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國
【摘 要】 小說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學內(nèi)容空洞,教學方法單一、缺乏興趣性,學生閱讀學習娛樂性、功利性明顯。教師應擴大專業(yè)知識量,提高文學涵養(yǎng),興趣導入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梳理故事情節(jié),把握結構特征,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說主題,體會環(huán)境描寫,揣摩表現(xiàn)手法,體驗藝術效果。
【關鍵詞】 專業(yè)素養(yǎng);主觀能動性;專業(yè)知識量;創(chuàng)新;閱讀習慣;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36-0-02
初中學生普遍喜歡閱讀小說,因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豐富,作者建構的情節(jié)引人入勝,學生讀起來如同身臨其境,感受深刻。不過,小說閱讀教學與學生平時的隨性閱讀還是有區(qū)別的,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
一、小說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缺乏足夠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引路人,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學生產(chǎn)生疑惑時,需要教師進行適當?shù)闹笇?。目前,一些語文教師的素質(zhì)存在著滯后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說閱讀教學甚至整個語文教學。初中語文教師對提高初中學生的小說閱讀能力以及提升語文知識素養(yǎng),身負重任。
2、教學內(nèi)容空洞,教學方法單一、缺乏興趣性。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具有政治化、虛構化以及文學化傾向。因此,我們在進行閱讀時,不能將小說單純作為一種政治宣傳讀物,也不能當作一種愉悅感官的通俗讀物,更不能當成是純粹的文字游戲。一些語文教師在進行小說閱讀教學時,通常采取的是平鋪直敘的方式進行講解,教學方法陳舊,學生無法走進小說,感受小說人物的喜怒哀樂。這個過程忽視了學生解讀小說的創(chuàng)造性。致使學生無法發(fā)散思維,學生自然感到興趣缺乏。
3、學生閱讀學習娛樂性、功利性明顯。
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非常敏感,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正式形成,很容易受不良風氣影響。市面上的暢銷讀物,偏重于休閑娛樂性,一些青春文學、校園文學對初中學生的影響很大,這些作品的寫作模式和情節(jié)程式化嚴重,對這些文學作品進行較多的閱讀,致使學生的思維簡單化、平面化,大大減退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分辨能力。初中語文教學以中考為綱,在教學和平時考核方面與中考盡量靠攏,忽略了課外知識的普及。初中學生無暇進行課外閱讀,尤其是中外的小說名篇的閱讀。他們沉浸在茫茫題海中,在課堂上只能被動聽講,無法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切實走入到小說中,自主探究、闡釋小說中的人物及主題思想。
二、提高小說閱讀教學的對策
1、教師應擴大專業(yè)知識量,提高文學涵養(yǎng)。
初中語文教師應及時審視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師除了學習專業(yè)的知識,還需學習文藝學、心理學等其他方面的知識,才能夠充分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挖掘教材的深刻內(nèi)涵,將所學、所解流暢地傳達給學生,進而有針對性地設置課堂。如教材中的《范中進舉》,教師必須了解儒學的相關知識以及中國歷史上歷代選官制度的科舉考試,如果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根本無法解答學生的發(fā)問,那么就會讓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不信任感,認為教師缺乏足夠的能力授課。
2.興趣導入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借由心理學、美學知識進行興趣課堂導入。教師將心理學知識融會貫通于教學過程,針對他們的年齡特點,如表演欲強烈、好奇心旺盛、敏感,再進行課程設置,可變換提問的方式,興趣導入課堂,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師還需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可適當減少使用平鋪直敘的講述方式,讓講課過程波瀾起伏。如若教學條件允許,可使用道具或多媒體教學設施進行教學。道具或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見解明了,還可布置課外任務讓學生制作并講解課件,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課堂參與度。
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說閱讀教學,主體不僅是教師,學生的地位也是同等的。因此,在配合教師進行教學的同時,應該讓學生從自身出發(fā),充分理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萬變不離其宗,一篇完整的小說,總離不開這三個方面,只要充分掌握這三個方面,就可以充分把握文章的主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大聲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作文中遣詞造句的能力必定能得到提升,學生在朗讀的同時,可深切體會,多讀多看,文章的主旨自然就會展現(xiàn)在眼前。此外,學生還需多多進行課外閱讀,了解文化背景知識,輔助閱讀。學習不僅在課堂內(nèi),還在課堂外。小說的閱讀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找尋樂趣的過程。如此定可享受到小說閱讀的樂趣,初中語文的小說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定可得到提高。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可見我們在欣賞文學作品,特別是小說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比脒x教材的小說都在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等要素方面有突出的表現(xiàn)。在教學中應針對小說作品在塑造人物、演繹情節(jié)或營造環(huán)境上的藝術表現(xiàn),引領學生進入小說的藝術世界,激發(fā)他們對作品產(chǎn)生深刻的情感體驗與共鳴,進而引領學生鑒賞小說的藝術特征。因此我從四個方面談談中學小說教學的技巧:
1、梳理故事情節(jié),把握結構特征。
提起小說,最吸引的就是故事情節(jié)。在小說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握好故事情節(jié)。這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小說的情節(jié)一般分為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幾個階段。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課,通過通讀全文,它的情節(jié)為:潘家酒樓吃酒(開端)——護送金家父女(發(fā)展)——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高潮)——南門外逃走(結局),這個情節(jié)是以地點的轉移為基準的。情節(jié)是人物性格的發(fā)展史,情節(jié)是否合理是小說能否成立的關鍵。還要注意中國小說和西方小說、古典小說與現(xiàn)代小說在情節(jié)線索上的區(qū)別。中國古典小說講究故事的有頭有尾,力求故事的渾然一體,滴水不漏,而現(xiàn)代小說往往故意打破這個情節(jié)框框,作者追求的不是"塊狀"的故事框架,而是一種流動的狀態(tài),情節(jié)無所謂首無所謂尾,人物不一定要有結局。這種結構方式,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比傳統(tǒng)的更大。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說主題。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典型的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在小說的定義中突出了塑造人物形象,可見人物形象是小說閱讀教學的核心。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獨特的鮮明的個性。因而在小說閱讀教學時,我們分析人物形象可從三方面入手:a說出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b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c對文中的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如在教學魯迅小說《孔乙己》時,首先引導同學們從對孔乙己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描寫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句子,并試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其作用。(讓生自批、討論,后師生共同商討下面例句。)
外貌描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文章主題。)
神態(tài)語言描寫: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
動作描寫:他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寫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價值意義之所在。主題的深淺往往決定著作品價值的高低;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
3、體會環(huán)境描寫,揭示社會背景。
環(huán)境描寫是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小說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首先社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a交代背景。b推動情節(jié)。c使故事情節(jié)更為生動、真實。d使主題更為突出、深刻。如魯迅小說《孔乙己》有典型的社會環(huán)境描寫:魯鎮(zhèn)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短衣幫)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其次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1)渲染氣氛。(2)刻畫人物形象,襯托人物的性格、情緒。(3)要表現(xiàn)一定的新鮮感受或微妙情緒,做到情景交融,能夠給人以感染、啟發(fā)和美的享受。如《孔乙己》:中秋之后,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①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②渲染悲涼的氣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聯(lián)系小說的時代背景及典型環(huán)境描寫,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描寫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時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時代特征,達到揭示小說社會背景的目的。
4、揣摩表現(xiàn)手法,體驗藝術效果。
質(zhì)量上乘的作品離不開精妙的寫作技巧。寫作技巧是作家駕馭文學語言,運用多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及表達方式、修辭手段等,來構思文學作品,塑造文學形象時所熟練而又獨具特色的藝術才能。捕捉小說精妙技巧主要有三種方法:(1)文中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方法(細節(jié)描寫、象征、對比、襯托、鋪墊、照應、懸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時所起作用。如《范進中舉》中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等人對范進態(tài)度的不同變化的對比。(2)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是如何為作者;(3)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例如:語言精練、句式整齊而有節(jié)奏感、用詞準確而形象、詞語豐富而多樣),給讀者提供哪些藝術審美情趣。
總之,小說是描寫生命的明亮的書,小說是世界文學里擁有讀者最多、最富生命力的一種文體。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我們把握住了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懸念迭出的故事情節(jié)和生動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才能感悟廣闊多面的人生畫卷,領悟小說的主題,對學生的成長有所啟迪。
參考文獻:
1.曾蓉蓉.細讀文本,深入小說教學[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2009,(1).
2.原再紅.從探究性閱讀中領悟小說魅力[J].科技信息,2010,(7)
3.王新偉.創(chuàng)造性:語文教材文本使叫的策略[J].2010,(02).
4.趙喬翔.張媛.關于中學當代小說教學問題的探討[J].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