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丹
隨著課改的深入,小學英語課堂中以教師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已經一去不復返。我們的英語課堂變得越來越“熱鬧”,但實際取得的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當今社會倡導節(jié)能減排的“低碳”生活,我們的英語課堂也應該是以生為本、低耗高效的“低碳”課堂。本文立足課堂,旨在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現象進行分析,并就如何打造“低碳課堂”提出相關策略。
何為低碳式教學?低碳,英文為low carbon。本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
隨著低碳時代的撲面而至,低碳理念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并受到世人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的生活需要低碳,我們的課堂也需要低碳式的教學。教學活動中讓每一個孩子愉悅地學習,用較少的時間、較少的精力投入,盡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這就是“低碳式”教學。英語課堂必須以生為本,從而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鏡頭掃描,剖析當前怪狀
1.教師發(fā)一言堂,污染學生學習生態(tài)
鏡頭一:PEP 5 Uint 6 B Read and write.
在該對話語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了6分鐘的時間進行了主要句型There are... Are there any...?Yes,there are / No, there arent復習和鋪墊教學。接著引導學生初讀文本,驗證對插圖的描述,再通過默讀、尋讀、跳讀、復述來鞏固對話學習。整堂課,教師利用課件不時地呈現 各種“Reading tips”,如:
整個過程教師一共出示了六條小貼士,可謂用心良苦。但學生的思維完全被這些五花八門的小貼士掌控,他們在“狂轟濫炸”式的學習策略牽引下應接不暇,導致很多學生還沒完成上一塊內容的要求,下一塊內容又來了,學生疲于應付,效果堪憂。
【剖析】“學校”一詞在希臘語中有“閑暇”之意。課堂教學就應該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知識、有足夠的時間去靜思默想、有足夠的時間去潛心體驗。反觀該課,教師“得意妄言”的課堂講解之風太盛。教師在學習方法的指導上花大力氣,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把備課之所得全盤托出,這跟“填鴨式”教學有何不同。如此必然會惡化學生的學習生態(tài)。
2.內容挖掘失效,浪費學生生命資源
鏡頭二:PEP1 Recycle 1
Recycle 1中的Listen and colour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有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Halloween萬圣節(jié)的文化滲透,并旨在通過萬圣節(jié)小伙伴的變裝來復習不同色彩的身體部位。教師簡單地請學生通過句型I see ...來復習顏色和身體部位,把重點放在了對節(jié)日文化的挖掘上。
Step1:Look and say:I see a yellow body/ orange eyes...
Step2:Look,read and tick.
Step3:T plays the game Trick or treat with a group.
(課堂描述:教師用面具,白色長袍精心裝扮手持棒子(這時候教室已經炸開了鍋),挨個到幾個小組“敲門”,口中喊道:Trick or treat!開門者說Trick, 教師便撓撓學生或者拉拉辮子,若說Treat, 教師便拿過學生課桌上的文具。
Step4:Group game. 學生分組玩Trick or treat的游戲,直至下課,教室里亂成一團,學生興趣盎然,樂此不疲。
【剖析】《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有關課程性質明確提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所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豐富生活經歷、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教師看似在幫助學生開闊知識,仔細分析卻不難發(fā)現,整個活動學生只一味地熱衷于單調的臺詞Trick or treat;忙于“獎賞”與“懲罰”的體驗,絲毫沒留下學生主動探索、促進學生有效輸出的空間,這不能不說是課堂對學生生命資源的一種浪費。
二、關注“低碳”,創(chuàng)造低耗高效課堂
1.緊扣教學目標,找準切入點
所謂切入點,就是一堂課對知識傳授的著眼點和突破口。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從這個突破口入手,我們就能勢如破竹地對新知進行全面教學。但是,切入口與課前導入是有區(qū)別的。其本質區(qū)別在:除了要有吸引力,能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的角色,縮短課堂預熱的時間之外,還要求緊扣課堂的教學內容,抓住重點,有利于突破難點。
例如,在教學PEP 3 Unit 4 My home B Lets learn中,因為學生之前沒接觸過復數問句Where are the...的用法,所以教師就像一個向導一樣,可以先用一個鑰匙引導學生問Where is the key?再拿出一串鑰匙,并示范提問Where are the keys?兩種鑰匙,兩個問句一比較,學生便能理解單數用is復數用are的區(qū)別了。
2.緊繞重點,突破難點
眾所周知,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南針,它直接決定著教學活動的開展。重難點突出,才能達到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目標應力求“簡明”,即簡單、明確,克服偏重、含糊。任何教學設計和活動都應該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并力爭以簡約有效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標,進而突破教學的難點。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環(huán)節(jié)堆砌的現象屢見不鮮,整個課堂教學過程變得復雜累贅,還給學生造成過重的負擔。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點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應力求精致、有效。學生要剔除繁雜、多余的環(huán)節(jié),使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為教學目標服務。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減輕學生的負擔,使學生時時關注核心內容。
3.把握學情,務實訓練點
關注每位學生的學情,使之在不同的知識層級上皆有所提高,這是課改的理念之一。教師應把研究學生當作課堂教學的一個任務,做到心中有“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層次差異,摸清學情,以設計出相適應的教學方案,提出相應的教學目的與要求,采用相應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盡可能分層次教學,注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1)給予明確示范
學習方法的掌握對學生學習質量的保證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領悟、探究、運用;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指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找出規(guī)律。更進一步要求就是要懂得運用方法,以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目的。
(2)培養(yǎng)積攢知識
學習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積累,有了一定的積累,自然而然就會化難為易,從而信心倍增,實現了良性循環(huán)。由此,學生能體會到積累對英語學習來說是一條好的途徑,進而將它滲透到平常的學習中。當然,在平時教師也要有積累知識的意識,經常注意知識的滾動和再現,幫助學生做好積累。
(3)注重語言習慣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使他們可以貢獻社會。換言之,好教育是養(yǎng)成學生技能的教育,使學生可以獨立生活?!北M可能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甚至知其所以不然。這里的習慣指的是教師在新授時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規(guī)范使用語言,以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總之,“低碳”課堂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們應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運用一定的教學藝術和方法,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fā),使我們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吳兆頤.超越課堂-21世紀教與學的新視野[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03
[2]阿瑟J.S里德,韋爾娜E.貝格曼.課堂觀察、參與和反思[M].教育教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