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楠
摘要:文人情懷就是君子的情懷,君子之風,山高水長。對生命無常的無奈感慨、世事變遷的無限感慨、世間事態(tài)炎涼的悲痛、文人有對萬事萬物和人類的深刻思考。而文人情懷的具體表現(xiàn),可以以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膬删湓拋砀爬ǎ吨傺偷摹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劉勰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薄.斠淮忠淮哂形娜饲閼训挠⑿鄣巧现袊鴼v史的舞臺,雖然有的是鐵馬金戈、轟轟烈烈,有的愴然淚下、黯然謝幕,但是,一旦歷史的煙云消散、時代的塵埃落定,便會看到君子、賢人、圣人這樣一些杰出人物的誕生。正是有了那種寶貴的君子之風和文人情懷才有了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中華精神。
關(guān)鍵詞:三毛;情懷;意識;價值
一、在愛中追求浪漫與灑脫的文人情懷
三毛出生于一個基督教的家庭,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對于三毛的影響非常深,在她的作品中,愛心這個點在作品中無時無刻不發(fā)揮著它的光彩。三毛是一個感性的人,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親身經(jīng)歷和真實感受來實現(xiàn)自己的博愛情懷。愛自然,愛生活,愛人類是她。
在三毛“愛”的哲學中,愛情固然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激起三毛的創(chuàng)作欲望,這要從她與荷西的甜蜜幸福生活為源泉。所以你可以看出,三毛在沙漠時期中創(chuàng)作的作品,最重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描述她與荷西的戀愛、結(jié)婚、生活。例如第一篇《沙漠中的飯店》就是三毛在這個時期中創(chuàng)作的開始,三毛寫了在家庭生活中與丈夫荷西的日常,一個充滿著智慧和俏皮的三毛,在那片浩瀚無邊的沙漠里,做了這樣一對最怪異的夫妻,你難以想象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卻又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想要去了解這樣一對夫妻。就是這些在三毛的筆下,點石成金之筆,把這些平時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發(fā)生的事情,寫的生動那么真實??此破降瓱o奇的生活瑣事一旦描述出來,便使這些字眼個個煥發(fā)神奇光彩,更給讀者帶來感受幸福的味道,對作品愛不釋手,靜靜的去品,去感受。
人生活在當下,活在世俗下,最重要的是有愛人的能力,而不是選擇被愛,或許人們不懂得如何愛人,又或許他們不懂如何被人愛,但是誠如三毛所想,我們是人,活生生的人,上帝讓我們空空的來,當然也要選擇空空的走,凡世間你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金錢、權(quán)利、事業(yè)、哪怕是幸福,到最后都不過轉(zhuǎn)眼成空。而恰恰能被我們所帶走的、記住的、留下的,除了愛,我們還有什么呢?
在這片沙漠里三毛找到了適合自己性情的自由隨性展現(xiàn)、坦率成長的世界,在這里她得到了釋放和自由靈魂的揮灑。
(一)流浪意識下回歸本真的自然
三毛喜歡在異域的風土與人文中來回穿梭,她的骨子里向往的依然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詩境界。人生是自由隨性的,喜歡與大自然近距離的直接交流對話,她的生活方式是來自對大自然神秘的向往和追求。三毛向往的是靈魂的自有和灑脫,是自我擁有。
當年三毛選擇離開城市中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懷著兒時流浪的夢想,毫不猶豫地奔向夢幻而又神秘的撒哈拉沙漠,并且毫無保留地把最真實的自己交給了那一片陌生而又充滿吸引力的神奇大地,敢問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這樣呢?
我認為,三毛跟一般的旅行者有著很大區(qū)別的,三毛的一生行走不單單是一種旅游和玩耍。她并不是為了欣賞沿途美麗的風景,而是為了感知,感受這個大千的世界,感受旅途中內(nèi)心真正發(fā)出的心聲,傾聽內(nèi)心里的聲音。多彩、神秘而又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不一樣的成長路程,給予三毛的寫作題材和創(chuàng)作靈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源,這樣無需編造,也無需刻意美化,就在最自然的狀態(tài)下流露。
(二)詩意生命的靈魂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生活,她詩意的生命也在此開始。三毛是在一本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中偶然看到關(guān)于撒哈拉沙漠的,或許是好奇心的影響,使三毛情不自禁的愛上撒哈拉,這種感覺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感情已經(jīng)到了詞語匱乏,不能解釋。
三毛喜歡游玩世界,浪跡天涯四處尋找令她著迷的地方。其實,就算她踏遍千山萬水,欣賞各國風景,走過每條街道,她也不會像蕓蕓眾生一樣生活。她的一切所作所為,都藝術(shù)化在她的文字生活中。三毛的快樂是寫作帶來的,對她來說這是一種極度快樂的生活方式,也是她表達自己的方式。三毛認為把自己投身于文章里,就連書寫悲哀的,都是快樂的感覺。我總覺得三毛的散文寫作就像是一面鏡子,那些富有詩意的生活單純就是閃著光影子,她通過創(chuàng)作把那些影子組合成最龐大的群體,讓他們有血有肉。如果沒有詩意的寫作生活,她那些經(jīng)歷過的事只能隱藏在黑暗里,塵土里,悄無聲息。
(三)悲天憫人的情懷
很少的評論家難以發(fā)現(xiàn),在三毛的散文中藏著仁慈之心和悲天憫人的文人情懷。三毛稱自己是基督徒,她會很感謝主宰天地的神,使她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因為有著對一個詩意生命靈魂,和對神的敬畏,所以三毛對老弱病死者給予極大的關(guān)注,給他們帶去關(guān)懷,并致以深切的同情和問候。她這一生救濟貧窮,但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救世主。三毛深知,悲天憫人的情懷,既能普渡眾生,又能拯救自己的靈魂,這樣的思想,在全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里面。作品中除了詩意的敘述外,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最使人動情與著迷。
悲天憫人的本質(zhì)是愛,是快樂。三毛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愛,一個心中只有愛的人怎么會恨這個世界呢?只有愛,心才會跟著輕盈起來,血脈才會得到舒張開來,自然得到心靈上的靈感與激情的碰撞,寫作的才情和魅力才泉思而涌。三毛快樂的天性,曾談天性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人的極致就是個快樂詼諧的世界。而悲天憫人的前提是不要做事怨天尤人,對于心態(tài)的重要性,要放松對待,快樂至上。
二、多元文化下的民族認同感
三毛的作品,有講述她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也有她眼中別人的故事,無論是她本人還是他人的故事,三毛都不會固定在一個特定文化里,而是把它們放置在一個更廣大的各種世界里,在多種文化的景觀中展開,這樣不僅增強了三毛作品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內(nèi)涵和思想深度,這些的變現(xiàn)也生動的體現(xiàn)了三毛在多元文化下的民族文化認同。
三毛豐富的流浪生活,加上他獨特的人生閱歷和流浪異鄉(xiāng)人的身份特征,常常使三毛處于紛繁復雜的多元文化景觀中。所謂多元文化也就是指不同民族獨特的具體文化,“作為人類的創(chuàng)造物,各種類型的文化雖然有著相同的三維結(jié)構(gòu),有著大致相通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是文化類型不同,同一層次的文化其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就會呈現(xiàn)出諸多不同。即使同一類型的文化,也會因種種因素——比如時代、地域等不同,表現(xiàn)出諸多差異。”正是這些差異性使得獨自個體身處在一個多元文化的同時,必然要以“他者”的文化來做比較,對自身文化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對文化自身的特點進行總結(jié),而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文化認同。
三毛非??粗刂袊鴤鹘y(tǒng)文化中的“親子情感”、崇尚“自我犧牲”的價值取向。《似曾相識燕歸來》中也反映了同樣的情感,丈夫荷西離開之后,三毛生活在悲痛之中,隨后她回到了到公婆身邊,三毛本以為可以在自己的親人身邊得到一絲安慰,但沒有想到,他們卻提起荷西遺產(chǎn)的分配問題。這讓恪守“重義輕利”傳統(tǒng)美德的三毛實在難以接受??傊?,三毛對中國文化中一些落后因素和國民劣根性,看得一清二楚,她也會狠狠地批判,表示不滿。同時傳統(tǒng)文化也在發(fā)張中得到比較,并且在比較中得到弘揚和傳承。這也喚起華夏兒女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親切感受和美好回憶。
(一)傳承愛國主義精神
三毛有著奇特的漂泊歷程,有著各種獨特的流浪方式,但出發(fā)點都是自己的故鄉(xiāng)。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講述著有關(guān)故鄉(xiāng)的記憶,而這些記憶就成了她精神的棲息地。愛國情懷和鄉(xiāng)戀情結(jié)的不斷增強,以及她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漂泊、無奈、孤獨和剛直不阿的正義,是三毛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的體現(xiàn)。她的真誠愛國情懷成為她作品的閃光點。同那些一踏上國外的土地就自己的祖國的人來說,三毛可算是忠于祖國,她不會怨聲載道去埋怨,有的是正義和骨氣。在作品中愛與被愛問題時,三毛認為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愛人的能力,而不是 選擇被愛。如果我們不懂如何去愛一個人,那么又有什么能力讓別人愛你。
然而就是這種急迫想要回到祖國懷抱的心情,使得讀者在閱讀其作品時候能夠引起強烈的共鳴。漂泊在外的中國人,對于找尋自己的精神國土和靈魂的家園的人們來說,背井離鄉(xiāng)遠到異國,心中多的是一種飄零失落。三毛旅行中表現(xiàn)的是在流浪中尋找以往的精神支撐點,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二)引起讀者的共鳴
如今大眾文化的開放和寬容,文化產(chǎn)品的豐富多彩給空間創(chuàng)造了一個共有的平臺,而這種方式徹底打破了中國原有的封閉、單一、狹隘。盡管有不斷的復制,但也激發(fā)了讀者強烈的參與愿望和體驗的熱情,給人生給予指導和價值體現(xiàn)。那時候?qū)τ谌藗儊碚f出國旅行時多么難以想象的事情,交通各種信息都不完善。三毛的文學作品中的流浪,給讀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間,不是虛無縹緲憑空捏造,通過文字滿足對異域的好奇與向往,圓了大多數(shù)人那遙遠的異國夢。
在三毛那里,作為讀者的我們,感受的是撒哈拉的異域風情,自由自在,這樣的情境與我們壓抑的現(xiàn)代生活是多么大的區(qū)別。她與流浪中的伴侶荷西的浪漫愛情也是吸引讀者的重要一點。三毛為愛情發(fā)揮她的生活智慧:她在黃沙上插上一束天堂鳥,她用包裝棺材的木板釘桌子,用舊車胎做坐墊,把汽水瓶漆上印地安人似的圖案和色彩,把一個破舊的房子建成了“全沙漠最美麗的家”。
三、結(jié)語
對三毛文人情懷及其價值意義進行闡述,正如三毛自己曾經(jīng)做過的自我評價:“我的這一生,豐富!鮮明!坎坷,也幸福,我很滿意?!比S富的人生閱歷以及異鄉(xiāng)人身份,經(jīng)常使三毛處于多元文化中,對于民族認同感,尋找民族根源,使得中華兒女成為家的代名詞。她的一生、她的全部作品無不是對生命真諦的探求,真實地展現(xiàn)了文化交融與沖突時代都市女性的困惑與追求。讀者強烈的參與愿望和體驗熱情產(chǎn)生共鳴,越來越多的人在現(xiàn)代壓抑的生活中找到知音,獲得新生。
參考文獻:
[1]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147.
[2]黃健華.三毛的流浪意識解讀[J].蘭臺世界上半月,2003,7:2.
[3]三毛.白手起家[M].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77.
[4]黃健華. 三毛的流浪意識解讀[M].北京:北京文藝出版社,2003,7:2.
[5]張芳.我真故我在—三毛散文的本真生命書寫[N].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
[6]周季文.藏漢互譯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7]三毛.背影[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0:95.
[8]三毛.夢里花落知多少[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6.:176.
[9]三毛.雨季不再來[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