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董仲舒?zhèn)惱斫逃枷胩轿?/h1>
    2017-03-28 19:07:49唐加祥
    關(guān)鍵詞:春秋繁露董仲舒教化

    唐加祥 蔣 紅

    (1.重慶師范大學 學生處;2.重慶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重慶 401331)

    董仲舒?zhèn)惱斫逃枷胩轿?/p>

    唐加祥1蔣 紅2

    (1.重慶師范大學 學生處;2.重慶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重慶 401331)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線,在吸收先秦法家、陰陽五行等思想基礎(chǔ)上提出了漢代儒家今文經(jīng)學的倫理教育思想。董仲舒將倫理教育作為儒家教育思想的主線,其所主張的“三綱五?!薄暗轮餍梯o”的道德倫理教育內(nèi)容,以及其教育原則和方法成為儒家倫理教育的典范。其思想既是對以前學說的繼承,又有其自身特色,對西漢之后儒家倫理教育思想與人們的社會道德實踐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西漢;董仲舒;倫理教育思想

    董仲舒不僅是西漢儒家今文經(jīng)學大師,還是著名的教育家。據(jù)《漢書·董仲舒?zhèn)鳌酚涊d: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董仲舒早年刻苦習儒,志在經(jīng)傳,博覽群書,繼之收徒授業(yè),漢景帝時就有了“專精于述古”的聲譽,并擔任博士官。公元前134年,武帝策賢良文學之士,提出“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1]《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一舉成名,被漢武帝封為中大夫。董仲舒一生著述甚多,但現(xiàn)僅存《春秋繁露》82篇,是研究其倫理教育思想的基本材料。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和公孫弘的提議,在都城長安設(shè)置了最高教育機構(gòu)——太學。其中,以五經(jīng)博士為教官,博士弟子為太學生。博士弟子制度的建立,標志著以儒家經(jīng)學為教育內(nèi)容的封建官學倫理教育的開始。隨著儒學的獨尊,西漢國家意識形態(tài)進一步儒學化,儒家經(jīng)學逐漸成為漢代國家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儒學倫理教育也隨之擴展到私學、蒙學和家庭倫理教育各個領(lǐng)域,在漢代社會產(chǎn)生很大影響。

    董仲舒的倫理教育思想可謂是應(yīng)時而出。董仲舒學說以“公羊春秋”為典,以維護大一統(tǒng)封建王權(quán)為旨,以禮、法相兼為內(nèi)容,將封建禮教綱常形而上學為“天道”的內(nèi)涵,強調(diào)禮、仁的至上性、權(quán)威性,將“天道”觀、封建倫理與社會治理有機結(jié)合起來。為此,董仲舒強烈主張實行以“三綱五?!睘橹行牡摹暗陆獭?,認為“德治”是天下唯一“大道之治”,“國之所以為國者,德也”。[2]《春秋繁露·保位權(quán)》董仲舒認為統(tǒng)治者應(yīng)實行德政,以“德”為中心來治理國家進而達到“甘于飴蜜,固于膠漆”[2]《春秋繁露·立元神》的治理效果。董仲舒認為“圣人法天而立道”,“為政而宜于民者”,方可“受祿于天”。[1]《漢書·董仲舒?zhèn)鳌飞咸焓呛竦卤⌒?,要改變民生困窘的實際,只有實施德政,“然后可善治也”[1]《漢書·食貨志》。因此,王者要承天意以從事,修五常之道,“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1]《漢書·董仲舒?zhèn)鳌?,“以仁安人”,施教化,守等級,行仁政,采取任德教而不任刑罰的措施。

    在董仲舒整個思想體系中,倫理學說占據(jù)其主要地位。為了說明封建倫理思想的合理性,董仲舒不僅將封建綱常上升到形而上學的“天道”高度,而且還從人性論的角度探討倫理與教化的問題。董仲舒認為人性是“天”創(chuàng)造人類時賦予的一種先驗的素質(zhì),這種素質(zhì)秉承“天道”之善,因此從根源上看是人性善。人與萬物同受命于天,但又超然于萬物之上,為萬物之靈,“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yǎng)之,服牛乘馬,圈豹檻虎,是其得天之靈,貴于物也”[2]《春秋繁露·天辯在人》。正是由于人具備了萬物所不具有的禮儀規(guī)范,并能主動地遵循一定的要求來約束自我,因而人比萬物尊貴。人能明分使群,是具有道德意識的動物。人雖然有善端和善質(zhì),但同時人性并非天生就善,仍然具有作惡的可能性。董仲舒說:“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比说男郧橹杏猩浦|(zhì)而非善,“善如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米與善,人之繼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為之內(nèi)也。”[2]《春秋繁露·實性》在董仲舒看來,教化對于人性有著很大作用,“質(zhì)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雖生而具有善的品質(zhì),但其人格品質(zhì)的形成則是后天教育的結(jié)果,由于人之性在成長中受到物欲的污染,因此又具有作惡的可能性。所以從人性上看,有三個不同等級?!笆ト酥浴薄岸敷庵浴辈豢梢埔?,而“中民之性”代表占據(jù)大多數(shù)人的萬民之性,有著向善棄惡的廣泛空間,因此方可“名性”。正是因為中品之人既有性善的一面,又有性惡的一面,因此董仲舒十分重視中品之人的倫理教育。董仲舒主張“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中品之人有性善的一面,有著善端和善質(zhì),就具備了接受王道、倫理教化的基礎(chǔ)。所以,董仲舒認為封建道德教育具有“化民成性”的作用,其人性論的最后落腳點,仍然是強調(diào)王道教化對于萬民成善的決定性作用,這也是儒家倫理教化思想的基本要點。

    董仲舒在繼承孟、荀人性論的基礎(chǔ)上,融合陰陽思想,將人之情性納入天人感應(yīng)的“天道”思想中,提出了“性善情惡”的命題。董仲舒認為“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按照“人副天數(shù)”的推論,天有陰陽二氣,人也就有貪、仁二性。有些人之所以具仁性是因為天施與的陽氣多;有些人為貪性,是由于天施與的陰氣多。董仲舒從自然法則中去尋找其主張的依據(jù),把“法治”“德治”比附為自然界的陰陽關(guān)系,天意喜“陽”而厭“陰”,“天之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2]《春秋繁露·天道元二》“陽貴而陰賤,天之制也”[2]《春秋繁露·天辨在人》。因此,最高統(tǒng)治者秉承上天的意志,按照“天道”的原則,來統(tǒng)治人間世界,以道德教化為主,刑為輔?!盀檎涡?,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也?!盵1]《漢書·董仲舒?zhèn)鳌芬虼?,圣能的統(tǒng)治者必須任德而遠刑。這就從理論上論證了“任德教而不任刑罰”的治術(shù)主張。

    董仲舒進一步認為天下大治,此乃教化之功,倫理教育使人們在內(nèi)心深處建立起一道防止貪欲的道德堤防,促使民眾去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由于道德教化具備刑罰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特點,因而,古代的帝王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在統(tǒng)治天下管理人民時,大多將道德教化放在首要地位。在中央設(shè)立太學,地方設(shè)立學校,進行封建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教化,使人民各方面行為習慣得到改善,觸犯刑罰的人逐漸減少。而后世的子孫也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下,遵守這樣的生活習俗以及行為習慣,長此以往則天下就會得到大治,這些都歸功于道德教化而非刑罰。因此,古代開明君主管理國家,沒有不重視道德教化的。成康之世,以教化為主。相反,歷史發(fā)展到了秦朝,則表現(xiàn)出不同,秦朝統(tǒng)治者推行法治,主張“以法治天下”,致使“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1]《漢書·董仲舒?zhèn)鳌?。所以,教化是本,刑罰是末,德刑互補,才能有效地維護封建統(tǒng)治。董仲舒認為,要想天下得到穩(wěn)定發(fā)展,就必須要重視教化的作用,上層統(tǒng)治者需要對下層施行教化,進行思想意識方面的統(tǒng)治,從而在思想層面消除“作亂”的源頭。

    董仲舒還認為,情欲是造成社會罪惡的淵藪:“太富則驕,太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此眾人之情也?!倍偈嬷赋銮橛患右约s束,就會使“富者愈貪利而不肯為義,貧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2]《春秋繁露·度制》對人的性惡,董仲舒主張以禮、法來節(jié)制人的情欲,而民眾是否依從禮、法,道德倫理教育就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天立帝王以教民,只有加強對“中品之人”的倫理教育才能穩(wěn)定社會秩序。而統(tǒng)治者教化百姓也是受命于天,是其國家治理的基礎(chǔ)。這樣,倫理教育就成為社會整合與穩(wěn)定的重要手段。

    有學者認為:“西方文化的最高精神是外傾的宗教精神,中國文化的最高精神是內(nèi)傾的道德精神?!盵3]道德倫理教育是董仲舒經(jīng)學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其成就儒家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董仲舒以“儒學正統(tǒng)”的觀念為出發(fā)點,將教學內(nèi)容確定為儒家六經(jīng)。其認為各經(jīng)由于其闡釋對象不一,各有其特點,因此其倫理教育的效果也不同,“《詩》《書》序其志,《禮》《樂》純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对姟返乐荆书L于質(zhì);《禮》制節(jié),故長于文;《樂》詠德,故長于風;《書》著功,故長于事;《易》本天地,故長于數(shù);《春秋》正是非,故長于治人。”[4]作為“公羊春秋學”大師,董仲舒特別強調(diào)《春秋》的倫理教育意義。為了宣揚儒家倫理教育思想,董仲舒以“三綱五?!睘楹诵模匀寮摇叭?、義、禮、智、信”形成其倫理教育思想體系。同時,由于儒家道德本體論的特殊形式,董仲舒認為在道德教化中應(yīng)該結(jié)合 “天人感應(yīng)”“陽尊陰卑”的觀念進行。 “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yǎng)之……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盵2]《春秋繁露·基義》因此,道德教育的本體不是在物質(zhì)世界中去尋找,而是在“天道”中去尋求。由于“三綱”是封建道德教化的一般標準,“五?!眲t是與個體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相關(guān)的道德觀念,是“三綱”總則賦諸個體并具體展開、廣泛延伸于各種社會關(guān)系的個體品質(zhì)的保證,因此將“三綱五?!弊鳛榈赖聜惱斫逃闹行膬?nèi)容即為順理成章。

    在倫理教育中,董仲舒主張 “躬自厚而薄責于外”,很注重“仁”的作用。

    認為“仁人者,正其道不計其利,修其道不謀其功”。董仲舒對仁和智的辯證關(guān)系有充分認識,“不仁而有勇力才能,則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辯慧狷佞給,則迷而乘良馬也。不仁不智有才能,將以其才能輔其邪狂之心,而贊其僻違之行,適足以大其非而甚其惡耳……仁而不知則愛而不別也;知而不仁則知而不為也。故仁者所以愛人類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盵4]《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董仲舒強調(diào)“仁者愛人”,人和人之間應(yīng)該具有良好的關(guān)系,互相愛戴,并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周圍的人。而且也注重“吾日三省吾身”,用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提升個人的修養(yǎng)。他指出:“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1]《漢書·董仲舒?zhèn)鳌氛J為在不斷的道德修養(yǎng)過程中,德性就能逐漸養(yǎng)成,產(chǎn)生優(yōu)良的效果。在“行道”中,使用“積少成多”的方法,循序漸進地養(yǎng)成良好的善行。在個人的品格養(yǎng)成方面,注重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善成德,從而成就豐功偉業(yè)。董仲舒在道德教化實踐中還強調(diào)“必仁且智”,主張教育過程中必須做到“仁”和“智”兩者的統(tǒng)一。此外,董仲舒也強調(diào)禮樂教化,認為通過禮的形成對人的“欲”以適度的調(diào)節(jié);樂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樂的利用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使人的品質(zhì)更加完善。同時董仲舒也關(guān)注意志力的養(yǎng)成,認為只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才有可能迎難而上,不斷開拓進取,進而達到博學的境界。

    董仲舒認為,道德教化的關(guān)鍵在于對待“義和利”。他說:“天之生人也,使之生義與利。利以養(yǎng)其體,義以養(yǎng)其心?!盵2]《春秋繁露·身之養(yǎng)重于義》董仲舒主張對道義的追求應(yīng)高于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他明確義是封建統(tǒng)治下道德教化的尺度,利則是對個人欲望的滿足?!罢湔x(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董仲舒對這一道德修養(yǎng)標準給予的總的表述。這一準則的提出也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教育產(chǎn)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其與“天道”合一的道德教化內(nèi)容中,董仲舒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幾個基本方法。

    首先,董仲舒強調(diào)道德教育必須學習目的明確。董仲舒說: “凡人欲舍行為,皆以其知先規(guī)而后為之?!盵4]《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人們應(yīng)該事先對“義”或“先規(guī)”(道德規(guī)范)有所知曉,如果“知之所不明”,那么就會影響其學習效用。在這里董仲舒強調(diào)了道德教育必須首先明確其學習目的的重要性,認為學習就是明白封建倫理綱常的大義,如果不能明確這個大義,就不會有很好的效用。

    其次,董仲舒主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博節(jié)適度。董仲舒認為,人的資材是不同的,有的人能夠博、專兼得,有的人卻只能夠明其一理,因此應(yīng)該使各自學習有所偏重。同時,還要博、節(jié)適度。從博的方面看,學習如果只通一經(jīng),局限性太大,不能真正領(lǐng)會圣賢思想。但是也不是越博越好,多則不容易消化,易于迷惑,不能真正理解經(jīng)義。因此董仲舒主張“簡六藝以贍養(yǎng)之”,并且參考《公羊傳》等其它書籍,由此避免過博或者過節(jié)。董仲舒說:“大節(jié)則知暗,大博則業(yè)厭,二者異失同貶,其傷必至,不可不察也?!盵4]《春秋繁露·玉杯》同時,道德教育要循序漸進,從容引導,“齊時蚤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稽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勞而身大成?!盵4]《春秋繁露·玉杯》過疾或者過徐都不能收到很好效果。

    再次,董仲舒強調(diào)學、思結(jié)合,教之以思的重要性。董仲舒認為圣人的思想深刻,道德教育很多是領(lǐng)會圣人微言大義。所謂微言大義,就是于詞、文中蘊含的圣人政治觀、歷史觀、社會觀等,其往往是辭簡而意深。“辭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達思者,其孰能知之!”[4]《 春秋繁露·竹林》董仲舒引孔子的話說:“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4]《春秋繁露·竹林》提倡深思好學,認為沒有深入思考,就不會有什么領(lǐng)悟。所以 “圣人思慮,不厭晝?nèi)?,繼之以夜”,“明其義之所審,勿使嫌疑,是乃圣人之所貴”。[4]《春秋繁露·重政》

    第四,董仲舒要求在實施道德教育時要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封建國家的具體形勢而進行教化。對于教化對象,也要充分了解,知道其心志、善惡、性情等等,因材施教。所以,道德教育需要 “引其天性所為,而壓其情之所憎者”[4]《 春秋繁露·正貫》。同時,受教育者在日常事務(wù)中應(yīng)努力實踐,“強勉學問,則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有大功”[4]《對策一》。

    第五,董仲舒提出在道德教育中應(yīng)以“明師”任教。董仲舒說:“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4]《春秋繁露·玉杯》教師要美其道,慎其行,以自身道德修養(yǎng)去教育、啟發(fā)、感染學生,使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在道德教育中,教師要注意教導學生道德修養(yǎng)與寬厚度量, “以仁安人,以義正我”[4]《 春秋繁露·仁義法》。待人要寬,薄于責人;嚴于責己,隱惡揚善,通過反躬自省的修養(yǎng)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董仲舒在對策中建議把“置明師”作為道德教育的首要條件,認為不重視“明師”,就不能很好從事道德教化。

    在賢良對策中,董仲舒向統(tǒng)治者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議,這些對兩漢時期的倫理教育思想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董仲舒主張興學校以廣教化、育人才。其在賢良對策中說:“故養(yǎng)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闭J為養(yǎng)士是用賢的基礎(chǔ),推行德治的關(guān)鍵在于辦學育才,推廣普遍的教化。董仲舒建議在中央設(shè)太學以培養(yǎng)賢士,在地方設(shè)立學校以開民智,通過倫理教化,以達到統(tǒng)治者所需人才的目的。董仲舒還對如何辦好學校提出意見,要求“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并加強考核選拔,“數(shù)考問以盡其材”。董仲舒認為興學育才與廣開仕路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建議“使諸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wèi)。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賞,所貢不肖者罰。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1]《漢書·董仲舒?zhèn)鳌?,主張將學校養(yǎng)士與行察舉選士結(jié)合起來,把教化看成是防止百姓趨利的有力工具。[5]提出通過變革教育引出官吏制度方面的改革,從而培養(yǎng)忠于皇帝且善于治理百姓的官員,最終達到加強上層統(tǒng)治者權(quán)力的目的。

    其次,董仲舒提出王者的首要任務(wù)是進行德治與教化。在《舉賢良對策》中,董仲舒認為“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主張通過道德教化使人懂得“禮義廉恥”,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善性。太學是培養(yǎng)和聚集人才的地方,是道德教化的主要場所。但是,也應(yīng)該注意到在辦理太學的時候兼顧地方學校。因此董仲舒建議“立大學以教于國,設(shè)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義,節(jié)民以禮”,從而達到“教化行而習俗美”的目標。[1]《漢書·董仲舒?zhèn)鳌范偈鏄O力提倡通過地方辦學來推廣經(jīng)學禮法倫理教育,實施社會教化,認為這樣可以加強社會控制與整合,形成“九州同風,萬里同俗”,實現(xiàn)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習俗,達到化民的作用。

    再次,董仲舒明確教化貴在天道酬勤,潛心研思,才能達到“博學”之境。他說,事情均是在盡力而為的情況下做成的。學習只有刻苦用功、專心致志,研習真知,才能知“天道”。董仲舒主張在道德倫理教育中,“治我”要嚴,待人要寬,“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盵2]《春秋繁露·仁義法》“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盵4]《對策一》勤奮刻苦地進行道德修養(yǎng),逐漸地就會取得優(yōu)異的效果。

    要之,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chǔ),吸納先秦諸家學說形成了一套天人感應(yīng)的思想體系。在該體系中,“董仲舒認為不僅要立儒家學說為正統(tǒng),而且要將它作為判別是非、統(tǒng)一思想的唯一準繩”[6]。它使獨尊儒術(shù)與興學校、行選舉三者緊密結(jié)合,這種倫理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僅指導著西漢王朝的倫理教育,而且對中國封建社會倫理教育影響極為深刻。董仲舒作為其時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博采眾家之言,廣收眾家思想之精華,建立起了一套新的儒學體系,最終使儒學登上了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寶座,其倫理教育思想鞏固和加強了以皇權(quán)為核心的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推動了西漢王朝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 促進了西漢社會的發(fā)展,為西漢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董仲舒的倫理教育思想不僅對太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學府有直接的推動作用,而且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

    [1] 班固.漢書[O].北京:中華書局,1962.

    [2] 董仲舒.春秋繁露[O].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

    [3] 余英時.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現(xiàn)代詮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9.

    [4] 曾振宇,傅永聚注.春秋繁露新注[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5] 王永祥.董仲舒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6] 華友根.董仲舒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劉力]

    OnMoralityEducationalIdeologyinNewTextConfucianismofDongZhongShuinWesternHanDynasty

    Tang Jiaxiang Jiang Hong

    (1.Students’ Affairs Offic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2.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ety,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Dong Zhongshu, a great Confucian Scholar, is a famous thinker and educationalist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aking Confucianism as the main line, he proposed the morality educational ideas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on the basis of the Pre-Qin Legalist’s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He took th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core of Confucian educational thought. The morality educational ideas of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 and “Morality-Guiding and Punishment-Supplementing” he proposed, together with his educational principals and methods, has become the model of Confucian ethics education. His theory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of previous theories, but also a theory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al ideas and social moral practice after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Dong Zhongshu; moral education

    2016-11-12

    唐加祥(1970-),男,重慶師范大學學生處,碩士,副研究員。 蔣 紅(1978-),女,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助理研究員。

    G40-09

    A

    1673—0429(2017)04—0032—05

    猜你喜歡
    春秋繁露董仲舒教化
    董仲舒人性觀及其教化思想析論
    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問題研究述評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9:00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論《春秋繁露》中的“利”觀念
    《春秋繁露》與董仲舒的儒學政治思想
    春秋“王魯”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2
    牟宗三論德治及其不足
    船山學刊(2018年3期)2018-07-27 08:47:08
    《孔雀東南飛》女德教化主題探析
    古希臘悲劇的教化旨歸探析

    成武县| 珲春市| 遂昌县| 乐至县| 育儿| 河曲县| 桓台县| 宁南县| 永和县| 五指山市| 金寨县| 衡阳市| 嘉义县| 闻喜县| 镇赉县| 罗城| 佛学| 祁连县| 吐鲁番市| 湾仔区| 溧阳市| 正镶白旗| 赤城县| 东乌| 景泰县| 阿图什市| 岐山县| 布拖县| 清丰县| 延安市| 阳春市| 阳朔县| 正阳县| 松潘县| 金溪县| 甘德县| 双鸭山市| 渭南市| 广德县| 巩留县| 沂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