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聰穎+趙星雁
摘要:幼兒入園是每個孩子的人生大事,當孩子面對不熟悉的環(huán)境會缺乏安全感,會不想離開父母的身邊,無法正常融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幼兒對幼兒園適應能力的強弱會影響到幼兒未來的行為習慣以及對社會的適應程度,因此幼兒入園是一件令家長頭疼的事情,家長應該對孩子的入園適應程度進行探討,理解孩子入園無法適應的原因以及發(fā)生不適應行為的表現(xiàn),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提供舒適溫馨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能夠自己主動的向往幼兒園生活,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幼兒入園適應 安全需要 策略
引言:幼兒由于剛離開家庭進入集體生活,對新環(huán)境,新朋友有一定“戒心”,會產(chǎn)生陌生感,恐懼感,缺乏安全感。為了讓幼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可以從三方面入手。幼兒自己在幼兒園里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多接觸,多玩耍。幼兒遇到麻煩的時候可以通過自身的思考,憑借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進入幼兒入園奠定扎實的基礎。家長在家里的時候可以和幼兒多交流,多講講幼兒園豐富多彩的生活激起幼兒入園興趣,幫助幼兒進行獨立喝水,穿衣服,進餐,洗手,如廁等簡單行為。老師應該多和家長溝通,了解孩子的愛好和日常生活習慣。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fā)展,耐心輔導孩子,積極營造快樂的學習環(huán)境,當幼兒能夠自己穿衣服,獨立完成進餐,老師要積極鼓勵和表揚幼兒,讓幼兒建立起信心,這樣才能讓幼兒更熱愛幼兒園的生活。
一、幼兒園入園適應問題。
幼兒的適應性問題,指的是幼兒在步入幼兒園后,在幼兒園中無法融入集體,容易與其他小朋友發(fā)生爭吵,并且幼兒不具備調(diào)控自己這種行為所產(chǎn)生的一系列相關的問題。其表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情緒方面。
焦慮、不能安靜的坐在自己的座位、容易嚎啕大哭、對某一物品十分執(zhí)著,不想交與他人、煩躁、憤怒、恐懼、緊張、抑郁、易分心,無法融入集體活動,父母送孩子到幼兒園,幼兒不想離開父母的懷抱,害怕一離開親人就成了永別,擔心自己會被拋棄或者受到傷害。
(2)行為方面。
幼兒常?!白晕覟橹行摹?,害怕與他人交往,沉默,不喜歡同其他小朋友講話,有戀物癖,孤僻,固執(zhí),會為了搶玩具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拒絕吃飯,拒絕擁抱,扔玩具、衣服,弄壞教室公物,并拒絕融入集體,有時還會對自身造成傷害。
(3)生理問題。
幼兒的自理能力較差,不適應幼兒園的時間表,導致進行三餐困難、食欲不振、失眠、半夜驚醒,尿床等情況出現(xiàn)。這會讓孩子產(chǎn)生自卑感,感覺自己跟其他的小朋友不同,難以融入集體。
二、幼兒入園不適應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學分析。
1.安全需要的缺失與恐懼心理。
缺乏安全需要而產(chǎn)生的對新環(huán)境新事物的恐懼,是幼兒討厭上幼兒園的首要原因。對幼兒來說,與自己的父母和其他照顧者在一起是安全的;而當幼兒離開親人到幼兒園后,會讓幼兒覺得原先的安全感突然消失,由于安全需要的缺乏,讓幼兒認為自己會受到傷害,會有危險,這樣幼兒就對上幼兒園懷有恐懼心理,拒絕進入幼兒園生活。所以父母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能主動地進入幼兒園學習,讓孩子能在幼兒園的時候不過度焦慮、緊張,能放下戒心,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愉快地交流、玩耍,能放心的在幼兒園午睡,吃飯。
2.親子依戀和分離焦慮。
親子依戀是指幼兒對父母或其他家屬表現(xiàn)出非常依戀的情緒,難以離開父母或者其他家屬的一種情況。幼兒從一出生就是和家人呆在一起,時間久了建立的親子依戀就越強,孩子入園后就很難融入集體生活。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父母或其他照顧者在分離后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幼兒對父母的依賴越強,與父母分開后產(chǎn)生的緊張、擔心就越嚴重,甚至可能對幼兒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傷害,產(chǎn)生心理疾病或者自殘等行為。[1]
3.心理能力限制。
這一階段的幼兒心理能力不是十分成熟,對幼兒園的適應能力差,容易與其他幼兒發(fā)生吵架,拒絕吃飯,大吵大鬧等現(xiàn)象,這也造成了幼兒不愛入園的心理障礙,讓幼兒認為自己一去幼兒園就會受到排擠,受到傷害。
(二)社會學分析。
1. 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
孩子在入園前是家里的心肝寶貝,尤其是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對于不了解的東西幼兒很難適應,因此父母在家中要讓孩子多了解幼兒園生活,并且不能過度寵愛孩子,讓孩子認為其他人都要順從自己,養(yǎng)成壞習慣,要讓孩子明白不是什么東西都是自己的,要懂得謙讓,遇到麻煩時不要采用暴力手段,要與其他小朋友和平相處。
2.人際關系的變化。
在家庭中,幼兒與家庭成員之間關系密切,幼兒常常會纏著父母,不肯與父母分開,幼兒與父母的互動頻率非常高,這導致幼兒在進入幼兒園后無法與其他小朋友建立交往關系,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才能有所改善。
3、社會角色的改變。
幼兒在家中往往是備受寵愛的,很少遇到挫折,這使得孩子感到滿足和自豪。但入園后,老師是所有孩子的老師,而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老師,孩子失去他人的關注會感到自己的地位不在,因此很難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三、促進幼兒入園適應的策略。
(一)家長方面應采取的措施。
1、滿足幼兒安全需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保障。
幼兒在幼兒園時,有分離焦慮,缺乏安全感,會大哭大鬧,作為父母,應該耐心安撫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幼兒園會有各種好玩的東西,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對幼兒園進行探索,讓幼兒對進入幼兒園充滿信心,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進入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滿足自身的求知欲和對未知領域的探索。[2]
2、父母應與幼兒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系。
首先,父母需要滿足孩子的基本需要,母親外出盡可能地帶上自己的寶寶,充滿愛心的回應寶寶的情感需求。要知道,這時的幼兒是一個需要被愛的小寶貝,只有及時享受來自父母和周圍人群的愛與關懷,孩子才能對外界放下戒心,才能對未知的環(huán)境有信心,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去上幼兒園,融入幼兒園的生活。
3、加強幼兒心理能力的培養(yǎng)。
家長在照顧和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應盡量擴大幼兒與其他事物的聯(lián)系,讓他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鍛煉”和“測試”。這樣幼兒在入園后,就能夠進行簡單的生活自理,進行自我服務,結交新朋友時也不會因為陌生和恐懼造成心里緊張。
(二)幼兒園方面應采取的措施。
1、幼兒園要為營造一個溫馨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
幼兒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是指幼兒身心發(fā)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zhì)和精神條件的總和。[3]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對幼兒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幼兒園應該創(chuàng)設一個滿足幼兒需要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更愿意去幼兒園上學。
2、家園共育,共促成長。
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意見(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和積極參與,積極支持和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4]所以幼兒園要經(jīng)常與幼兒家長聯(lián)系,當孩子有什么問題時要及時與父母聯(lián)系,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做到家園共育,共促成長。
參考文獻:
[1]秦麗楠.“我依戀代際傳遞的內(nèi)容和機制[D].華東師范大學, 2010.
[2]陳紅.“我”喜歡的幼兒園——基于兒童的視角[D].西北師范大學, 2014.
[3]辛麗麗.馬斯幼兒園室內(nèi)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存在問題及策略--以綏化市北林區(qū)公立幼兒園為例[J].學園, 2013(35).
[4]趙夢嬌.關于幼兒園家園共育的研究[J].求知導刊, 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