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冰
唱歌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中最有效的手段,旋律優(yōu)美的歌曲,富有表情的歌唱,形象鮮明,最能感染教育少年兒童。由此可見,唱歌在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墒窃趯嶋H操作中,我們不止一次地聽到老師說過這句話:“我們再來一遍,有點表情,笑起來點,再唱得有點感情?!比欢?,換來的卻只是學生一遍遍地加大音量——他們的表現(xiàn)是麻木的。歌唱原本是一個掌握音樂的途徑,卻在這里變成了阻擋孩子與音樂的一堵墻。怎樣才能讓孩子更主動地學唱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聆聽感受
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唱歌要用聽覺辨別、檢驗、校正歌唱的音調是否準確,聲音是否動聽,吐字是否清楚,節(jié)奏是否正確,歌唱的情感表達是否感人,因此,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在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但我們不可忽略一個學生是否學習,都要依賴于影響所有思維過程和作為自我智能重要組成部分的情緒,因此,在音樂學習活動過程中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來刺激、感染學生。如:觀賞與歌曲內容有關的畫面;講一個關于作者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小故事;欣賞老師聲情并茂的彈唱;還有設計獨具匠心的情境導入等手段吸引學生不知不覺地投入學習中來。如對少數(shù)民族歌曲的教學,有時老師裝扮成導游角色,帶領“游客”展開對豐富多彩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的探究,有時找來地道的民族帽飾服飾,師生穿戴上又歌又舞,甚至讓學生從家里帶來鐵罐之類的物品模仿民族樂器的敲打方式,在敲敲打打中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氣氛。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幫助學生獲得和找到一種積極的表達情緒的方法,如:通過角色示范,看看有無愛、幽默、悲痛、勇氣或陰謀等情緒可以加以強調,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上六年級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課《搖籃曲》一課的教學中,結合音樂《魯冰花》,播放自制課件,課件中采用同學們熟悉的同學,她在媽媽的保護下從嬰兒逐漸健康成長的相片來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學生邊聽音樂邊拍掌入室觀看,此情此景,他們的情緒一下就被調動起來,利用這個機會,我再以“媽媽的愛”為主題引導學生互相交流一些發(fā)生在他們與媽媽之間愛的小插曲,進行心靈共享,并通過建設性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感受,并把這些情緒發(fā)泄出來,使學生產生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yǎng)成對生活積極樂觀態(tài)度和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二、參與活動,體驗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薄绑w驗”是以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直接親身體驗音樂情感,通過對音樂要素的理解、感受,體驗它們在音樂中的作用,引起情緒的放映。如:學唱江南民歌《茉莉花》時,輕聲哼唱柔美、抒情的旋律,欣賞一組千姿百態(tài)的花形,師生共同參與用身體語言將各種姿態(tài)的茉莉花組織造型。還通過不同地域的民歌《茉莉花》,讓學生親身體驗多元化的藝術活動,加深了對歌曲蘊含文化的理解,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和知識面。還有在學唱歌曲《小螞蟻》的教學實踐中,設計讓學生扮演小螞蟻搬運歌詞、拼接歌詞、踏著節(jié)拍朗讀歌詞、隨音樂背誦歌詞、演唱歌詞等環(huán)節(jié)。再如第二冊歌曲《小動物唱歌》是一首從弱起小節(jié)開始的歌曲,學生在四四拍的最后一拍進入,是這首歌曲學唱的難點。通常解決這樣的問題,先由教師數(shù)三拍,學生進入歌唱,或者由教師喊:“預備起”,直接進入歌唱。如果以此難點為突破口,可設計由動物叫三聲的前奏,動物出場亮相的三拍富有節(jié)奏感的動作等等,既解決了弱起的難點,又提高了歌曲學唱的趣味性。再如,在《小雨沙沙》這一課學習活動中,先運用生動、直觀的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置于五彩繽紛、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音樂環(huán)境中,美的畫面、美的聲音、美的山水、美的事物等一一呈現(xiàn)在孩子面前,他們邊聽、邊看、邊想象、邊體驗,伴隨著優(yōu)美的旋律和畫面放聲歌唱。在學生對原歌曲有了較深的體驗后,讓他們再依據(jù)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去創(chuàng)編歌詞和身體動作,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并且在展示成果時體會創(chuàng)作的樂趣,更加激發(fā)他們愉快地、主動地去學習。
三、分享積累,獲取新知
在課堂上以小組討論形式出現(xiàn),組織有效的表達和交流活動,為學生反思和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交流經(jīng)驗,進而運用習得的知識或學習策略解決新的問題,使所學知識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獲得新的學習能力。如:民歌《繡荷包》歌曲教學,讓學生聆聽山西晉中、陜北、云南彌渡的《繡荷包》歌曲后,先找出歌曲的共同特征,接著參與各種形式演唱實踐活動,加深對歌曲的體驗,接著引導學生對這三首歌曲加以分析討論,從而總結得出民歌音樂的流傳性、群眾性、變異性的特點,緊接著啟發(fā)學生根據(jù)《繡荷包》歌曲的特點進行“老歌新唱”的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學生創(chuàng)作后進行分享,學生的交流促使知識間的類比、轉化和遷移,通過加工整合,形成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方法,并用歌唱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又如一堂小學高年級以學習音樂創(chuàng)作為主的綜合課《主題與變奏》時,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開始是導入環(huán)節(jié),使用學生熟悉的《閃爍的小星星》主題,引導聆聽、分析《閃爍的小星主題變奏曲》,使學生感受、初步理解什么是變奏曲。然后進入探究環(huán)節(jié),通過對《閃爍的小星主題變奏曲》分段聆聽、討論、歸納,使學生知道幾種常見的變奏手法。最后進入應用(遷移)環(huán)節(jié),以學習過的歌曲《小松樹》旋律為主題,進行變奏曲的創(chuàng)作練習。學生根據(jù)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結合新的知識加工整合,形成自己高效認知策略,有效地加快學習的進度,從而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在教學中當然還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以上方法的應用與研究還不夠深入,而引導學生主動學唱的方法還有很多,希望能和同行們一起探討研究,最終能夠做到沈心工在1905年出版《小學唱歌教學法》時,以“譯輯”的名義提出,教師要實現(xiàn)“陶淑兒童之品性,以達其最高之趨向”,并指出,唱歌是達到這一目的的理想之手段,“惟唱歌則以得到與優(yōu)美之理想化和,以激天良”。
參考文獻:
[1]Linda Campbell.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
[2]王工斌.多元智能發(fā)展與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教育,2003(2).
[3]錢建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體驗”[J].中國音樂教育,2003(2).
[4]張莉莉.論中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思想的興起[J].中國音樂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