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俊紅
摘要:本文對青少年網絡依賴心理機制及預防研究展開了探究,旨在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從而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
關鍵詞:網絡依賴;心理;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2-0121
一、青少年網絡使用者所具有的社會心理特征
1. 有限的感官體驗:在網上人們交流的主體是文字。人們不會有身體上的接觸,比如握手、擁抱等。
2. 身份的可變性和隱藏性:缺乏面對面的交流使人們更容易在網絡世界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和虛構想象的身份。
3. 地位的平等:大多數情況下。每個在互聯(lián)網的人都有平等的機會表露自己。在網絡中沒有因財富、身份、地位等的現實差異造成的不平等。在網上。個體對他人的影響力取決于個體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主要表現為語言描述能力和打字速度)。有時還取決于個體的網絡溝通技巧。
4. 空間界限的擴展:傳統(tǒng)的地理限制和人際溝通限制完全消失,網絡使用者在網絡中更容易找到自己所要交流的同類群體。
5. 時間的延伸和壓縮:“同步傳播”就是人們在同一時間坐在自己的計算機前通過互聯(lián)網相互交流。聊天室就是一個例子。另一方面,電子郵件,新聞組又包括“異步傳播”,它并不要求人們同一時刻做出反應。無論是異步傳播還是同步傳播,時間在這里都得以延長。在聊天室里,你有從幾秒到一分鐘或更多時間來答復其他人。這與面對面交流相比明顯滯后。而電子郵件,新聞組,你有幾小時,幾天,甚至幾星期來做出反應。網絡世界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暫時空間。在這里正在進行的,交互的時間都延長了。這就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反映區(qū)”。與面對面相比,它讓人們有更多時間慢慢思量并做出回答。
6. 關系的多樣化:由于聯(lián)系的便捷性,我們可以與各種類型的人聯(lián)系。和成百上千的人交流。通過在世界新聞組上留言。使用者可以吸引與自己有著相同興趣的人。通過網絡搜索引擎,人們可以瀏覽上百萬個頁面來關注一些特殊的人和群體。隨著搜索、篩選、聯(lián)系選定群體的工具的效率提高。互聯(lián)網的功能越來越強大了。
7. 記錄的永久性:網絡使用者在網上的大多數行為。如收發(fā)郵件、網絡聊天等,都能被記錄并作為計算機文件完整永久地保存下來。這些記錄也可以方便地調用。
二、青少年網絡使用者通過網絡使用所獲得的心理滿足
1. 情感表達的需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個體成長需要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如果一個個體在常態(tài)社會中缺少了歸屬感和愛,那么這個個體的發(fā)展就會產生岐性。從搜狐、新浪以及網易等門戶網站上注冊的個人網站可以看出。這些網站的主題大多是關于情感的,這表明情感表達是網民的一個重要需要。
2. 性心理的表露需求。網上的匿名性使人們敢于更真實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會擔心社會評價。所以,在網上性心理的調查比傳統(tǒng)形式的調查更可靠。
3. 網上娛樂性心理的滿足。在網上參加游戲、聊天。聽音樂,讀娛樂性網上文章,是網民娛樂的重要方式。還有黑客心理。一般認為黑客(用高技術手段進行破壞和侵入的人)大多是青少年,好勝心強、責任感弱,但是這些都是猜測。
4. 人格變態(tài)者可以在網上實現改變自己身份的愿望。在網絡中,網絡使用者往往體驗到一種平等感、自由感和身份虛幻感。產生這種體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網絡導致的使用者“身份喪失”?!霸诰W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边@句網民的口頭禪反映了網上交際的主要特點:你不僅可以匿名,而且還可以隱匿性別、年齡、種族和社會地位。在網上,你的社會地位沒有任何作用,你是否受歡迎,主要取決于你的話語是否吸引人。你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一般來說不用擔心會帶來什么懲罰。所以,人們不需要過多的面具,比較真實地表達自己。你可以在游戲中或者聊天室編造一個假身份,從而嘗試不同的生活。
三、網絡對青少年網絡使用者可能產生的負面心理影響
1. 網絡對使用者的認知過程產生影響。互聯(lián)網組織特性可能導致個體思維模式出現以下四個方面的變化:要素主義思維轉向虛幻感;情境化批判思維技能的發(fā)展;體現自我同一性的元認知的出現;思維流暢性增加和效能感的增加。李文同時還指出,互聯(lián)網使用還可能導致個體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2. 網絡對個體的行為過程產生影響。他們認為,對于大多數個體,會受益于互聯(lián)網的使用。而對于一部分個體,當使用變成濫用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則可能出現如互聯(lián)網成癮、互聯(lián)網依賴等病理性的行為問題。
3. 互聯(lián)網對個體的情緒、情感產生影響?;ヂ?lián)網可能對個體的情緒與情感過程帶來消極影響。同時可能對個體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與傾向性產生影響。
四、對已產生網絡依賴青少年的應對策略
1. 網絡依賴的自我應對策略。沉迷于網絡的學生應該認真正視自己的現實生活。認清自身的需要和應解決的真正問題。培養(yǎng)直面人生的態(tài)度,致力于從現實生活中尋求需要的滿足和解決問題的出路。具體來說:建立自己的發(fā)展目標和切實可行的學習生活計劃。有了目標才能聚焦能量和才華;合理安排時間。有限度的安排上網時間;與同伴相互約定并限定上網的時間和相互監(jiān)督;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多參加現實的文體活動。
2. 網絡依賴的學校應對策略。學校應加強有關網絡指導的教育、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學生自覺養(yǎng)成使用電腦和上網的良好習慣。正確認識和對待網絡,最大程度地減少網絡的負面影響;凈化學校周邊環(huán)境,加強監(jiān)督管理;加強心理衛(wèi)生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提升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適應能力等心理素質;對有網絡成癮之傾向者進行及時的干預和心理咨詢及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