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宣
好文筆是讀出來的?不是所有人都真的會讀,但真正會讀的人一定會寫!《大師們的寫作課:好文筆是讀出來的》讓你通過讀就能迅速地提升寫作能力,從48位文學大師的筆下,找到關于寫作的密碼。
內(nèi)容篇:從“顏色”到“情感”,你的筆下也可以寫出活色生香。
技能篇:從“標點”到“收束”,為你深度解碼大師們的寫作密碼。
拓展篇:從傳統(tǒng)文學、外國語言、前人新秀、自媒體大眾那里,為你開辟更多提升寫作的路徑。
你也可以成為一個真正會寫的人,寫出你寶藏一樣豐富的內(nèi)心,寫出你強大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
舒明月,豆瓣專欄作者,寫作培訓師。2014年8月起她在豆瓣開設寫作專欄,獲得了高達9.4分的評論;開辦“雙周一篇”小說寫作、文筆訓練營、卡片式寫作等寫作培訓,實戰(zhàn)指導上萬人獲得文筆的提升。
在《大師們的寫作課:好文筆是讀出來的》中,作者對48位文學大家的寫作手法庖丁解牛,提供真正在行的寫作技法講解,讓你成為一個真正會寫的人。
媒體評論
舒明月的文章是那種通吃的。無論你是學院派,還是迷戀通俗作品之人,都會對她的文字感興趣。她在知識分享和趣味之間所做到的平衡,是我看過的the best one。
——小 飯(雜志主編)
成為高手的關鍵一步是什么?知道好的東西是什么樣的。好的師父會告訴你什么是好的,并指出做出這些好東西的路徑。在寫作這件事上,舒明月就是這樣的師父。
——采 銅 (暢銷書作者)
帶著讀者一起悅讀經(jīng)典,語言潑辣生動,見解獨特有趣,不盲從權威,帶給你不一般的閱讀體驗。
——何成洲 (挪威奧斯陸大學文學博士、長江學者)
讀者評論
拿到舒老師的這本新書,我想起了一句深以為然的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shù),閱人無數(shù)不如明師指路?!?/p>
——鋼琴的黑白鍵
這本書首先給我們指出了日常中對于提高寫作水平容易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多寫并不會對擁有好文筆產(chǎn)生任何幫助,只有多讀才是硬道理。
——小香蕉
閱讀大師佳作的精華摘取,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舒明月把不同大師作品中相似景物、場景的描寫拿來對比,頗有種華山論劍的巔峰美感。舒明月是個態(tài)度鮮明的人,喜歡的就夸,不喜歡的就指出來,毫不在意對方是多大的腕兒。這份硬氣一度讓我誤以為她也是大腕。
《大師們的寫作課:好文筆是讀出來的》最好看的部分是點評。各位名家寫作的習慣、特點、優(yōu)劣信手拈來,作者點評得直接,讀者看得也痛快。舒明月的審美很高級,文筆很給力。
——拉長的影子
精彩書摘:文字,不只是一小部分的愛好
以前我并不知道很多人對于文筆這回事有著深沉的執(zhí)念。我以為關注此事的大約只有中小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要過高考獨木橋嘛,直到有個舊日同窗寫了一封郵件給我,傾訴他因文筆不佳而產(chǎn)生的種種糾結煩惱。起初我不以為意,心想他一介社會學博士候選人,文章只需有理有據(jù)、邏輯分明就好,要那些個花哨玩意做什么?依此思路我回復了郵件,勸他放下心中執(zhí)念,發(fā)展自己真正的長處以成就自己云云。之后的一陣子,出于無事不探求、時時愛分析的作風,和各色朋友聊天時我都會提到這一話題:你希望自己有很出色的文筆嗎?你曾經(jīng)因為文筆平平而體驗過很深的挫敗感嗎?答案各式各樣,但有一致的走向,那就是:這事比我想象中的更是個事。尤其幾位素來不大有文藝氣息的朋友,在誠摯交流之下竟紛紛搖頭嘆息,滄桑地說起年少時為寫好作文很是下了些不為人知的力氣。可惜收效甚微,愈挫愈頹,最終失望放棄,關上一扇門不再打開。
這些交談震到了我。我本以為對文字的重量、質感與明暗的講究,只是很小一撮人的愛好,那性質跟北京爺們玩核桃論“質、形、色、個”也差不太多:非關經(jīng)濟不涉民生,玩兒幾把切莫當真。這些天的小范圍調查讓我意識到自己錯了。想想古時候寫了字的紙張都不可輕慢,得一齊拿到孔廟中燒化;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所能承載的,說到底,核桃怎么能夠比擬?
不過,且先不管文字能不能通上靈,它能通往人類的心靈則是毫無疑問的。通過和諸多朋友的交談,我深深領受到自我表達是每個人心底根深蒂固的渴求,它一點也不亞于對食與色的追逐。口頭表達有局限之處,要是能夠輕松駕馭文字,精確傳神地寫出自己的所感所思,那自然是極好的。相反,有苦樂而難訴諸文字,心中歡騰喧囂筆下卻一片死寂,該有多么憋屈。
其實,我太應該理解他的心境了。我難道沒有體驗過和他一樣求之不得的痛苦彷徨嗎?將時光拉回三年多前,那時我還是個中重度拖延癥患者,明明萬般渴望妥善安排各項事宜,卻架不住屢屢拖延,將生活過得滯重不已。我不知道是哪里出了問題,只能絕望久了就掙扎一下子,掙扎完了再絕望一陣子。本以為將在這樣的輪回中耗盡光陰,誰知誤入豆瓣的“戰(zhàn)拖”小組,學到些番茄工作法之類的小技巧,一試之下,效果竟然好得驚人。于是在戰(zhàn)拖的正道上就一路狂奔、所向披靡了,一面讀書譯書豐富理論,打通心里的任督二脈;一面積極應用各樣技巧、各色軟件,到今天儼然戰(zhàn)拖達人了,時不時發(fā)篇文章講述下戰(zhàn)拖心得,動不動解答下新一代拖友的戰(zhàn)拖疑慮。在應付人生重要事項時,我已基本根絕了拖延舊習,生活開始呈現(xiàn)一些月朗風清的眉目了。
這個世界上有天生行事利落、對時間的感覺精準、輕輕松松就能有條不紊安排生活的人,也有很多始終在一片混亂中延挨度日的人。你本以為兩者之間隔著不可逾越的深溝巨壑,到最后卻發(fā)現(xiàn)相隔的只是番茄工作法、晨間日記、DoIt軟件以及一周三次跑步而已。同樣的道理,這世上有“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的蘇東坡,有斗酒詩百篇的李白,也有從來提筆就犯難、撓破頭皮多少回的蕓蕓大眾,我們斗膽猜想一下,其中相隔的大概也不會是嚇死人的天塹吧?一定有某些技巧和竅門能夠幫助他們架起橋梁,只是目前在這一領域開拓的人還寥寥無幾罷了。
現(xiàn)有關于寫作技法的書多是教人編織故事,關注的是如何構思情節(jié)、人物,如何熟諳大眾心理、運用編劇理論、綴以流行元素寫出一部受歡迎的小說或劇本。專注于提升文筆,探討如何增加文字的密度,以豐富的詞語和句式織造出錦繡文章的,目前我還沒看到。而依據(jù)常識以及與朋友們的交談,大多數(shù)人其實并不有志有閑于寫小說或劇本,他們只是想使寫下的日記和游記更流暢生動,富有趣味,使書面呈現(xiàn)的感慨或議論足以匹配他們思想和靈魂的深度。
寫到這里,我要引用聞一多先生的詩了:我來了,因為我聽見你叫我;鞭著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