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鄉(xiāng)村
此典故據(jù)說出自北宋年間,相傳宋哲宗死后,徽宗繼位,以蔡京為相。蔡京拼命貶謫和排斥舊吏,并規(guī)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因此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一次朝廷設宴,藝人們在宴間演出了這樣一幕:一個大官據(jù)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間的,即被令還俗;一個道士遺失度牒要求補發(fā),因是哲宗年間出家的,立即被剝下道袍復為百姓。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說:“今國庫發(fā)下的俸錢一千貫,皆為舊時錢文,如何處置?”這個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說:“那就走后門,從后門搬進來吧?”這便是“走后門”的由來。
在交通不太發(fā)達的時候,相傳在黃河上游一帶,水急浪惡,難以行舟,為此當?shù)氐娜藗兂S门?、羊皮制成筏子渡河,它是由幾個形狀像袋子的牛皮口袋連結而成,使用時用嘴將皮筏吹起來,于是那時就有了“吹牛皮”一語。不用足夠的力氣,光談空話,皮筏是吹不起來的。
古時人們常對光說空話的人說:你有本事就到河邊吹牛皮看。如今,人們就把那些既無知識,又無工作能力,愛說空話大話,夸大其詞的人稱為“吹牛皮”了。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晉文公和秦穆公的聯(lián)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文公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向老臣燭之武請教,設法解圍。晉國和秦國是兩個大國,他們之間本不和諧,常常明爭暗斗。燭之武巧妙地利用他們的矛盾,對秦穆公說:“秦晉聯(lián)軍攻打鄭國,鄭國怕是保不住了。但鄭國滅亡了,對貴國也許并無一點好處。因為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咱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恐怕是難以做到的吧?到頭來得到好處的還是晉國。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國的實力相應地削弱一分??!”秦穆公被說服了,他單方面跟鄭國簽訂了和約,晉文公無奈,也只得退兵了。
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來說自稱“東道主”。后來,它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