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鴻飛
【摘 要】經歷了十幾年的課改,教學一直在彷徨中來回打轉,過程就是傳統(tǒng)教學法與課改新理念的碰撞,從最初的盲目跟從新課改,完全否定傳統(tǒng)教學法,結果失敗后再回歸到傳統(tǒng),但同樣不能適應不斷發(fā)展的學生需求,最后再到二者的互相間融,但總是找不到一種有效的,能有說服力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習現感覺新課改與傳統(tǒng)教學之間的矛盾其實就是陶行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對王陽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反駁。根據市教研室安排,本人最近在東渡學校上了一節(jié)排球墊球課,本人就本次展示課的教學談幾點感受:
本次課,我沒有事先試上、磨課,我首先了解了東渡上課班級的學情,根據學情認真?zhèn)湔n,同時緊緊抓住了規(guī)范落實和先行后知兩個方面。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063-01
一、規(guī)范落實,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規(guī)范落實,首先是體現在教學目標上。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我都經過深思熟慮,仔細研究教材和學情,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學生了解本次課的練習方法,進一步地明確排球雙手正面墊球的技術要領及作用,95%以上的學生明確本次課的目標。2、技能目標:通過本次課的學習使85%以上的學生正確掌握排球墊球的動作要領,60%以上的學生能夠較好的進行移動中墊球;發(fā)展學生的靈敏性,協調性,提高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進取,頑強拼搏力爭勝利的競爭意識以及團結協作的優(yōu)良品質,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需要解決的重難點(教學重點:在墊球時保持正確的擊球點和擊球部位。教學難點:全身協調用力擊球的擊球動作。)。
規(guī)范的落實,其次還體現在教學組織與設計及場地與器材的使用上。針對東渡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教學的組織設計上,把枯燥的內容游戲化、競賽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樂于接受,便于練習。由于是借班上課,沒有試上與磨課,我在器材與場地的使用過程中,充分的體現了合理性和科學性,讓整堂課都體現著簡單、簡便、實用,可操作性強。
規(guī)范的落實,最后還體現在運動負荷的可控性。不管是游戲、專項練習;還是基本部分的學練內容,我都能夠及時捕捉學生的感受,當場調整練習的時間、練習的難度及練習的強度,讓學生能夠適應練習。
二、先行后知,讓學習真正的發(fā)生
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的體育課注重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有適當的運動量,即運動負荷;二是要讓學生體驗運動的快樂,即注重興趣的激發(fā);三是要有明確的技能傳授,即學習運動知識。本次課,我緊緊抓住了兩個方面;一是抓核心,那就是“提高學生的墊球能力”;二是抓主線,那就是“體驗觀察、啟發(fā)思維、合作互動”。
提高學生的墊球能力一,從課的開始,我就采取新穎的集中注意力練習法,讓學生在一邊喊號一邊完成墊球徒手動作的基礎上,不知不覺的就進入了課堂角色中;接下來是自墊球練習,我打破常規(guī),沒有采取先講解后示范的方法,而是讓學生直接做,讓學生在手忙腳亂的過程中,體驗運動的樂趣,看看學生墊球情況如何?
提高學生的墊球能力二,無論是自墊球,還是一拋一墊,還是對墊,都是二人一組。力求創(chuàng)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既有在教師組織、指導下的學練,又有學生間合作與競爭,將“生生互動”融入課堂教學中。
提高學生的墊球能力三,多人墊一球,我在第一堂課就進行多人墊一球,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與規(guī)則意識,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墊球在比賽中的作用,并讓學生學會在比賽中運用。
“體驗觀察、啟發(fā)思維、合作互動”為主線的運用。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故事啟發(fā)思維,說明排球在中國體育的重要性;通過女排精神讓學生明白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通過 “螃蟹背西瓜”“多人墊一球”,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合作互動。整堂課中,學生歡樂的笑聲不斷;這就是我想展現的常態(tài)課堂,我認為這就是有效的課堂教學。我沒有在課堂上刻意的去講解墊球的動作要領,但是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已經深深體會到了墊球的動作要領以及墊球在排球比賽中的重要性。
三、以學生為主體,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在親身實踐、體驗后獲取知識,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正是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思想的體現。我們必須通過實踐,親身的體驗才能獲得真知。
當初課改提出這個要求時我認為對體育教學不太現實,例雙杠教學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總認為這樣一定會出安全問題,從而否定課改理念,通過對技巧教學的實踐,發(fā)現確實效果顯著,進而再轉移到本次排球墊球教學,發(fā)現課改新理念確實有其先進性,回過來再來反思當初進行課改為什么會失敗,其實理念是正確的,關鍵是我們的操作方法出了問題,問題出在哪?經過教學實踐與學習發(fā)現,其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才會有效,而不是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進行懷疑,我們課改失敗的關鍵是沒有教會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或者說沒有正確地創(chuàng)造出可供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途徑。作為我們基層一線老師應該研究各類教材如何為學生創(chuàng)造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途徑。
既然“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么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就要不厭其煩的和學生一起探討、思考、實踐,一定要注重過程,不要直接把動作要領教給學生。雖然教學生經歷過程很麻煩,可是只有經歷才會真正理解其中的意義,單純的記憶知識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特別是現在提倡素質教學,考試制度的變革,給了教育更多的發(fā)展空間,這就將老師和學生從考試的指揮棒下解脫出來,不再為考試而教學,不再為考試而考試,而是注重學生的能力。因此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知識的過程也就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為他們以后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提供有效幫助。
這就是我想展示的“規(guī)范落實 先行后知” 的常態(tài)課堂,以期拋磚引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