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冬梅
基礎教育的小班化已成為發(fā)展教育的一種共同趨勢。我校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探索,迎難而上,獨辟蹊徑,逐漸形成了一條具有特色的選課走班教育改革之路。
一、課程因需而設,學生從心而選
讓人記憶猶新的是上海某段特級校長的一番話:“多元化的課程好比天上下雨,孩子如同埋在土地里的種子,總有一顆合適的雨點會落在他的身上,滋養(yǎng)他,最終讓他開花、結果。如果天上不下雨,錯過了發(fā)芽的季節(jié),便永遠不會生長。所以,提供多元化的課程,就是為學生提供了成長的沃土。”那么怎樣才能讓那顆合適的雨點落到每一粒需要它的種子身上。
(一)為每一個孩子設計課程
在課程建構之初,我們發(fā)放了一份調查問卷。琳瑯滿目的提供了我們所能想到的學生可能會喜歡的課程,也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特別需求。我們匯總、分析得到了一份寶貴的、涵蓋了校內每一個學生的課程需求數(shù)據。
(二)探尋多種渠道研發(fā)多彩課程
1.貼近家庭尋助力,開發(fā)“一班一品”特色課程
為了促進學校、家庭、教師和學生的一體化發(fā)展,各班的班主任老師結合自己班級的家長資源情況,建設特色班級,開設“家長講堂”,形成“一班一品”班級特色課程,共構建了集郵課程、五谷課程、節(jié)日課程、田野課程、剪紙課程、面點課程、節(jié)氣課程、編織課程、環(huán)保課程、折紙課程,共十種班級特色課程。
2發(fā)掘教師創(chuàng)品牌,開創(chuàng)藝術素養(yǎng)類課程
早在2012年,學校就發(fā)揮身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敦煌創(chuàng)作中心創(chuàng)作委員田茂山老師的自身業(yè)務優(yōu)勢,在學校全面開設了書法課程。在學生已基本具備熟練地書寫毛筆字和初步書法欣賞能力的基礎上,學校繼續(xù)開設了篆刻、國畫課程。這些課程熏陶了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傳承了中華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還有兩位音樂老師也結合自身特長分別開設了京劇、尤克里里課程。特別是尤克里里課程,簡單易學,學生在校園里隨處自彈自唱,音樂的種子在校園萌生發(fā)芽;另外結合李冬梅、索秀蘭兩位老師良好的手工技法,我校在一、二年級開設了特色手工課程,三、四、五年級開設了生活課程。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動手的需求和創(chuàng)造愿望,因而極受學生歡迎。
3.聯(lián)通社區(qū)求合作,開展身心健康類課程
學校與社區(qū)老年辦接洽,開發(fā)了腰鼓和太極兩門身心健康類課程,學生自愿選課,每周五下午在學校操場風雨無阻進行授課,現(xiàn)在腰鼓課已成為全校學生必會的運動類課程。
4.面向社會圖發(fā)展,開設文化素養(yǎng)類課程
本著滿足每一位學生發(fā)展需求性的原則,學校和社會志愿者聯(lián)系,聯(lián)合開設了象棋、圍棋、國學、禮儀等課程。每周志愿者免費到學校上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課,受益頗深。
5.打開阻隔拓區(qū)域,開設實踐體驗課程
普通教室由于受空間的限制,無法滿足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體驗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此,學校打開隔斷墻、打開學習與資源的一切阻隔,著力建設了“一軒、二坊、三室、四吧”等近20余個區(qū)域實踐基地,開設近百種小微實踐課程,下面進行圖表說明。
二、教學因人而異,學習求知而走
這樣豐富的“自助餐”,學生如何才能明智地選擇“吃到營養(yǎng)”。學校在開課時間上的設置和教師在學生選課的過程中給予了無聲的引導。
(一)課程走
1.對開制課程隨學期走
我校部分課程中實行對開制度,如腰鼓與花樣繩操對開,即學年的上學期開設繩操,下學期開設腰鼓,上學期在秋冬兩季,天氣寒冷,學生著裝厚重臃腫,不適合背系腰鼓,而花樣跳繩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助于肢體協(xié)調能力的發(fā)展,是在冬季課程中明智的選擇;下學期春暖花開,學生著裝輕盈方便,運動靈活,更適合轉入腰鼓學習。
2.二連堂課程隨教室走
連堂課則是指某個科目連上兩節(jié)課,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深入學習和交流,提高作品質量,也有效地解決了學生背著書包在各教學樓間疲于奔命趕課的現(xiàn)象,保證教學時給教師減輕了整理教室和教具的負擔。例如書法課程,講究的就是凝神運筆,學生往往剛進入狀態(tài),40分鐘就已經到了,二課連堂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沉下心來,平心靜氣的練習。
3.周期課程隨活動走
周期課程指與特定紀念日或節(jié)氣有關的課程,往往歷時一周左右。例如“節(jié)日”課程,在“端午節(jié)”這一周內,會進行“巧手包粽子”“花樣面展”“端午習俗我知道”等節(jié)日活動,借活動的東風,學生會紛紛選擇相應課程進行學習。
4.小微課程隨學生走
我校外來務工子女較多,課外拓展面十分薄弱,學生對部分課程空有喜愛卻從未接觸,我校利用“小微課程”進行“微補”。例如上文提到的“魔方課程”、“扎染課程”等,課時在五節(jié)左右,機動靈活,學會即轉,大大滿足了學生興趣廣泛而易變的特點,深受歡迎。
這樣學校通過課程的安排,巧妙的引導學生科學的選課,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學生走
1.學生隨老師走
每周五下午第三節(jié)課是走課時間,每一位老師都有一份學期初學生選課產生的名單,確保走課安全有序。學生只需找到自己選擇的老師,按時“游學”。這樣的全校大走課,打破了年級和班級的限制,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
2.學生隨興趣走
低年級的學生興趣遷移較快,對新奇事物有強烈的探究欲望。為了保護其探索性,周二下午區(qū)域實踐基地主要針對他們開放,低年級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各類課程進行學習、實踐、體驗。每個區(qū)域都配有相應的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輔導,學生可隨時根據愛好選擇自己的實踐內容,在興趣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長。
3.學生隨社團走
每一個學校,總有一些學有專長、能力較強的孩子,學校鼓勵他們在專業(yè)領域自成社團,定期開展社團活動。例如我校的“紅領巾廣播”社團每周四下午定期組織廣播,從稿子的選取、人員的分工、音樂的搭配等各方面均獨立完成,由高年級社長安排組織,以大帶小、同樣做的有聲有色。這樣大膽的放手,還給孩子自由自主的時間和空間,有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
風景總在路上,我們將堅持理念,胸懷溫度,繼續(xù)在小班化教育實踐之路上奔跑。
參考文獻:
[1]朱丹紅.問題導學,先學后教,學得有效:小班化背景下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5.
[2]王萬良,李征宙.對小班化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學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