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時尚變革的領導者都經歷了什么?
“長期以來,關于時尚與美的定義,以及人們創(chuàng)造與消費這些的手段,都在1992年被永遠地改變了?!薄禖hampagne Supernovas》一書開篇第一句就這樣寫道。眾所周知,上世紀90年代被稱為時尚界的變革年代,時尚界不再被傳統(tǒng)上流社會所占據(jù),而是能夠被大眾所分享,但領導時尚界變革的三位領導者的經歷卻很少有人知曉。
Alexander McQueen作品
1992年,英國設計
師Alexander McQuueeeenn在倫敦中央圣馬丁藝術學院的畢業(yè)展示上,推出了惹惱一眾人以臭名昭著的殺人犯“Jack the Ripper”為靈感的時裝作品;大洋的另一邊,正供職于Perry Ellis品牌的Maarrcc Jacobs,則是接到了一位經紀人打來的電話,尋求安排設計師與旗下的音樂家們合作,激發(fā)Jacobs設計出了事業(yè)生涯中的代表作“grunge chic”系列;而來自英國鄉(xiāng)下,一個名叫Kate Moss,發(fā)育不甚完全的瘦弱小姑娘,則簽約成為了時裝品牌Calvin Klein的新任代言模特。她嶙峋的體魄和冷漠的眼神,預示著上世紀8800年代那些如同亞馬遜女神一般高大的超模,將很快走向事業(yè)的下坡路。
Kate Moss(右)
這幾位當事人恰巧都有著相似的背景:三位都來自中下等階級家庭,卻是在傳統(tǒng)為上流社會掌控的時尚界站住了腳;他們的童年都不算完美,一路上在孤獨與迷茫中摸索著成長;后期的成績,以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來看,也都顯得格格不入。但就是這樣一群另類人士,在上世紀90年代的空氣中播灑出了令人不安的分子,以至于大家都能感覺到,一場新的時尚界革命即將到來了。但又沒有人能講得清,這場革命將以怎樣的形式來徹底清洗整個行業(yè)。
與此同時,不同于之前幾十年時裝史的發(fā)展,上世紀80年代后期的時尚界,不再僅被幾個裙長裙短的關鍵詞概括,而是發(fā)展出了更深層次的面貌:一方面時裝品牌集體被大范圍地收購重組,構成了諸個富可敵國的大型奢侈品集團;另一方面,演員、名流大舉進攻時尚界,模特、設計師等頻繁出現(xiàn)在聚光燈前主動成為明星,這些反常的發(fā)展吸引著傳統(tǒng)媒體開始對這個早前被自己一直忽略的行業(yè)不斷關注。時尚界變成了一場全民狂歡的派對。就像是Callahan在書中寫到的那樣:“似乎是一夜之間,就連美國的中產階級主婦們都知道Prada是什么意思了?!?/p>
grunge chic系列
Alexander、Marc和Kate就是在這樣喧鬧的時代里開始了自己的奮斗。他們一方面希望得到時尚界既有權利階級的認同和肯定,另一方面又不想顯得像是被迫妥協(xié),喪失了自我人格一般。Alexander McQueen在這一點上表現(xiàn)得尤甚。他那些充滿暴躁、情欲等禁忌主題的時裝系列,不光是因為設計師天生對生活陰暗面有所迷戀,更有故意向公眾挑釁的成分在里面。當他接到Givenchy時裝屋的聘書時,卻故意為自己編造了一套“是為了別人,不得已才為大公司工作”的謊話,以便遮掩自己渴望被認可的野心。Marc Jacobs和Kate Moss的情況也不好過。當LVMH集團決心發(fā)展旗下Louis Vuitton的時裝產品線時,Marc Jacobs被最終選中幫助這個百年的箱包品牌,從無到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裝生產脈絡。在外人看來,這是Marc Jacobs天大的幸運,而在設計師自己的眼中,這卻是難以承受的巨大壓力。首先,在當時,Marc本身的精神狀態(tài)不算飽滿——“grunge chic”系列慘淡的市場表現(xiàn)害他被Perry Ellis品牌炒了魷魚;而其個人品牌的經營也是游走在破產邊緣。Kate Moss更是自己都不太清楚發(fā)生了什么,莫名地被捧為了時代最美面孔。外界越發(fā)地贊美和關注,越加劇了這個小女孩內心的惴惴不安:在T臺上,自己明顯要比Linda Evangelista、Naomi Campbell等人矮上半個頭,氣勢弱了不少;在拍片現(xiàn)場,還要忍受著攝影師、藝術指導們“再性感點,把衣服全都脫掉”的大聲命令。更別提,自己明明是天生身材瘦削,卻被公眾們當成了靶子,批評在倡導“以吸毒、厭食生活方式為時髦”的不良社會風氣。
事情發(fā)展至此,三人卻都已成為了時尚界固有統(tǒng)治階級的新成員。為大型奢侈品集團工作,或者持有百萬美金模特合約,讓Alexander、Marc和Kate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發(fā)言權。他們是新生代年輕人,是前輩們看不順眼卻又不得不讓位的一代。而這幾位對走下神壇昔日統(tǒng)治者們的態(tài)度,也正如他們的年紀一樣青澀魯莽。就像Alexander McQueen剛剛接手Givenchy時對媒體們講的那樣:“法國傳統(tǒng)的高級定制根本嚇不到我。我會直接告訴他們‘都給我滾一邊去’?!?/p>
Alexander McQueen、Marc Jacobs和Kate Moss的影響力的確又是史無前例的巨大。他們的一舉一動早已和傳統(tǒng)演員、歌手們的效果相當,他們的風格作品更是布滿了普羅大眾市場:McQueen對骷髏圖騰的偏好原本只是小眾的暗黑趣味,卻被不斷放大當作日常的配飾印花受人追捧;Jacobs則是負責首屈一指的Louis Vuitton和多個個人品牌,受到的關注自然醒目,甚至連設計師的私下愛情生活也都成為了街頭巷尾的八卦談資;Kate Moss對潮流消費的推動作用更不用說,她甚至能帶紅復興早已停產的昔日設計,與Johnny Depp等明星的戀情,也讓她一躍成為小報們追逐的對象。如果說21世紀唯一的流行文化就是時尚,那么Alexander McQueen、Marc Jacobs和Kate Moss就是這個時代最最重要的文化先鋒。
但身兼重職不僅沒有讓這幾位在心理上加速成熟,反倒是使他們更加迷茫甚至墮落。年少成名帶來的關注和財富像是默許了他們可以為所欲為。工作上的壓力和周圍人要求不斷帶給大家驚喜的期待也只能逼著他們轉向更加放肆隨性的生活方式。再加上Alexander、Marc和Kate從小就是有名的玩咖,青年時期幾乎完全是在夜店中度過。對他們而言,似乎很難再找到另一種排遣抑郁和苦悶的手段。
肆意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摧殘了他們。終于某日,英國報紙爆出了Kate Moss吸食毒品的照片,一時間,各樣的批評聲撲面而來,所有的時尚品牌也都擔心Kate Moss的行徑會損害自身形象,直接與其解除了工作合約。Alexander McQueen雖然在時裝秀上身穿一件寫有“We love Kate!”字樣的T恤聲援好友,但他本人的精神狀態(tài)也沒有好到哪兒去:他在一次同友人的嗑藥派對上甚至直接暈死了過去,嚇壞了在場所有人。而大洋另一邊的Marc Jacobs,同樣是常年靠著毒品和酒精來緩解工作上的壓力和因為自身相貌所產生的自卑感,最終不得不被友人勒令進入戒毒所休養(yǎng)。
他們周圍的人,也都因為這幾位的成名、墮落而人生不斷起伏。最早發(fā)掘了Kate Moss的攝影師Corinne Day,眼看著自己塑造的那個不沾粉飾的小姑娘成為了巨星,成為了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創(chuàng)造出專屬圖像的一類標志,而自己堅持的寫實風格卻難以得到時尚媒體的廣泛認可,一直以來都是喜怒無常、悲觀感傷;著名的造型師Isabella Blow自詡是Alexander McQueen的終極靈感來源,然而無論是設計師被Givenchy聘用,還是后期個人品牌被財團投資,自己卻始終沒有從中分得一分好處。加上天生無法生育的打擊和不斷加重的抑郁病癥,Isabella Blow最終選擇了自殺來擺脫這叫“自己失望的時尚界”。
Isabella Blow的離世使得很多人開始質疑時尚界對人們在精神上的剝削。Alexander McQueen這些當事人也仿佛大夢初醒般,突然察覺到無盡的困倦。甚至Maureen Callahan也透露道,由于極度的身心疲憊,McQueen在2009年,曾經想過將品牌的設計大權交給長期以來的助手Sarah Burton,自己離開時尚界去開設一家設計院校。這個計劃還沒有得以實現(xiàn),McQueen摯愛的母親卻先離開了人世。親人友人們的相繼離去給了McQueen重重一擊。終于在2010年2月10日,Alexander McQueen也選擇了在自己的公寓上吊自盡。
Jack the Ripper
如今離Alexander McQueen離世已有7年。這段時間里,《Champagne Supernovas》一書另外兩位主人公的生活則是逐漸回歸到了正軌上:Marc Jacobs離開了Louis Vuitton,專心發(fā)展個人品牌;Kate Moss同樂隊The Kills的貝斯手Jamie Hince成婚,也算是安定了下來。那些昔日的瘋狂往事就好像從未發(fā)生過一樣。
但時尚真的需要靠這種不受控制的狂熱來向前推動嗎?毫無疑問,Alexander McQueen、Marc Jacobs和Kate Moss創(chuàng)造出了全新的時尚世界,在其中各類人等都可以匯聚在一起隨意發(fā)表言論。而這三人起初的自由、狂野、不受控制,則是吸引人們走進這個世界的最初原因。可惜沒有人警示過這可能會是條不歸路,晝夜的歡騰終將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