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
“杉木王國”煉成記
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9%,其中杉木林占森林結構的主體,素來又有“杉木王國”的美譽,多年來一直處在全國第二大杉木主產縣的位置。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是通過哪些措施把林業(yè)經濟越做越強的呢?
連日來,融水國營貝江河林場良種繁育基地內熱火朝天,近百名工人每天忙碌于起苗、選苗捆扎和裝車調運,為前來調苗的全國各地林農造林奔忙。貝江河林場良種繁育基地是該縣近年來重點打造的林木種苗示范基地,該基地大力推進杉木優(yōu)質種苗“育—繁—推”一體產業(yè)化,建立廣西自治區(qū)級重點杉木良種基地322公頃(4830畝)。杉木良種基地每年可培育出優(yōu)質杉木苗1000萬多株,可造林面積超4000公頃(6萬畝),成為廣西杉木種苗培育的重要示范基地。
“我們的優(yōu)質杉木具有速生和豐產的特點,即種植我們的優(yōu)質杉木苗,可比傳統(tǒng)杉木苗提前5~10年成材,而傳統(tǒng)杉木苗種植后需要20~25年才能成材可供采伐,這將給廣大林農提前獲得收入,經濟效益更好!”貝江林場良種繁育基地技術員說。
按照傳統(tǒng)的種植規(guī)律,融水林農種植杉木苗后,一般護林3年,杉木苗基本成林,此后需等到杉木長到20~25年才能成材,才可采伐獲得經濟收入。在杉木成長20余年的時間中,林農一般外出務工賺些勞務費過生活,近年來上述情況逐漸有了變化。
該縣懷寶鎮(zhèn)九東村的曹曉龍,經過多年奮斗,離開農村到融水縣城居住成了城里人。然而近年來,他又回到農村去了。
3月1日,曹曉龍回到懷寶鎮(zhèn)東水村指導46戶貧困戶在杉木林下種植靈芝菌棒1萬多棒。在杉木林下種植靈芝,是曹曉龍等一批先富起來的林農經過多年探索出來的致富好路子。在林下種植靈芝,每年每畝產值達到1萬元以上,可連收3年。靈芝菌棒同時可作為杉木林的無害肥料。這樣一來可謂一舉多得,提高了杉木林地好幾倍的經濟價值。
如今,大苗山越來越多的群眾紛紛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各顯神通,在杉木林下還種植茯苓等藥材,養(yǎng)殖雞鴨等家禽,已形成了年產值達9億元(2016年)的林下經濟,走出了一條不砍樹也能發(fā)財的生財之道。
如何確保大苗山一直都是綠樹青山呢?融水給出的答案是,一手抓植樹護林,一手抓科學采伐林木管理。
據了解,該縣去年開展“送苗木送科技下鄉(xiāng)”活動,向群眾贈送良種杉苗木130萬株。完成中央造林補貼項目373.6公頃(5604畝),珠防林工程353.4公頃(5300畝),全年森林火災受害率為0,林業(yè)有害生物成災率為0,發(fā)展森林撫育補貼項目2100公頃(31500畝)。
對杉木經濟林的采伐也是嚴格審批,憑證采伐。2016年,該縣活立木蓄積量達2835萬立方米,實現(xiàn)農林牧漁業(yè)產總值31.8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1%,完成17個貧困村脫貧摘帽任務,精準脫貧2.8萬人,返貧率不超過3%。
近年來,融水的山源大苗山靈芝、香杉木地板、苗寨鳳花雞、大城黑香豬、貝林糯米柚等林農產品獲得中國“生態(tài)原產地保護產品”標志,融水林業(yè)及其延伸的產品品牌價值越來越高。 (龔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