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紅
中國新聞獎是當前全國電視新聞行業(yè)中標桿,其可以對電視新聞行業(yè)產生極大的影響,由于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從而使新聞評獎的實施了較大的改革,所以,本文的闡述重點為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的電視新聞評價及相關標準[1]。
電視新聞從最初開始進行傳播的過程中,其所制作出來的電視新聞作品在質量方面就存在有較多的評價問題。在新聞進行傳播以及實踐的過程中,電視新聞傳播機構一般是通過節(jié)目具體的評估、日常新聞管理這兩個方面來進行評判新聞作品的質量的高低。而對于各式各樣的新聞作品進行評選活動,確切地來說更是一種對新聞作品質量高低的集結評優(yōu)活動,尤其是具有相對較大的社會影響力的國家級新聞獎,它們所制定的新聞評獎標準也會在宏觀層面指導著電視新聞日常的生產與傳播。
電視所制定的規(guī)范和標準均源自報紙、廣播以及通訊社等機構,因此其根本就不能產生有比較強烈的電視媒介自身特色。在全國“好新聞”前三屆的評選活動中,電視新聞、報紙、通訊社所制作的新聞作品共同參與全國“好新聞”的評選,在這個時期當中電視新聞作品未能夠作為單獨的一類進行評比,并且后來的”好新聞”評選活動中,其與廣播被歸為一類,依舊未能設立屬于自身的電視新聞獎,而且依然未能夠制訂出具有強烈電視媒介特色的電視新聞評獎標準。1990年我國新聞行業(yè)進行設立了中國新聞獎,但是這個新出的新聞獎并有制定新的評獎標準,其評選的方法還是在很大程度上繼續(xù)沿用了之前報紙、廣播、電視以及網(wǎng)絡等新聞作品評選方法[2]。直至現(xiàn)在,中國新聞獎依舊沒有制定出屬于具有自己特色的電視新聞作品評獎標準以及辦法。當前在中國新聞獎針對于進行評選電視新聞作品的相關的評價標準制作比較粗疏、不完整,未能夠制定出顯著凸顯電視視聽媒介特色的電視新聞評價標準[3]。而根據(jù)查閱經過有關于第24屆經過修訂以及完善的中國新聞獎評選標準的有關內容中,可知中國新聞獎在對電視新聞的作品進行評選的過程中,其對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畫面質量要求很低,可以具體凸顯出電視媒介強烈的特色的畫面鏡頭,如在“得當、流暢”等方面的具體標準就表現(xiàn)得語焉不詳,內容并不是很明確。而中國新聞獎在網(wǎng)絡新聞評論方面則是明確要求要具體突出“網(wǎng)絡的專屬特色”,對于報紙新聞版面的要則是“需要有特色,利于讀者的閱讀”以及對于新聞攝影的要求是能夠進行“現(xiàn)場抓拍”,這些新聞媒體的媒介特色均要比電視明顯一些。
電視新聞制作屬于生產是一個復雜系數(shù)比較高的生產過程,其制作的過程會涉及有多個方面的生產順序以及實施步驟,前期的新聞采訪和拍攝的每一個實施步驟以及新聞作品后期制作播控的需要具體落實的工序,這些制作工序均會對電視新聞作品當中的文字表現(xiàn)、圖像清晰度、聲音的辨別度、畫面字幕以此及圖表等各種不一致的構成元素的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并且對其各有不一致的標準與要求。當前所制定有的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評價標準大多數(shù)沒有涉及到電視新聞作品制作的各種不同工作種類以及制作工序的具體標準,電視新聞評選標準尚未制定出比較明確的細則,現(xiàn)有的標準還是相對比較粗疏的,這些因素進而導致了在進行新聞評獎的評選過程中不能精準地對新聞作品實施比較精準的評價,這就致使了所評選出來的新聞質量參差不齊,同時也不可以全面仔細地對電視新聞參評的作品進行評判。由2016年進行公布的《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選辦法》中已經實施修改過的相關的中國新聞獎評選標準,仍然是大部分繼承了過去前幾屆新聞作品評選的評價標準,雖然增加了一些新的規(guī)定,如存在錯別字、標點符號錯誤等現(xiàn)象的新聞作品以及主持人、記者表述失誤的音視頻作品,均不能獲取一等獎。但是這些新出的電視新聞作品的評選標準仍存在籠統(tǒng)這一問題,并沒有針對于電視新聞業(yè)務相關細則的明確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導致了中國新聞獎評委必須要花費大把的時間浪費在這一輪輪的無記名投票上,并且只能夠憑借腦海中較為深刻的印象或是標題進行投票從而表決獲獎作品。這樣的做法對于新聞職業(yè)來說是不尊重的。
電視屬于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其具體包括將空間、時間、聽覺、視覺、表現(xiàn)、再現(xiàn)、表演、造型等各種藝術的特征,并且將這些藝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同時又兼?zhèn)溆欣L畫、文學以及音樂等藝術之長,從而使其更具備有濃厚的藝術感染力及獨特的審美。電視新聞通過利用聲音、畫面、文字、字幕以及產特技等符號組構新聞內容從而進行傳播,相較于報紙、廣播等媒體制作的新聞作品,電視新聞可以通過利用多種的藝術手段進行強化新聞作品的審美表現(xiàn)力,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作精品水準的環(huán)節(jié),而難度也隨之相應提升。中國新聞獎屬于國家級新聞獎,其歷經了多年的演變以及積淀,參與評選的電視新聞作品若是能夠取得中國新聞獎,不僅僅是指它們所進行傳播的新聞內容,并且從文本表現(xiàn)來看,電視新聞作品也可以當做是藝術精品以及經典,其所呈現(xiàn)的語言美、音韻美、畫面美以及意境美等各種形式的藝術審美特質也必須要有所體現(xiàn),而就以現(xiàn)階段的數(shù)字采編技術先進水平來說,其在一定程度上為電視新聞作品的精美化目標進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及可能。中國新聞獎是國家級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評選活動,其必須要有較高的電視藝術水準以及審美特色,進行評價電視新聞的藝術美的時候也應該要有科學規(guī)范的評判標準。中國新聞獎經過反反復復地修改《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中國新聞獎評選細則》,但是到目前為止這兩個方面的內容當中幾乎是沒有具體描述電視新聞審美藝術具體的要求,嚴重忽視了對電視新聞的藝術性。在加上當前電視新聞評選標準不夠全面,導致了中國新聞獎對電視新聞作品的評判還停留在前后表述不一致、標點符號錯誤以及文字差錯等比較差的水準,還尚未達到從藝術審美層次上來評價電視新聞的優(yōu)劣。
在當前這個媒體融合時代的背景之下,由中共中央進行頒布《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后,進而成立了“媒體融合專項工程”,處于國家級的各個主流媒體紛紛踴躍進行嘗試媒體融合,例如人民日報社的中央廚房、中央電視臺的視頻終端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云采編平臺等媒體,這些主流媒體均在媒體融合的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了另一片新的天地[4]。在媒體融合的道路當中,在進行評價電視新聞作品的時候也要符合媒體融合的當前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從而可以制作出能夠和媒體融合相對應的新聞評價標準,勇于去突破過去常規(guī)的電視新聞評價的標準,并且電視新聞的評判標準更加不能再繼續(xù)沿用報紙、廣播等這些類型媒介的新聞標準。同時,國家級新聞評獎在進行評選新聞作品的過程中更應摒棄掉電視新聞是“文化快餐”的這一個陳舊的觀念,從可以站在宏觀思維的視角上進行創(chuàng)建“大視頻”的思維,進而可以對電視新聞評價當中具有的每一個的相關指標進行量化,進而增大對媒體融合的考核的分量,最終能夠引導電視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樹立好的示范,真正把“精品意識”貫穿于新聞生產、傳播的全過程,為受眾提供更多優(yōu)質的電視新聞。此外,近幾年來,凡是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較大的電視新聞評論節(jié)目大多都是與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有密切的關系,如《觀點致勝》、《有話直說》、《焦點訪談》等等,因此,為了促進電視新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新聞內容必須基于群眾基礎,符合群眾的“口味”。與此同時,從傳播媒介方面分析,傳統(tǒng)媒體應在保持自己特色的情況下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來發(fā)展自己,創(chuàng)新自己,例如在《東方早報》中所創(chuàng)辦的澎湃新聞,新華社及人民日報等開通的微信、微博客戶端及官方平臺等,這些新聞節(jié)目的改革創(chuàng)新不僅拓展了新聞內容的質量與深度,還提高了新聞閱讀量與新聞評價量,從而有助于獲取理想的新聞傳播效果。
[1]劉偉光.接地氣正能量——第25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獲獎作品點評[J].傳媒,2015(12):14.
[2]陳佳.中國新聞獎報紙系列報道獲獎作品分析[J].新聞世界,2014(8):246.
[3]童兵.試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哲學基礎[J].南京社會科學,2016(1):110.
[4]黃月琴.作為象征資源的普利策新聞獎:網(wǎng)絡“凝視”與話語實踐[J].現(xiàn)代傳播,201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