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啟平
摘 要: 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賦存于侏羅系中統(tǒng)花開左組下段,為低溫熱液型金礦床。其成礦作用與構造、地層關系密切,雙重控礦明顯。
關鍵詞: 熱液型礦床; 構造控制; 云南勐海縣南罕啊
1. 區(qū)域地質概況
南罕金礦礦區(qū)區(qū)域上位于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Ⅰ)昌寧—孟連褶皺帶(Ⅱ)臨滄—勐海褶皺束(Ⅲ)之臨滄—瀾滄復背斜的南部。
區(qū)域構造屬昌寧—瀾滄復背斜東側復式背斜的一部分,呈近南北向延伸,軸部被印支期勐啊花崗巖基所破壞,燕山期花崗巖沿花崗巖基中的北西向斷層帶分布。區(qū)內斷層發(fā)育,以北西向壓扭性斷層為主,北東向為輔。
2. 礦區(qū)地質特征
2.1 地層
礦區(qū)(圖1)出露地層從新至老有: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tǒng)(Qh)、中生界侏羅系中統(tǒng)花開左組上段(J2h2)、下段(J2h1)、上元古界瀾滄群曼來組下段(Pt3ml1);
侏羅系中統(tǒng)花開左組下段是礦區(qū)的賦礦地層:分布于礦區(qū)西部及南東地區(qū)。與上元古界瀾滄群曼來組呈不整合接觸。厚350~600m。據巖性特征分三層:
第三層(J2h1-3):紫紅色塊狀泥巖夾黃白色中厚層狀細粒巖屑石英砂巖。厚32.51m~208.29m,平均厚88.50m。
第二層(J2h1-2):灰黃色、褐黃色薄層狀粉砂質泥巖夾紫紅色細砂巖、灰黑色泥質粉砂巖夾灰?guī)r透鏡體;厚32.98m~127.07m,平均厚72.59m。
第一層(J2h1-1):灰白色、灰黃色厚層塊狀細至粗粒含礫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細—巨礫巖(底礫巖);厚71.07m~177.64m,平均厚103.51m。
第四系全新統(tǒng)(Qh):沿河谷及山間凹地分布,主要為沖積、洪積及殘坡積砂礫、粘土等堆積物構成。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厚0m~50m,本次重點工作區(qū)鉆孔揭露殘坡積層厚2.09m~12.64m。
曼來組:
位于礦區(qū)西部,屬包麥地—惠民高壓變質帶,為低溫高壓相系。屬上元古界瀾滄群。
曼來組(Pt3ml1):巖性為絹云母石英片巖夾變質基性火山巖及綠泥片巖,為巨厚復理式沉積,厚2748.9m。
2.2 構造
礦區(qū)構造為覆于上元古界瀾滄群曼來組基底之上,由中生界中侏羅統(tǒng)花開左組組成的曼納向斜,由于該向斜南東翼倒轉,傾向南西,構成貌似總體走向北西、傾向南西的“單斜構造”。
2.2.1 褶皺:曼納向斜,為軸向北西—南東向,北西端揚起的倒轉向斜,屬區(qū)域上于帕迫以西轉北西向的南達向斜的一部分。核部出露中侏羅統(tǒng)花開左組上段第三層(J2h2-3),兩翼依次出露花開左組上段第二、一層(J2h2-2、J2h2-1)及花開左組下段一至三層,兩翼地層產狀傾向南西,北東翼傾角9°~41°,南西翼傾角21°~65°。揚起端附近及兩翼,局部次級小褶皺構造發(fā)育,巖層揉皺,產狀凌亂。
2.2.2 斷層:
區(qū)內斷層不發(fā)育,計有北西向的F1、F3、F5和北東向的F2、F4斷層。各斷層基本特征如下:
F1斷層:屬區(qū)域上的南木旱斷層于礦區(qū)北東部通過,沿310°方向延伸,長>7.5km,傾向北東,傾角>62°,沿斷層帶巖石破碎,石英脈發(fā)育,為一高角度正斷層。其北西段、南東段發(fā)育于花崗巖內,中部隱伏于第四系洪、沖擊層之下。推測為花開佐組下段(J2h1)與花崗巖呈斷層接觸。區(qū)內V1-1、V2、V3等金礦體即賦存于該斷層南東側的中侏羅統(tǒng)花開左組下段第一、二、三層層間節(jié)理、裂隙或次級層間破碎帶中順層產出,該斷層應屬導礦構造。
F2斷層:位于勘查區(qū)中偏北西部,橫切向斜揚起端,總體走向北東約59°,長約2.5km,傾向北西,傾角50°~85°。其中部被北西向的F3斷層切錯,分為北東、南西兩段。破碎帶寬十幾米至幾十米,破碎帶中劈理發(fā)育,產狀凌亂,局部形成角礫巖,沿破碎帶常見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等熱液蝕變及明顯的褪色現象。V1-1、V1-2、V1-3金礦體即分別賦存在南西、北東段破碎帶中,既是區(qū)內導礦也是容礦構造。
F3斷層:為礦區(qū)內北西向的平移斷層,傾向南西,斷層標志明顯。斷層對北東向F2含礦斷層有切割破壞作用,為破礦構造,但規(guī)模較小,斷距不大。
F4斷層:與F2含礦斷層大致相間1.3km平行產出,于曼納向斜北東翼切錯中侏羅統(tǒng)花開左組下段地層,規(guī)模不大,性質有待進一步查明。
F5斷層:位于勘查區(qū)南西部,與F2含礦斷層西段大致平行產出,區(qū)內出露長為0.49km,平移斷層,斷層標志明顯。
3. 礦床地質特征
3.1 礦體特征
礦區(qū)經勘查共圈定礦體11條。其中,工業(yè)金礦體有V1-1、V2、V3、V4等4條,次要礦體V1-2、V1-3、V5、V6、V7、V8、V9等7條。其中V2、V3為主礦體特征如下:
V2礦體:賦存于F2斷層北東段向北偏轉之東側中侏羅統(tǒng)花開左組下段第二層中??刂谱呦蜷L500m,斜深78~185m,出露寬度1.80~35.5m??傮w走向北西,傾向南東,礦體產狀210°~248°∠19°~47°。礦體北西端被F2斷層所切,往南東出現分支,沿走、傾向上均具有變薄尖滅之勢。單工程礦體厚度1.04m~27.55m,平均7.31m,厚度變化系數115.83%,屬厚度較穩(wěn)定,礦體形態(tài)簡單的礦體;礦體內單樣金品位多在1.02g/t~2.54g/t間,單樣最高17.67g/t,單工程平均品位:1.00g/t~1.67g/t,礦體平均品位1.20g/t,品位變化系數61.73%,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含礦巖石主要為碎裂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少部分石英粉砂巖。
V3礦體:與V2礦體大致相間平行展布,賦存于F2斷層北東段向北偏轉之東側中侏羅統(tǒng)花開左組下段第一層頂部。控制走向長252m,斜深100m~148m,出露寬度2.5m~17.5m。礦體總體走向北西,傾向南東,產狀191°~290°∠33°~63°。礦體兩端已尖滅,礦體形態(tài)似層狀、透鏡狀。單工程礦體厚度1.03m~7.04m,平均3.36m,厚度變化系數75.77%,屬厚度較穩(wěn)定,礦體形態(tài)簡單的礦體;礦體內單樣金品位多在1.03g/t~1.90g/t間,單樣最高4.97g/t,單工程平均品位:1.03g/t~1.64g/t,礦體平均品位1.37g/t,品位變化系數54.76%,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含礦巖石主要為碎裂石英粉砂巖。
3.2 礦石質量
礦石的礦物成分:經X射線衍射分析、磨制光薄片鏡下觀察和化學多元素分析,礦石中主要有自然元素、氧化物、硅酸鹽、硫化物四類共10種礦物存在,其中自然金約0.2g/t,氧化物約61%,硅酸鹽約36%,硫酸鹽約2%,硫化物少量。
主要的礦石礦物為自然金。主要的脈石礦物為石英和絹云母,次為高嶺石。
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結構有:泥質結構、微晶結構、顯微鱗片狀結構、細砂結構、它形粒狀結構、膠狀結構、假象結構、蝕變粉砂結構。構造:土塊狀構造、皮殼狀構造、網脈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碎裂巖化構造。
4. 礦床成因
礦體主要分布在礦區(qū)F2斷層破碎帶內屬沿層間構造裂隙充填產出,賦存于侏羅系中統(tǒng)花開左組下段(J2h1)泥巖、粉砂質泥巖夾粉—細砂巖、砂礫巖層間破碎帶中。近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碎裂巖化、褪色(泥化)、黃鐵礦化、高嶺土化等。根據礦體地質、礦化賦存規(guī)律等因素的綜合分析,認為礦區(qū)金礦體賦存于層間破碎帶內,為低溫熱液型金礦床。
參考文獻:
[1] 云南省地質礦產局.1/20萬景洪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R].1977~1979
[2] 云南省地質礦產局第五地質大隊.云南省勐??h曼納金礦開發(fā)前期勘查地質報告[R].2000
[3] 云南弘迪礦產資源有限公司.云南省勐??h南罕金礦(階段性)普查報告[R].2009
[4] 云南六方礦業(yè)資源有限公司.云南省勐??h南罕金礦詳查報告[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