地領會課本,在積極的情感活動和思維活動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要啟發(fā)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和體驗。但是現(xiàn)在很多教師沒有領會到位,經(jīng)常毫無意義地讓學生課堂對話(沒有情感,僅僅讓讀出聲來),重表演輕感悟,課堂雖然熱鬧,但沒有實在的東西。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的成因
(一)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即:初讀課文,識字解詞,再讀課文,了解文意,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教,學生學。課堂三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課本中心。這種模式嚴重違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就如一位體育教練訓練學員,結(jié)果教練很累,學生卻沒有太多的參與。
(二)與考試為指揮棒有關
考試成績決定老師的績效,這就讓老師在教學中傾向于把教學內(nèi)容與考試內(nèi)容相對應,把每篇文章都劃隔成幾大板塊:背景、段意、中心、特點。讓愉快的閱讀課變成枯燥無味。
三、小學階段閱讀教學中情景教學法的作用
在課文閱讀中引入情景教學法,可以讓學生更輕松地讀懂、理解,從而強化學生記憶。教師通過設置情景,可以讓學生對文本材料有一個大致的印象,把抽象的文本材料變成了形象可感的直觀情景。教師再通過設置情景問答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把握住文章的重點。最后,當學生對文章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再反復聽讀和朗讀,加深記憶。
在小學階段,在文本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回答”的方式,便于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授一篇文章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問答法來檢查學生對文章的掌握情況,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和深淺層次,一些問題就可以通過情景合理地猜測回答出來。這樣既可以掌握學生的理解情況,又可以通過聽說,鍛煉學生的表達,更加深了對材料的印象。
在教學中,“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guī)律,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境教學法也是如此。教師對于學生猶如火種。教師要能夠把自己的感受通過一定的方法傳遞給學生。情境教學法就是以教師的情感去感染、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閱讀教學也是一樣,教師可利用多種方式,如:多媒體展現(xiàn)法、圖畫再現(xiàn)法等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可觀可感的形象,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總之,創(chuàng)設一個有效的語文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給學生提供廣泛的語文實踐機會,還能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語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情景教學應注意的原則
內(nèi)容貼切生活的原則,情景教學的內(nèi)容要貼近生活實際,這樣的活動能使學生在表演時有話可說,消除緊張和膽怯心理。
難度適中的原則,在情景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問題過難或者過易都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會影響教學效度和信度。
形式多樣原則,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來使用不同的情景,具體的有“角色扮演”、“圖片展示”、“問答式”,中間可以用競賽的方式進行。
五、情景教學案例
筆者以人教版四年級《爬山虎的腳》的一個段落為例。如: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p>
讀到這一段,我們教師能很輕松地明白為什么細絲由直變彎,可是如何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呢?我們創(chuàng)立以下情景。
師:同學們,當你們走在較滑的路面時,你們的腳趾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生:我們的腳趾會彎曲。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這樣可以抓住地面,我們走路才不會摔跤,走得更穩(wěn)。
師:那么爬山虎腳的細絲變彎也是這樣,他的腳巴住墻的時候,細絲變彎也是為了牢牢地巴住墻,好把嫩莖往上拉一把。他是不是很聰明呀。
其次,我還可以利用圖片讓學生更輕松地掌握。如第三自然段: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樣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師:同學們,看看下圖,然后自己畫一幅爬山虎的腳,好嗎?
通過教師這樣的講解,然后學生又用素描的方法描繪了一次,學生應該是能很清楚地掌握本課的內(nèi)容,并且經(jīng)過這樣一個過程,孩子們深刻地感受到:讀書得一句一句仔細讀,最好能在腦海里形成畫面,感受到作者的觀察仔細,描寫準確。
參考文獻:
[1]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佐藤正夫.教學原理[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郝玲.呼和浩特市新城區(qū)小學語文情境教學運用現(xiàn)狀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