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宏 呂亮 張舒 楊小林
摘要:設置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Consent 0450)SC 3個濃度處理,以咪唑菌酮500 SC、霜霉威鹽酸鹽(普力克)722 g/L AS、氟菌·霜霉威(銀法利)687.5 g/L SC、23.4%雙炔酰菌胺(瑞凡)SC為對照藥劑處理,研究不同處理對大棚栽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結(jié)果表明,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藥劑用量1 500~1 995 g/hm2對辣椒疫病具有較好的田間防效,與對照藥劑23.4%瑞凡(雙炔酰菌胺)SC防效相當,且對試驗作物安全,無藥害產(chǎn)生。
關鍵詞:辣椒疫病;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6.418.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4-0661-02
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引起的辣椒疫病在辣椒的全生育期均可發(fā)生,發(fā)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是造成辣椒嚴重減產(chǎn)的重要土傳性病害[1]。藥劑防治是治理該病害的一個重要措施,各地圍繞病害的藥劑防治開展了不少研究[2-4],為避免長期單一使用某種藥劑產(chǎn)生抗藥性[5]及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fā)生與危害,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研發(fā)了防治辣椒疫病的最新產(chǎn)品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Consent 0450)SC,通過對大棚栽培辣椒疫病的防治,研究其最適田間施用濃度,為產(chǎn)品的正式推廣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栽培條件 試驗設在湖北省大冶市湖北毛鋪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基地,該地塊常年種植辣椒,為辣椒疫病常發(fā)區(qū)。試驗地塊有機質(zhì)含量中等,澆灌便利。試驗期間試驗區(qū)域內(nèi)不進行病蟲害防治。
1.1.2 供試藥劑 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咪唑菌酮500 SC、霜霉威鹽酸鹽(普力克)722 g/L AS、氟菌·霜霉威(銀法利)687.5 g/L SC,由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生產(chǎn);23.4%雙炔酰菌胺(瑞凡)SC,由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生產(chǎn)。
1.1.3 供試品種 辣椒品種為杭椒7號。大棚栽培,7月14日育苗,8月20日定植。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與處理 試驗處理設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的3個劑量及咪唑菌酮500 SC、普力克722 g/L AS、銀法利687.5 g/L SC、23.4%瑞凡SC 4個對照藥劑處理,以清水為空白對照,共8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共計24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為8.5 m2,各小區(qū)隨機排列分布。具體試驗處理見表1。
1.2.2 施藥與調(diào)查方法 先用少量水溶解藥劑,再按450 L/hm2的標準稀釋藥液。使用利農(nóng)牌HD-400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均勻噴霧。分別于9月15日(辣椒花蕾初期)、9月23日和10月5日進行施藥,共施藥3次。
全小區(qū)調(diào)查辣椒發(fā)病的分級情況。病情分級標準[6]為:0級,整株未發(fā)??;1級,地上部僅葉、果有病斑;3級,地上莖、枝有褐腐斑;5級,莖基部有褐腐斑;7級,地上莖、枝與莖基部有褐腐斑,且有部分枝條枯死;9級,全株枯死。藥前(9月15日)調(diào)查發(fā)病基數(shù)(未見發(fā)病,無基數(shù))。再于3次藥后15 d(10月20日)和藥后30 d(11月4日)各調(diào)查1次防效。共調(diào)查3次。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查5株,記錄死株數(shù)、病株數(shù)或明顯枯死的植株數(shù),計算相對防效。
病情指數(shù)(DI)=[(各級病株數(shù)×相對級數(shù))/(調(diào)查總株數(shù)×9)]×100;
相對防效=[(空白對照區(qū)DI-藥劑處理區(qū)DI)/空白對照區(qū)DI]×100%。
1.3 數(shù)據(jù)處理
運用DMRT法[7]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比較各藥劑處理間的差異顯著性。
2 結(jié)果與分析
由表2可知,在所有試驗處理中,咪唑菌酮500 SC(225 g/hm2)對辣椒疫病的相對防效最高,藥后15 d其相對防效為93.53%,藥后30 d的相對防效為90.22%。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1 125 g/hm2)處理對辣椒疫病的平均相對防效最低,其藥后15 d的相對防效為79.42%,藥后30 d的相對防效為76.90%。
藥后15 d相對防效的方差分析表明,咪唑菌酮500 SC 225 g/hm2處理對辣椒疫病的防效極顯著高于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 1 125 g/hm2處理(P<0.01),顯著高于23.4%瑞凡SC 600 g/hm2處理(P<0.05)。咪唑菌酮500 SC 225 g/hm2處理與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 1 500 g/hm2、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 1 995 g/hm2、普力克722 g/L AS(780 g/hm2)和銀法利687.5 g/L SC(1 125 g/hm2)等處理間相對防效差異均不顯著。23.4%瑞凡SC(600 g/hm2)與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1 500 g/hm2)、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1 995 g/hm2)、普力克722 g/L AS(780 g/hm2)和銀法利687.5 g/L SC(1 125 g/hm2)等之間相對防效差異亦不顯著。
藥后30 d,咪唑菌酮500 SC(225 g/hm2)僅與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1 125 g/hm2)間相對防效差異達顯著水平,與其他藥劑處理間的防效差異不顯著(P>0.05)。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的3個濃度處理以及普力克722 g/L AS(780 g/hm2)、銀法利687.5 g/L SC(1 125 g/hm2)和23.4%瑞凡SC(600 g/hm2)處理間相對防效差異亦不顯著。
3 小結(jié)
供試藥劑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在藥劑用量1 500~1 995 g/hm2時對辣椒疫病具有較好的田間防效,與對照藥劑23.4%瑞凡(雙炔酰菌胺)SC防效相當,且對試驗作物安全,無藥害產(chǎn)生,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于辣椒疫病發(fā)病初期施藥,每間隔7~10 d再施1次,連續(xù)噴施3次。綜上所述,40.2%咪唑菌酮·霜霉威鹽酸鹽SC推薦有效成分用量為603.00~801.99 g/hm2(折合藥劑用量為1 500~ 1 995 g/hm2),每公頃對水450 kg噴霧處理。
參考文獻:
[1] 王中武,班德權(quán).6種藥劑對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比較[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3,41(6):110-111.
[2] 彭詩云,劉 利,夏興勇,等.辣椒疫病藥劑防治效果及對產(chǎn)量和農(nóng)藝性狀的影響[J].辣椒雜志,2015(1):19-22.
[3] 賴 衛(wèi),楊 紅,劉崇政,等.不同藥劑對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長江蔬菜,2016(14):61-63.
[4] 郭桂文,郭成均,徐恒濤.烯酰嗎啉與氟啶胺混劑防治辣椒疫病[J].農(nóng)藥,2016,55(8):600-601.
[5] 何允波,唐麗萍,張寶國.辣椒疫病菌的抗藥性和新藥劑的篩選研究[J].吉林農(nóng)業(yè)科學,2004,29(3):26-29,36.
[6] GB/T 17980-32-2000,國家標準-農(nóng)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辣椒疫病[S].
[7] DUNCAN J M,CHANG C Y. Nonlinear analysis of stress and strain in soils[J].Journal of the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Division,1970,96(5):1629-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