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穎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存在沒有文化的語言,課程標準也提到了人文性與文化密切相關(guān)。英語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要學好英語離不開對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學習英語又會加深學習者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語言學習與文化意識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那么,在小學階段,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不僅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拓寬視野,也要學習用英語介紹祖國文化。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詞匯量有限,我們在進行文化導入的時候,內(nèi)容應以日常用語為主,包括簡單的稱謂、問候語和告別語,對一般的贊揚和請求作出適當?shù)姆磻?,知道英語國家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名稱,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標志物,知道英語國家的首都國旗及重要的節(jié)假日等,感受中外兩種文化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加深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層面對文化知識進行滲透:
1.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所設置的情景,拓展其背景知識。
由于上課時間、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講授背景知識,所以只能在課堂上有選擇性的講授一些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來加深小學生對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師在講授文化背景內(nèi)容的同時,要指明其文化意義或使用禁忌,并著力于學生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在中國,我們在見面打招呼時,會說“吃了嗎?”、“去哪兒?”或交談時會問到“你掙多少錢?”,而在西方,這涉及到了個人的隱私問題,尤其是詢問女士的年齡、體重,會引起對方的不滿,使談話難以進行下去。這樣,學生會問,那我問課本中學過的“Whats your name?”總該沒問題了吧?可事實恰恰相反。當填寫表格信息或面簽的時候,如果問“Whats your name?”對方會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會很不舒服。一般會以“Your name ,please.”代替。
2.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體驗英語國家的文化氛圍。
隨著現(xiàn)代化技術(shù)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多媒體技術(shù)為英語文化知識的教學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及靈活的教學手段。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熟悉并了解英語國家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更好的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如果單憑老師去描述,小學生因知識量有限,很難就老師的描述進行想象,或進行了錯誤的想象,影響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正確理解。這就需要老師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教育網(wǎng)站里,尋找并挑選適合小學生觀看的視頻,上課時利用多媒體直接將視頻呈現(xiàn)給學生們。這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向?qū)W生傳遞生動形象的教學信息,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各個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增強情感體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介紹西方節(jié)日,創(chuàng)設文化語境。
在《英語課程標準》文化意識的教學目標中提到了“了解英語國家重要的節(jié)假日及主要的慶祝方式”。在冀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課本中也涉及到了西方節(jié)日,如“Christmas、Easter”,在上課前,讓學生預習,了解這些節(jié)日的時間,來歷,風俗習慣,教師在上課時把每個節(jié)日代表性的標志貼在黑板上,下載歌曲“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Jingle bell”來營造學習氣氛,并借助圖片以故事的形式對課文進行介紹。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分組討論,自由發(fā)揮,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語言和英語國家文化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態(tài)度。在課后,老師可就“Christmas”這一話題,讓學生制作圣誕卡片送給家人和朋友。通過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任務,使學生感受西方節(jié)日的氣息,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學生印象深刻。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勞動意識和關(guān)愛他人的意識。
4.使用身勢語來滲透文化知識。
身勢語同語言一樣,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明白body language 和gesture的重要性。當我們不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時,需借助body language 和gesture來傳遞信息。雖然它是一種非語言的交流方式,但可以使對方很容易的明白你想表達的意思。在不同的國家,身勢語所表達的意思不完全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收集大量的關(guān)于身勢語的資料,可以利用課前的三兩分鐘時間,介紹一下西方國家的身勢語及交談習慣。比如,大多數(shù)說英語的國家在交談時習慣保持一定的距離,有一定的私人空間,而阿拉伯人恰恰相反。所以當一個英語人和一個阿拉伯人交談時,阿拉伯人喜歡近距離的接觸,會一直向前移動。而英國人為了保持一定的距離,則不斷的向后退。經(jīng)過數(shù)分鐘的交談,他們早已不在原地了。在中國,點頭“yes”,搖頭 “no”,但尼泊爾人,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點頭代表“no”,搖頭代表“yes”,與中國人正好相反。另外,“V”字手勢源于英國,因為字母“V”在英語中代表“victory”(勝利)之意,用此手勢時需把手指背向自己。但在希臘,“V”手勢代表視對方為邪惡之人,用此手勢時必須將手指背向?qū)Ψ讲拍鼙磉_勝利之意,否則就會表達輕視對方之意。由此可見,看似簡單的“V”手勢,朝向不同,所表達的意思就不同。通過介紹,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對語言本身的掌握。學生只有在掌握了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文化知識,才能在實際中正確使用語言,才能使他們在英語交際中學有所用,游刃有余,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為學生的語言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條件,加強文化意識的滲透,這也是提高語言水平的必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