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勇
[摘 要]教師要做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有心人,從課內、課外搜集豐富的課程資源,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課程資源開發(fā)活動,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養(yǎng)成以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的習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課程資源;文本資源;實物資源;直覺資源;差異資源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9-0024-01
小學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有效拓寬了以新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材料來源渠道,提高了學生數學學習內容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使得教師從被動的教材實施者轉變?yōu)橹鲃拥?、靈活的教學資源開發(fā)者。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在周邊、在附近就有著各種各樣的課程資源,通過不斷地挖掘、提煉和整合,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面發(fā)展。
一、讀為媒——貫通身邊的文本資源
葉圣陶說過:“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各個分立的課程能發(fā)生的影響糾結在一塊,構成有機體的境界,讓學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睂W科整合是課程資源開發(fā)的重要方向。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其他學科中汲取“營養(yǎng)”,將不同學科之間的文本資源貫通起來,使學生覺得枯燥的數學內容變得熟悉而又親切,從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學“加法交換律”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從“朝三暮四”這一成語引入課題,用圖文的形式給學生出示這一則寓言故事,學生讀了之后都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教師問道:“你們笑什么?”學生回答:“猴子太笨了!”還有的學生補充道:“3加4和4加3不是一樣的結果嗎?”教師由此引入本課知識的教學,揭示:“兩個加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薄@樣的學科整合,使學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興趣盎然。
二、見為實——挖掘現實的實物資源
夸美紐斯說過:“可以為教師找出一條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圍以內,一切事物都應該盡量地放到感官跟前。”在學生的生活當中就有許多具體、形象的實物資源,教師可組織學生對實物展開觀察、比較和分析,幫助學生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因此,教師對既有的課程資源進行必要的補充,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加深感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平移與旋轉”一課時,學生對“旋轉”難以形成正確、深刻的理解。于是教師出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鐘面,喚起他們已學過的關于鐘面的相關知識,并將旋轉的三個要素與鐘面聯(lián)系起來,即旋轉點可以理解為鐘面的中心點、旋轉的方向(順時針或逆時針)可以根據指針走過數字的變化來判斷、旋轉角度用鐘面上的格來確定。這樣教學,利用實物資源推動學生學習知識的正遷移,使學生高效地掌握新知,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三、疑為引——品味猜想的直覺資源
波亞利認為:“在數學的領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負責任的態(tài)度?!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越來越多地啟發(fā)學生進行猜想活動,然而很多教師忽視了猜想過程中的課程資源,沒有敏銳地抓住學生直覺思維中蘊含的價值。因此,教師要善于采用追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他們直覺中蘊含的數學知識,這樣不僅能使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還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認識米和厘米”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沒有機械地給學生灌輸長度的比較和測量等知識,而是巧妙地引導學生通過猜想和論證,潛移默化地完成新知的學習。教師首先出示一瓶牛奶,問學生:“這瓶牛奶的高度是9厘米,想配一支吸管,誰能猜出這支吸管的長度?”學生有的猜10厘米,有的猜11厘米,還有的猜12厘米……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在你們的猜想里面,沒有認為吸管是9厘米以下的呢?”……這里,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猜想有據可憑,更好地進行新知的學習。
四、辯為體——彰顯個體的差異資源
杜威說過:“失敗是有教導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從失敗和成功中學得一樣多?!痹跀祵W學習過程中,學生暴露的錯誤是珍貴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通過辯論等形式,組織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和討論中自糾、互糾,從錯題中汲取教訓、積累經驗,體會錯題的價值,使學生個體之間的認知差異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例如,在“整數的四則混合運算”的練習課上,教師出示部分典型式題,引導學生以辯論的形式辨析對錯,進而改正錯誤。有的學生指出:“在計算‘100-27+13時,‘27+13可以湊成整十數,能湊整的先湊整,這樣計算更簡單。”這位學生的想法是對的,但是他沒有想到計算順序更重要。再如,教學“64+14-64+14”一題時,有學生提出直接用“14+14”來計算。這樣看似錯誤實則正確的解法,促進了學生更熱烈的討論,使得學生對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理解更為深刻。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闭n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課程資源開發(fā)活動,信任學生,解放學生,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養(yǎng)成以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的習慣,讓數學課堂展現出朝氣蓬勃、風光無限的嶄新天地。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