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淑萍
【中圖分類號】 G6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36-00-01
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以積極的態(tài)度,加強對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這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新時期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1、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社會日新月異的急速發(fā)展和變革,各種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由于青少年學生正值成長發(fā)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上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所以學生很容易發(fā)生心理行為偏差。
近年來,學生常出現(xiàn)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為,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學習和生活中碰到問題和困難時,缺乏解決矛盾,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對此不能漠視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數(shù)而不管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人才而不是廢才,更不是害群之馬。因此,我們必須形成共識:要下足功夫,正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中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健全他們的人格。
2、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從自身心理健康做起
教師的工作是雕塑學生心靈的工作。雕塑師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響著孩子,教師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作用,因此新時期的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自己健康的心理,努力使自己總是處于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下開展工作,從而對學生心理產生最佳的影響。情感豐富的教師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還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總之,學生只有在教師真心、真情、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會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之中。
3、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笨梢姡瑢W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huán)境就顯得非常重要。心理學家羅杰斯告訴我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而良好的氣氛的創(chuàng)設又是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和前提的?!毙W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他們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所以課堂上要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的氣氛,允許學生有不同意見,允許學生對老師提出批評。創(chuàng)造出一種無拘無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圍。不能僅從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而且能使他們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讓學生掌握情緒情感的正確表達方式,增強人際了解和聯(lián)系,適當運用自我暗示疏導宣泄等方法來排解不良情緒,以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態(tài)。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調試與訓練,及時排除心理垃圾,使心理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4、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滲透是指在常規(guī)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在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形成良好習慣的同時,注重引入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教育、教學活動中各種認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質。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各學科教學在不同層次上涉及心理教育問題,只要對學科內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心理教育內容。如:語文教學中通過選擇典型的文學內容,可以開發(fā)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再造想像能力,通過語文教學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及抽象思維,通過語文教學還可以促進情感、意志、個性等各種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數(shù)學教學中既可以訓練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也可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音樂、美術教學可以陶冶學生情感、豐富其想象力,培養(yǎng)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良好的審美心理;體育教學在增進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助精神、意志品質和競爭意識等。
5、加強發(fā)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作用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實現(xiàn)這一項重要的使命,必須要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長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啟蒙性、長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點。隨著社會的重視,目前學校教育已慢慢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zhàn)場。這不僅僅需要專業(yè)的心理輔導員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師結合本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方法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兩者有機結合,確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