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
摘要 我國西南部普蘭縣2016年3月28日EC 500 hPa高空形勢圖上并沒有明顯的南支槽配合,冷空氣較弱,衛(wèi)星云圖上槽和云的重合度并不是完美契合,但卻出現(xiàn)了短時強降雪。本文對其原因進行了查找,取用Micaps常規(guī)資料從環(huán)流演變及系統(tǒng)配置和水汽條件2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弱冷空氣加充足水汽補充也是我國西南部產(chǎn)生短時強降雪的一個重要預報模式。
關鍵詞 弱冷空氣;水汽;降雪;西南模式
中圖分類號 P426.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185-02
我國西南部普蘭縣的冬季(10月至次年5月)出現(xiàn)的降水天氣一般都是以高空有較明顯的南支槽和強冷空氣的配合產(chǎn)生的,這是普蘭冬季降水的最主要影響模式,也是目前預報準確率最高的環(huán)流類型。而2016年3月28日普蘭境內自西向東出現(xiàn)的一次短時強降雪天氣過程在EC 500 hPa高空形勢圖上并沒有明顯的南支槽配合,冷空氣也較弱,衛(wèi)星云圖上28日的南支槽云系明顯存在,但槽與云的重合度并不是完美契合。而普蘭縣關于此類大雪天氣過程的歷史參考資料極為少見,面對此類形勢,預報員很難大膽地作出強降雪天氣的預報[1-2]。本文試圖從最常規(guī)的氣象資料去把握此次過程的降雪機制,對于主要依靠Micaps常規(guī)資料的預報工作者有重要的探索意義。
1 天氣實況概述
2016年3月28日1:00—10:00我國西南部普蘭縣境內斷斷續(xù)續(xù)出現(xiàn)降雪天氣(表1),其中降雪最大出現(xiàn)在28日3:00—5:00。此次降雪有利于本地牧草返青和春耕前期準備工作,但道路短時積雪和結冰對過往車輛和人員出行帶來不便,并未對當?shù)卦斐扇魏螢暮π該p失。
2 降雪過程分析
2.1 環(huán)流演變及系統(tǒng)配置
從圖1、2可以看出,27日20:00 EC 500 hPa中緯度大致呈兩槽一脊型,黑海處的低值系統(tǒng)深厚,存在2個低壓中心,20°~30°N、70°~80°E處有一弱的淺槽,位置靠近普蘭縣,孟加拉灣上吹西南風。28日8:00 EC 500 hPa中緯度演變成三槽兩脊型,黑海、貝加爾湖東側、庫頁島處都各存在1個低壓中心,淺槽移動至20°~30°N、80°~90°E處,普蘭縣正處弱的淺槽范圍內,孟加拉灣的水汽隨西南氣流輸送至20°~30°N靠近20°N,水汽輸送較27日20:00有所加強。
27—28日西北氣流都在東移南壓的過程中受阻而逐漸減弱,冷空氣輸送也隨西北氣流東移南下隨即減少,普蘭縣上空無風切變,兩高合成的高壓系統(tǒng)強盛,高壓的低空輻散、高空輻合的環(huán)流特性促進了反氣旋存在和發(fā)展,而與高壓(反氣旋)相接的冷空氣促進了鋒面的產(chǎn)生,從而加深了20°~30°N處的對流云系的發(fā)展[3]。
2.2 衛(wèi)星云圖特征
從圖3~5 FY2E/2G云圖可看到對流云系的發(fā)展演變過程。27日20:00中緯度為高空槽云系,云系前方中心位置云系緊湊,紅色泛白,降水云層深厚,云頂溫度低,但邊緣云層褐色散亂,降水云層較薄。云系后部云層靠近普蘭紅色泛白且緊湊呈塊狀為淺槽云系,降水云層深厚,云頂溫度低。印度半島處的南方云系上升至普蘭縣馬攸處,云層呈條狀,中心紅色泛白,降水云層深厚,云頂溫度低,條形云層邊緣云褐色散亂,云層變薄。南方云系與淺槽云系由褐色云層相連為一個大的降水云層,中緯度高空槽云系與淺槽云系中間有斷裂但相隔較近??傮w來說,降水云層的主體在27日20:00不在普蘭境內,但降水形式特別優(yōu)越。28日4:00中緯度高空槽云系與淺槽云系中間斷裂相隔較遠,南方云系和淺槽云系聚攏,淺槽云系中心覆蓋普蘭縣境內。28日8:00南方云系和弱的淺槽云系總體都在減弱,弱的淺槽主體降水云系移出普蘭縣境內至措勤縣,普蘭縣以黃褐色云為主,云層變薄[4]。
2.3 水汽特征
圖6地面圖很好地反映了27—28日水汽飽和程度。在27日11:00氣溫和露點最接近,差值<3 ℃,空氣潮濕,之后其差值變大,水汽含量變少,再之后水汽含量逐漸增多,氣溫和露點值逐漸接近,差值變小,在28日5:00差值<2 ℃,空氣中的水汽接近飽和[5]。
2.4 相對濕度
27日20:00普蘭縣相對濕度在60%~80%之間,28日8:00普蘭縣相對濕度在70%~90%之間。從云圖可以推斷,在27日20:00至28日8:00之間,普蘭境內相對濕度最大值 ≥90%。
3 結論
27日20:00至28日8:00 EC 500 hPa環(huán)流中緯度由兩槽一脊型演變成三槽兩脊型,黑海處的深槽維持且加深了冷空氣向南推送,南支槽淺槽隨西北氣流東移南壓至普蘭縣上空,冷空氣在普蘭縣上空堆積加強,10°~30°N正反氣旋相互作用,促進了對流云層發(fā)生發(fā)展,30°~40°N、70°~80°E處的南支槽淺槽云系和印度半島處的南方云系在西北氣流和西南氣流的共同推動下給普蘭縣進行了水汽補給是此次短時強降雪的重要原因。
4 參考文獻
[1] 張騰飛,魯亞斌,張杰,等.2000年以來云南4次強降雪過程的對比分析[J]. 應用氣象學報,2007(1):64-72.
[2] 沈玉偉,孫琦旻.2010年冬季浙江兩次強降雪過程的對比分析[J].氣象,2013(2):218-225.
[3] 劉玉蓮,任國玉,于宏敏,等.我國強降雪氣候特征及其變化[J].應用氣象學報,2013(3):304-313.
[4] 姜學恭,李彰俊,康玲,等.北方一次強降雪過程的中尺度數(shù)值模擬[J].高原氣象,2006(3):476-484.
[5] 張勇,壽紹文,王詠青,等.山東半島一次強降雪過程的中尺度特征[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8(1):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