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水清
【摘 要】 多年來,學校對初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多數憑借的是課堂道德說教等一些簡單的方式方法,這些做法效果相對較差,往往還會造成一些學生的逆反心理而適得其反。學生優(yōu)秀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集認識、情感、行為為一體的協(xié)同發(fā)展過程,只有通過個體自身的道德自我參與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的欲望,使學生主動愉快的投入,才能鞏固和發(fā)展,從而深化對道德準則的理解,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促進身心健康。
【關鍵詞】 德育;參與感
【中圖分類號】 G63.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36-00-01
一、樹立德育目標意識是增強參與感的基礎
德育工作就是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抓住學生中的焦點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一種教育途徑。如果能讓學生自覺樹立自己的德育目標,激發(fā)學生自主參加的欲望,使學生主動愉快地投入,德育實踐活動就可成為學生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動力。
二、營造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為增強德育參與感創(chuàng)造條件
1.樹立新的德育理念,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民主的德育環(huán)境
校園里寬松、民主和諧的德育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主體參與感的有利條件,是學生樹立信心,主動參與德育活動的前提。心理學家羅斯認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讓人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huán)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教師應在德育活動中尊重每個學生,平等對待每個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力爭提供給人人表現(xiàn)的機會;應給予每個學生適當的關愛,讓他知道教師時時在關注他。因此,教師在德育活動中創(chuàng)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德育參與環(huán)境,才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心理安全感,使他們帶著愉快的心情主動地投入德育活動中,從而增強每個學生的主體參與感。
2.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主體參與活動,提供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
師生關系是德育活動中的一對基本關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活動氛圍,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而這種關系的建立關鍵是教師要擺脫以往“師道尊嚴”的觀念,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多與學生在情感上進行交流。情感教育心理學認為:情感具有調節(jié)功能。當一個人愉快時,更容易通過感知接受外界信息。當學生處于快樂的情緒狀態(tài)下,就能把看似有目的的“強制性”德育活動變成主動參與的過程。情感還具有動力功能,古人言:“親其師,信其道?!被顒又校ㄟ^師生之間的語言、表情、思想的交流,產生情感共鳴,思維共振,便能達到德育和諧??梢姡處熃洺Ec學生在情感上溝通,便能構建師生共進退的良好關系,同時教師應注意針對學生個性豐富的特點,適時、適度地使用激勵性的評價來改善師生關系,如:“很好”、“真棒”、“真不錯”等或一個手勢、一個微笑都可以給人正能量。
三、學生全程全方位參與的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是增強參與感的有效途徑
實踐證明,對初中學生道德教育,如果僅憑借課堂道德說教,效果相對較差,說教還往往容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其養(yǎng)成效果遠遠不如在實踐活動中效果更好。加強學生在各類德育實踐活動中的團結協(xié)作,學生一起動手動口動腦,效果好得多。在德育活動中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饒有興趣地開展活動,我的點滴體會如下:
1、每個學期開學初都通過多種途徑,宣傳行為規(guī)范等
通過布置宣傳畫、名人名言、名人畫像、文化長廊,以板報、櫥窗展覽的形式對學生進行五愛教育、行為規(guī)范教育、宣傳先進事跡、傳播文化信息和展覽獲獎作品等,讓學生從一開學在心底里接受,愿意去遵守它,從而激發(fā)良好的行為動機。
2、讓學生主持主題班會
可以采取分組的方法,每學期每組至少主持一次由教師選定德育主題的班會。每個小組推選一兩個負責人,小組成員一起收集材料形成班會的教案,負責人在班會課上完成活動,教師協(xié)助指導。
3、舉辦辯論會
現(xiàn)在的初中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過慣了王子公主般的生活,同時受社會上、媒體上某些不良的價值觀(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和生活方式(如:享樂主義)的腐蝕,極易產生自私自利、人人為我的錯誤心理,導致集體意識淡薄,任憑老師如何地說教也無濟于事。因此,我開展了一次“個人重要利益還是集體利益重要”的辯論賽。我把全班同學分成二組,要求各組推薦辯手,余下同學為本小組準備材料、出謀劃策。辯論中正方提煉出“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觀點并作了充分的證明,而反方則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個人應保全自己,以便將來為社會貢獻更多的力量進行反擊。雙方旁征博引,你來我往。經過一番激烈地唇槍舌戰(zhàn),雙方對“集體”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一位被評為最佳辯手的同學在日記中寫道:“我能獲此榮譽,完全是大家的功勞,我深深地感受到集體力量的偉大和可貴……我覺得很快樂,并為我們這個集體而自豪,我愿意為集體盡我最大的努力”??梢?,學生的集體觀念已初步形成,“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4、走出校門,融入社會
如在開展“雙休日體驗”教育活動中。校團支部充分發(fā)揮團組織積極、開拓、自立、創(chuàng)新的作用。以“體驗教育”為載體,以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及思想道德品質為宗旨,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教育活動,組建了一個個志愿者小隊。每逢周六,隊員們帶著水桶、抹布上街清洗垃圾廣告;隊員們拿著塑料袋到公園拾拉圾;上敬老院慰問老人;進鄉(xiāng)村為農民伯伯收割莊稼;上山植樹……總之,學生走入家庭和社會實踐活動,融入了當地社會生活,體驗了生活,領悟了生活的真諦,在活動中找到體驗的機會并在這親身的實踐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為高尚品德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樣德育渠道拓寬了,學生政治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提高了。
5、組織其他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
定期組織故事會、朗誦會、文藝匯演、軍訓、勞動競賽、“照鏡子”,建立提高型的演講比賽、書法、美術、舞蹈、合唱、體育運動會、小制作、棋類、開心英語角、社會專題調查等,定人定時定內容、有計劃地進行,為學生搭建主體參與的平臺,讓他們參與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真、善、美,使他們在主體參與中內化為自身的品德素質。
由此可見,將德育內容融入各類活動,學生置身其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一定的德育熏陶,會在各類活動過程中產生非預設性、不確定性、動態(tài)性的體驗、頓悟、靈感和不斷產生的新體驗、新觀念、新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豐富和深化了學生的認知程度,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懂得做人和做事的道理,這樣的德育實踐活動學生才會更喜歡。
參考文獻:
郭瞻予主編:《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
章志光:《學生品德形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