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河北雄縣音樂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

      2017-03-24 19:49:25
      民族藝術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雄縣曲藝音樂會

      齊 易

      河北雄縣音樂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

      齊 易

      京津冀學者聯(lián)合考察組自2015年開始,對京津冀區(qū)域的音樂類非遺項目(器樂、戲曲、說唱、歌舞)等進行了系統(tǒng)考察。從2015年10月到2016年2月間實施的對雄縣境內(nèi)的音樂類非遺項目等進行的系統(tǒng)考察、攝錄與研究工作,使得這一地域民間音樂文化的全貌有了相對比較清晰的展示。豐富多彩的民間器樂,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民間戲曲,韻味醇厚的曲藝音樂,形式多樣生機勃勃的民間歌舞,構成了雄縣境內(nèi)民間音樂文化絢麗多彩的生動畫面。當代社會的多元與包容性,也使得傳統(tǒng)文化這一元有它生存的一方天地。在當代社會的多元格局中,歷史悠久的民間樂社、戲班、曲藝與花會一定能夠在與社會環(huán)境的良性互動中頑強地生存下去。在雄安新區(qū)成立的新背景下,本土傳統(tǒng)文化也一定會迎來再度繁榮。

      雄縣;傳統(tǒng)音樂文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考察;多元格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基礎性有機組成部分就是民間文化。民間文化展現(xiàn)于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豐富多彩的樣式,悠久燦爛的歷史,歷盡劫難仍現(xiàn)生機的頑強生命力,都印證和昭示著中華民族的崢嶸往昔與光輝未來。

      古稱雄州的河北省保定市雄縣,地域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是民間文化的蘊藏卻極為豐厚,縣里政府部門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工作也非常重視。受雄縣文廣新局領導的邀請,我們京津冀學者聯(lián)合考察組自2015年暑假期間開始籌劃,從2015年10月到2016年2月間實施的對雄縣境內(nèi)的音樂類非遺項目(器樂、戲曲、說唱、歌舞)等進行的系統(tǒng)考察、攝錄和研究工作,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了考察成果的出版階段。這項工作是在20世紀末國家文化部門的“十大集成”①指由文化部牽頭編纂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戲曲志》《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和《中國曲藝志》。系統(tǒng)工程及學術界1993-1996年對冀中音樂會進行普查②1993-1996年,中國音樂研究所喬建中、薛藝兵、張振濤等人與英國學者鐘思第合作進行了“冀中音樂會”普查工作,其成果載1994-1996年《中國音樂年鑒》。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以民族音樂學的田野調(diào)查理論與方法為指導,利用當代的音像錄制技術,集合京津冀學者的研究力量,在音樂舞蹈學、影視藝術學研究生的配合下完成的一項具有探索性、開創(chuàng)性的傳統(tǒng)文化保護與研究實踐。

      通過這次系統(tǒng)考察、攝錄與研究工作,我們對這一地域民間音樂文化的全貌,有了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豐富多彩的民間器樂,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民間戲曲,韻味醇厚的曲藝音樂,形式多樣生機勃勃的民間歌舞,構成了雄縣境內(nèi)民間音樂文化絢麗多彩的生動畫面。

      一、雄縣概況與歷史源流

      雄縣地處冀中平原,位于保定市的西北部,北距首都108公里,東距天津100公里,西距保定70公里。東依霸州市,南部、東南部隔大清河與任丘市、文安縣相望,西南隔白洋淀與安新縣相連,西部與容城縣相接,西北與高碑店市毗鄰,東北與固安縣接壤。東西長26公里,南北闊25.5公里,雄縣域面積52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8萬。2013年后雄縣共轄6個鎮(zhèn)、3個鄉(xiāng):雄州鎮(zhèn)、昝崗鎮(zhèn)、大營鎮(zhèn)、龍灣鎮(zhèn)、朱各莊鄉(xiāng)鎮(zhèn)、米家務鎮(zhèn)、雙堂鄉(xiāng)、張崗鄉(xiāng)、北沙口鄉(xiāng),223個行政村。①詳見,雄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雄縣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頁。其總人口數(shù)為2013年統(tǒng)計。

      雄縣“以往之名稱及其隸屬因時屢變”[1](P25),歷史上多歸易縣(易州)或涿郡(涿州)管轄?!昂笾苁雷谥眯壑荨保?],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親征伐遼,收復瓦橋關(今雄縣南關),在周遼之邊地置雄州?!靶邸闭?,名取威烈,以彰武功,有威懾北遼之意。這是雄縣今天又被人稱之為雄州、亦有“雄州鎮(zhèn)”之地名的原因?!靶劭h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置?!保?](P5)明洪武七年降雄州為雄縣,屬保定府,后世又曾多次改變隸屬關系,在新中國的1958-1962年,雄縣還一度被合并到涿縣(今涿州)。

      雄縣人杰地靈、物阜境優(yōu),積淀出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瓦橋關至霸州益津關一線是宋遼對峙的邊關要塞,名將楊延昭曾把守邊關16年。在與遼軍周旋之中,修筑了一條地下戰(zhàn)道,它屬于與長城功能相同的持久性防御性軍事工程,這個我國軍事史上巨大防御性軍事工程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史書記載的空白。其他如漢代墓群、宋代古城墻、明代清真寺等,也都在訴說著這一地域的悠久歷史。

      雄縣的交通便利,大廣高速、保津高速縱貫縣境,依托這兩條主干線,雄縣已融入了京津城市大交通框架,到北京只需45分鐘行程。特別是津保鐵路通車后,雄縣到天津紅橋區(qū)只需15分鐘行程。雄縣還位于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東北側,有旅游碼頭通淀區(qū);縣境內(nèi)還有豐富的地熱和溫泉資源,縣里近些年開發(fā)的白洋淀溫泉城現(xiàn)在是省級旅游度假區(qū)。豐富的歷史古跡與優(yōu)越的自然資源,為發(fā)展縣域的旅游度假產(chǎn)業(y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②詳見,“雄縣風采”網(wǎng),www.xiongxian.gov.cn,2016/8/4。

      雄縣人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在這片廣袤的熱土上,勞動、生活、創(chuàng)造,積淀下豐厚的文化蘊藏。在戲曲方面,有本土劇種老秧歌、云車會,還有京劇、河北梆子、評劇等影響更大的外來劇種;在民間器樂方面,有音樂會、南樂會、十番會、吵子會、吹打班等豐富多彩的笙管樂、吹打樂和打擊樂演奏形式;在民間歌舞方面,有秧歌、跑驢、腰鼓等各式花會;在說唱音樂方面,有西河大鼓等曲藝種類。一代又一代鄉(xiāng)民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使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得以穿越千年歷史現(xiàn)于今日,這些最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生態(tài)傳統(tǒng)音樂,留存有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最珍貴的DNA。雖然在20世紀經(jīng)歷了外來文化及戰(zhàn)火、政治運動和社會現(xiàn)代化大潮的強大沖擊,這些民間藝術以頑強的生命力,在歷盡劫難后仍然展現(xiàn)出勃勃生機。在風俗節(jié)日、神靈祭拜、慶典儀式、民間婚喪等活動中,這些民間藝術擔負起多種多樣的文化功能,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

      二、民間器樂

      雄縣境內(nèi)的民間器樂組織,有音樂會、南樂會(但有的仍冠以“音樂會”之名)、十番會、吵子會和吹打班。

      (一)音樂會與南樂會

      “音樂會”是冀中地區(qū)和京津市郊廣泛存在的一個大樂種,又有音樂會(又稱“北樂會”)和南樂會(又稱“吹歌會”“南音樂會”)的區(qū)別。音樂會的樂器編制、演奏曲目、音樂風格大都與當?shù)胤鸾趟略阂魳奉愃?,是一種世俗化的類宗教音樂。音樂會以管子主奏,此外還有笙、笛子、云鑼等有調(diào)樂器和鼓、鐃、鈸、鐺子、板(小鈸)等打擊樂器。音樂會演奏的樂曲,其曲牌名可見于唐宋詞牌和元明戲曲曲牌,由此可以推斷這些樂曲的產(chǎn)生年代可能比較久遠,與中國古代音樂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對于這些具有“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意義的曲目認真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探詢到中國古代樂曲的原貌,這也正是這些民間樂曲的重要價值之一。

      音樂會的演奏風格古樸端莊,速度徐緩,典雅大氣。它不僅是一個樂隊,同時還是一個鄉(xiāng)村公益組織,他們的活動與中國傳統(tǒng)禮儀規(guī)范、當?shù)氐拿袼缀兔耖g信仰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音樂會要在全村每年重要的祭祀和風俗性節(jié)日中演奏,在村落中常常主持與社區(qū)事務、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的活動,主要有春節(jié)祈祥、神靈朝拜、喪葬祭祖、祈雨驅(qū)雹、中元祭鬼等,而從不參加婚禮、得子、建房等僅與某一個體或家庭相關的俗事。由于音樂會的這些活動往往是義務性質(zhì)的無償服務,因此在村民中有較高的威望,被稱為“善會”。音樂會義務為地方民間信仰和鄉(xiāng)民喪事服務的方式,還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中的“互惠交換”和“道義經(jīng)濟”的利益交換原則。

      據(jù)《雄縣志》載:“清乾隆五十二年,本縣高莊村建立音樂會。后昝崗、里合莊相繼建音樂會。清代至解放初期,民間樂隊(音樂會)幾乎遍及全縣各村,有民間吹奏藝人近千人?!保?](P484)這一記載的來源出自何處語焉不詳,但是這一帶北大陽、韓莊、葛各莊各村的老譜本的扉頁上都記載有“乾隆五十二年妙音王菩薩光輝禪師傳”的字樣,種種記載都說明這一帶的音樂會大多屬于佛傳,并與清乾隆年間一個叫王光輝的禪師的傳樂活動有著密切聯(lián)系。

      這次的連續(xù)考察活動,我們一共考察攝錄了葛各莊、韓莊、高莊、古莊頭、邢村、十里鋪、開口、亞古城等多個音樂會,趙崗、杜莊兩個名為音樂會而實質(zhì)是主奏樂器為大管的南樂會,還有一個近些年由北樂向奏俗曲的南樂發(fā)展的北大陽音樂會。在全部21個考察項目中,這類樂社就占了11個。在此次考察剛開始時,冀中音樂會的研究專家、曾經(jīng)在20世紀90年代參與冀中音樂會普查工作的張振濤老師曾說:音樂會最為集中的地域,一個是雄縣,另一個是霸州。我們的考察印證了張振濤的結論。

      我們這次考察到的樂社,遠非雄縣音樂會的全部,比如后來又偶然發(fā)現(xiàn)的米黃莊音樂會和洪城村南樂會,都是仍然活態(tài)存在但不為官方掌握的樂社?!缎劭h志》所載清代至解放初期“音樂會幾乎遍及全縣各村”,不是夸大之詞,而是這一時期冀中地區(qū)普遍的實際情況。

      歷史上雄縣音樂會的優(yōu)秀樂師輩出,在20世紀50年代,“藝人張富才、陳福全、郝延苓曾隨中國雜技團民樂部赴蘇聯(lián)、加拿大、荷蘭等國演出?!保郏?](P484)張福才先生是一個傳奇人物,他的祖、父輩都是音樂會的人,除了家傳,他年輕時既向新城縣狼溝廟里的海波和尚學習過,也向一個叫法良的道士學習過,佛樂、道樂全通,南樂、北樂皆精。經(jīng)他的徒弟栗金池舉薦,1949年以后曾經(jīng)一度在北京的一個藝術團體工作。還曾隨中國雜技團出訪蘇聯(lián)、荷蘭等國家。雖然是個藝術牛人,但個性使然,戀土戀家?guī)壮鰩走M終未遠走。薛藝兵、張振濤、鐘思第1993年7月在進行音樂會普查時,還曾經(jīng)采訪過當時已經(jīng)82歲的張福才老先生。

      音樂會在雄縣仍然廣泛存在的同時,這類樂社的文化性質(zhì)也在當代社會悄悄地發(fā)生著某些變化。

      音樂會本來是與信仰和民俗緊密結合的一類樂社,但是在雄縣,音樂會的敬神傳統(tǒng)正在淡化。除了韓莊、高莊兩個音樂會仍然駐守廟宇外,其他音樂會大多已經(jīng)沒有了廟宇或“官房子”的依托,平?;顒踊蛟诖迕窦抑谢蛟诖逦瘯?,懸掛神像為神奏樂的傳統(tǒng)在逐漸消失。音樂會參與的民俗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還仍然存在,如民間喪事、春節(jié)祈祥、祭祖儀式等,都有音樂會的樂聲制造氛圍。但在參與民間喪事方面,有的音樂會(如韓莊)仍然固守義務服務鄉(xiāng)民的傳統(tǒng),更多的樂社(如古莊頭、邢村等)則逐漸改為有償服務。

      音樂會這類民間樂社,有的還保持著套曲演奏的傳統(tǒng)。如韓莊、高莊、開口、亞古城等村落,這些樂社往往還能夠演奏二至四個大套曲,但是譜本上記載的十幾套曲目已經(jīng)奏不全了;還有邢村、古莊頭、北大陽等一些樂社的套曲已經(jīng)不能演奏了,只能演奏一些只曲??偟膩碚f,冀中音樂會的套曲演奏的傳統(tǒng)在逐漸弱化與解體,而呈現(xiàn)碎片化的趨勢。這種趨向與當代人的生活境況、審美心態(tài)、音樂功能的漸變等因素都有關系。隨著當代人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很難再耐下性子來長篇大套地進行演奏;長期的在外打工,沒有時間集中練習套曲曲目,漸漸地就只能演奏其中的一些只曲了,使得套曲解體;音樂會由過去端坐廟宇或“官房子”為神奏樂轉(zhuǎn)而以參與民間喪事和春節(jié)期間娛樂鄉(xiāng)民為主要演奏場合,因使用場合莊重性的減淡而使氣勢恢宏的套曲失去了演奏的機緣。從非遺保護的角度來說,如何保護與恢復冀中音樂會套曲演奏的傳統(tǒng),是一個需要引起關注的重要問題。

      (二)十番會與吵子會

      十番樂本是南方的吹打樂種,至于它是怎么流布到北方的,目前學界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并沒有真正把問題完全搞清楚。河北省藝術研究所的張松巖老師認為:南方的十番樂在清代經(jīng)由官方和民間兩個渠道流向北方,官方的渠道是清代的宮廷娛樂機構南府(即后來的升平署)為了滿足帝王與貴族娛樂生活的需要,曾經(jīng)從南方征調(diào)十番樂藝人到宮廷里來服役,后來這些藝人還被支派到承德離宮及易縣清西陵應差,它的遺存就是現(xiàn)在的承德離宮“清音會”及易縣后部村、東韓村一帶的“文十番”;南方十番樂向北流布的另一條線路,就是隨著昆弋腔戲曲沿運河由南向北擴散流布,南方的十番樂也隨之由南北漸,北方十番樂中打擊樂器廣泛使用高腔劇種的打擊樂器“廣家伙”(鈸類樂器較厚而臍的直徑較大,聲音較沉悶),可以視為一個證據(jù)。

      十番樂在南方本為吹打樂種,可是在北方卻演化出了以絲竹樂為主的“文十番”和吹打樂的“武十番”(亦稱“吵子”)。而屬于吹打樂的“武十番”,它本身又可以分為有嗩吶主奏的“文吵子”和純打擊樂的“武吵子”,它與南方吹打樂性質(zhì)的十番樂有著更多的相似性。在河北民間,絲竹樂系統(tǒng)的文十番與吹打樂系統(tǒng)的武十番雖然都以“十番”為名,但是它們從來不共存共生,完全是不搭界的兩個樂種。

      雄縣境內(nèi)的十番、吵子類型的樂社,我們只見到了吹打樂或打擊樂類型的“武十番”,沒有見到絲竹樂形式的“文十番”。我們考察過的北沙口鄉(xiāng)小莊村的十番會,屬于有嗩吶主奏旋律的“文吵子”,而張崗鄉(xiāng)的南莊子、張二村和昝崗鄉(xiāng)的張神堂三個吵子會,以及大營鎮(zhèn)東王村云車會附屬的吵子會則屬于純打擊樂的“武吵子”。

      據(jù)了解,小莊村十番會是大約清末時期從新城縣(今高碑店市)的堼上村傳來的,他們的主奏樂器是海笛(小嗩吶,G調(diào)),其他還有笛子、笙、二胡、鼓、鈸、鐃、小鈸、鑼、鉉子、底鼓等樂器。這個樂社能夠演奏的曲目不多,僅有《一盤絲》《一盤繩》等五首,另有八首已經(jīng)淡忘。該村的十番會與“路燈會”本為一體,2016年春節(jié)考察組還專門來錄制了該村十番會參與的“散燈花”儀式。

      這一帶的武吵子非常多,一到夏季入夜時分,縣城廣場內(nèi)群眾自發(fā)的吵子會表演一撥又一撥。2015年8月榮英濤、齊易對雄縣的音樂類非遺進行初步摸底考察時,偶然在縣城的廣場上看到了這一盛景,才決定將其中的一些吵子會納入此次考察攝錄計劃?!靶劭h2015年春節(jié)文化活動日程安排”①雄縣文廣新局內(nèi)部資料。里,就有亞古城、崔村、馬蹄灣、東侯留、昝南、張一村、南莊子、道務、王黑營9個大鼓吵子會參加這年春節(jié)在縣政府廣場上的助興表演。

      吵子會的演奏技法比較易于掌握,熱烈喧鬧的樂聲能夠極大地滿足人們追求紅火熱鬧的心理需要,當?shù)馗鞣N民俗儀式、商業(yè)活動都有邀請吵子會助興并給予一定酬勞的習慣,這一切都助力了吵子會這一樂種的興盛。此外這一帶的秧歌會、武術會等民間文化組織,以及當?shù)氐脑S多民間儀式,還都有以吵子會參與助興的傳統(tǒng),使吵子會與眾多的其他鄉(xiāng)土文化形式形成共生關系。

      (三)吹打班

      吹打班在雄縣歷史悠久、數(shù)量眾多(據(jù)文化館楊寶槐館長估計約有30個,僅杜家莊村就有兩個吹打班),藝人被俗稱為“吹鼓手”。民間將吹打班用于紅白喜事等活動,早已成為一種傳統(tǒng)禮俗。民國十八年的《雄縣新志》就有關于婚、喪禮用樂的記載,如婚禮的“屆期男子親迎燈燭鼓吹至門,女家宴以酒禮?!保?](P611)喪禮的“架席棚、設樂部、陳明器、題名旌……”[1](P613)時至今日,這種禮俗仍然在民間普遍存在。

      與音樂會所不同的是,吹打班是冀中地區(qū)盈利性的音樂組織,婚喪嫁娶、商業(yè)慶典、老人祝壽等都是吹打班以藝盈利的商機。即便音樂會的人,如果想掙錢,也往往要躋身于吹打班。吹打班的營業(yè)性表演場合,主要是紅白喜事,近些年老人祝壽的活動也日漸增多。為了獲得更大的演出市場和更多的收益,雄縣一帶的吹打班紛紛走上了多元化經(jīng)營的道路,由原來的單一器樂演奏,變?yōu)榇荡?、戲曲、歌舞共生,適應社會更廣泛的需要。

      吹打班作為鼓吹樂的演奏形式,以管子、嗩吶、笛子等吹管樂器與鼓、鈸(板)等打擊樂器為主。但雄縣一帶的吹打班所使用的樂器,要在此基礎上更為豐富,樂器種類更為多樣,還可以加入板胡、二胡、電子琴等,有時甚至還加入薩克斯管、葫蘆絲等中外樂器。樂隊的規(guī)模往往較小,一般為六至十幾人,樂手人數(shù)的多少主要視雇主的要求及所付報酬的多少而定。

      吹打班演奏的曲目,有從音樂會繼承來的,如《四上佛》《醉太平》等;有從南樂會繼承來的,如《小二番》《放驢》等;也有當?shù)氐拿耖g器樂曲牌如《打棗》《燈贊》等,還有外來的傳統(tǒng)曲牌《百鳥朝鳳》《一枝花》等;現(xiàn)代歌曲也是吹打班演奏曲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母親》《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卡戲表演則是與南樂會共有的演奏形式,這時主奏樂師口里要含一個被稱為“口噙子”的東西(起到改變音色的作用),用哼唱的方式模仿出不同戲曲劇種、不同行當角色的唱腔,這種聲音用銅喇叭加以擴大,再加上卡戲表演與嗩吶吹奏交替進行,往往使人誤以為卡戲的聲音也是吹奏出來的。

      由于俗樂性質(zhì)的吹打班太多了,我們在考察時只選取了杜莊村以劉志軍為班主的劉家吹打班。除了錄制演奏曲目、進行訪談外,還跟隨吹打班到大營鎮(zhèn)孫各莊村攝錄了當?shù)貑识Y儀式用樂的實況。

      吹打班因適應市場經(jīng)濟的社會背景而在今天活力不減,因而不需要納入非遺保護名錄特別加以保護。吹打班是民間音樂里的“專業(yè)團隊”,因憑藝吃飯而有著比一般鄉(xiāng)間業(yè)余樂師更為精湛的演奏技藝;吹打班在演奏曲目方面廣泛接納,繼承了大量本地域和外地傳入的傳統(tǒng)樂曲。作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承載者,吹打班也理應受到我們的關注。

      三、民間戲曲

      據(jù)《雄縣志》記載,1784(清乾隆四十九年)就有龍灣村以楊牛子、劉牛子、邢牛子為首的“三牛班”(高腔戲班)進行營業(yè)性演出。1901年,板家窩、韓莊、南大陽等村引進秧歌、哈哈腔、老調(diào)、絲弦等地方戲;1918年后,昝崗鎮(zhèn)的“德勝合”,龍灣村的“孟嘉言”“榮慶和”,大步村的“華盛合”“隆興會”,馬務頭村的“仁和”等劇團相繼成立。這些劇團還都附設科班,這些科班培養(yǎng)出約300多名戲曲演員,如京劇的李吉瑞、李永利(李萬春、李桐春之父)、李萬青,河北梆子的韓俊卿、張海濤、馬義良、李仲林等人。1939年,全縣有業(yè)余劇團14個,曾在冀中十分區(qū)文化團體的指導下排演抗日救亡劇目。1943-1947年,全縣有業(yè)余劇團50多個,以昝崗、米家務一帶最為活躍。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縣有業(yè)余劇團62個,其中河北梆子劇團36個,評劇團18個。1958年各個劇團的活動趨于停止?!拔母铩睍r期,一些劇團改稱“文藝宣傳隊”。1969年后又有龍灣等14個村先后辦起了農(nóng)村戲校,1985年后逐漸減少?!拔母铩焙蟮?0世紀80年代前后,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又曾一度復興。

      在這些劇團里,1949年龍灣村陳月樓創(chuàng)建的“龍灣新劇團”屬于規(guī)模比較大的專業(yè)劇團,文戲唱河北梆子,武戲唱京劇,1952年并入天津地區(qū)河北梆子劇團。1958年縣里從各村劇團選拔54人組成本縣河北梆子劇團,年底并入涿縣。1961年雄縣復置后,將原涿縣豫劇班分歸雄縣,改稱雄縣豫劇團,“文革”初期解體。1970年雄縣組建京劇團,1973年改為河北梆子劇團,1989年全團共52人,其中演員40人。據(jù)1988年的統(tǒng)計,在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天津河北梆子劇團等26個省市級以上的國營劇團里,共有雄縣籍藝術骨干78人。[3](P475-477)2006年縣劇團徹底解體,但其演員仍游走在縣域內(nèi)各個私營劇團以藝謀生。

      隨著20世紀末以來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已經(jīng)難以再現(xiàn)農(nóng)耕時代的那種盛況了。但在另一方面,悠久歷史所積累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慣性、農(nóng)村節(jié)日和民間禮俗對戲曲藝術的市場需要、民間戲曲局內(nèi)人對自己文化的堅守、國家非遺保護和鼓勵傳統(tǒng)戲曲發(fā)展政策的實施,都給了傳統(tǒng)戲曲在未來社會繼續(xù)生存下去的理由。

      就我們這次考察了解到的情況來看,戲曲藝術在雄縣的城鄉(xiāng)仍有一定的市場和相當數(shù)量的受眾群體。既有本土小劇種“云車會”和“老秧歌”,又有私營的河北梆子劇團,還有京劇協(xié)會、豫劇協(xié)會、河北梆子協(xié)會、評劇協(xié)會等眾多票友組織。興辦戲校培養(yǎng)人才的傳統(tǒng)也仍然在延續(xù),龍灣村、馬務頭村等都辦有民間戲校。

      東王村的“云車會”和韓莊村的“老秧歌”,都是在當?shù)孛耖g歌舞小場表演基礎上生發(fā)出來的地方小劇種,這些藝術風格獨特的小劇種在雄縣具有“文化地標”的性質(zhì)。從音樂結構上看,這些小劇種演唱的曲調(diào)有的還停留在民歌演唱階段,有的受板腔變化體大戲的影響,以一個上下句為基本單位做或大或小的多次變化重復而構成,只是還沒有發(fā)育出更豐富完善的板式體系。這些小劇種的文化意義在于它的歷史認識價值——作為中國戲曲發(fā)展歷史某個階段的標本,能夠讓后人清楚地洞悉和了解中國戲曲是如何沿著民歌、說唱、民間歌舞走向完整成熟大戲的??上覀冞@次的系列考察只關注了東王村云車會,韓莊村的老秧歌是后來才發(fā)現(xiàn)它仍以活態(tài)存在的。

      雄縣國營的河北梆子劇團在2006年徹底解體了,但民間的私營劇團仍然十分活躍。這次納入考察計劃的百榮河北梆子劇團和未及考察的樂善莊村馬瑞華、許莊村扈小果、十里鋪村張小年的河北梆子戲班,都是這一帶較為活躍的私營戲曲班社。在運作方式上,私營劇團往往是在團長攬到演出任務后,根據(jù)演出的性質(zhì)及主家的需要確定演出劇目,并臨時召集散落在四里八鄉(xiāng)的演員聚在一起應差演出。這些演員原來大多就職于縣里的河北梆子劇團,劇團解散后他們還是以藝謀生,只不過原來主要靠國家供養(yǎng),現(xiàn)在主要靠自己下海掙錢。紅白喜事、老人祝壽、節(jié)日助興、商業(yè)慶典等,都是民營劇團演出的商機。農(nóng)村的野臺子戲生涯雖然十分辛苦,但是從業(yè)者的收入也十分可觀。就演員個人來講,一般一場戲100元,一個月約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就班主來說,一年的收入往往在百萬元以上。除了私營劇團,這一帶的吹打班往往也兼營戲曲表演的內(nèi)容。

      以興趣愛好為紐帶的戲曲票友組織,是一個既對戲曲藝術有深深的熱愛之情,又同時具備一定演唱、演奏技藝的愛好者群體,這是中國社會戲曲文化生態(tài)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戲曲藝術群眾基礎的中堅力量。僅在雄縣城區(qū),就有京劇協(xié)會、豫劇協(xié)會、河北梆子協(xié)會、評劇協(xié)會等眾多票友組織,他們平時往往都在固定的活動場地定期集合自娛演唱,逢年過節(jié)還參加政府文化部門組織的演出,有的團體還常常到臨近的縣份與同類戲曲組織進行聯(lián)歡活動。最近這些票友組織還準備進一步聯(lián)合,成立一個“戲劇家協(xié)會”??h里的“古城河北梆子劇社”本來是一個票友性質(zhì)的團體,但是因其實力較強,常常參加縣里和附近各地的演出活動,最近還申領了正式的營業(yè)執(zhí)照和演出證,正式轉(zhuǎn)軌為營業(yè)性的專業(yè)劇團,這種舉動與過去的“票友下?!鳖愃啤T谵r(nóng)村也有許多有劇團之名或沒有什么名稱的愛好者集合體,如南辛立莊、孤莊頭、葛各莊村的河北梆子劇團和昝崗鎮(zhèn)、大步村的戲曲協(xié)會等,參加者均是本村、本地的農(nóng)民,除了定期的自娛性演唱外,在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還唱一些折子戲來豐富村民的節(jié)日文化生活。

      戲曲票友中的佼佼者,還經(jīng)常參加各種比賽,為繁榮戲曲文化做出了貢獻。以經(jīng)商為業(yè)的王愛榮女士是葛各莊村人,從小就受到戲曲藝術的熏陶。經(jīng)商致富后,自己在戲曲演唱方面深入學習,在河北梆子、評劇和京劇等劇種的演唱方面很有成就,多次參加省、市級的戲曲票友比賽并獲得較好成績;雄縣人愛好戲曲的傳統(tǒng)也影響到了下一代,在雄縣第一小學上學的崔玉軒小朋友年齡才10多歲,他拜省河北梆子劇院著名演員田春鳥為師學習戲曲演唱,藝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現(xiàn)在成了雄縣家喻戶曉的戲曲小明星。

      興辦戲校培養(yǎng)人才,是雄縣戲曲文化的一個傳統(tǒng),歷史上雄縣曾經(jīng)為全國培養(yǎng)輸送過大批戲曲人才。馬務頭村的謝增群戲校、謝增樹戲校、謝增國戲校都是20世紀80年代前后成立的民間戲校,龍灣村的陳國春(早年在馬務頭學戲,2012年拜李萬春之子李卜春為師,唱猴戲、老生,后畢業(yè)于中國戲曲學院成教部)戲校要稍晚一些,于2012年創(chuàng)辦。這些戲校學生多的有一百多人,少的也有幾十人,多以學生所交的學費維持學校的運營。關于這些學生的出路,有的后來考上了各地國辦戲校、戲曲學院(在電視劇《小兵張嘎》里飾演嘎子的謝孟偉,就是從謝增樹戲校考入北京戲曲學院附中,后被導演選中的),有更多的直接進入了全國各地的國家及私營劇團。據(jù)雄縣文化館的楊寶槐館長說:“全國各個地方的劇團都有雄縣的武把子?!边@些民間戲校的學生們還常常在各地電視臺的“春晚”節(jié)目里露面,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

      四、曲藝音樂

      雄縣的曲藝形式,主要是西河大鼓。西河大鼓是清朝末年高陽縣木板大鼓藝人馬三峰(約1800-1900)在木板大鼓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馬三峰的弟子朱化磷(藝名朱大官)、王振元(藝名老毛賁)、王再堂(藝名轉(zhuǎn)眼王)都活躍在雄縣境內(nèi),其中王振元就是雄縣昝崗鎮(zhèn)人。王振元的兒子王魁武(小毛賁)更是繼承了父輩的演唱技藝,王振元、王魁武父子的共同努力,使西河大鼓在雄縣廣為開花結果,出現(xiàn)了眾多的演唱家和大批的愛好者,這一歷史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光緒末年,雄縣柳林莊村藝人張福苓拜新城縣竹板書藝人潘萬云為師,竹板書藝術傳入雄縣。民國期間,雄縣有西河大鼓藝人40多人,竹板書藝人9人。

      新中國成立之初,雄縣有西河大鼓藝人60多人,其中王魁武、李國春及王魁武的弟子李成林、李全林造詣較深。李國春1951年開始任河北省曲藝隊隊長、曲藝團團長。李成林、李全林后來也到河北省曲藝學校任教;有竹板書藝人16人,較有影響的有馬蘭月、姚蘭亭等人;這一時期平詞傳入雄縣,有平詞藝人3人,以董慶貴為代表,他擅演《大八義》《小八義》等長篇大書,曾在縣內(nèi)的書館連演數(shù)月。

      1950年縣文化館組建鄉(xiāng)藝聯(lián)合會,1956年改為曲藝組,每年春秋組織藝人學習、座談;1958年四縣合一時成立涿縣曲藝隊,有雄縣藝人10名;同年河北省舉辦曲藝匯演,李成林、李全林獲獎。李成林還作為特邀演員參加全國曲藝匯演,受到周恩來、彭德懷等中央領導接見;1961年縣文化館成立曲藝協(xié)會,有會員30余人,主要活動是整理傳統(tǒng)曲目和編創(chuàng)新段子。

      1973-1978年縣文化館成立文藝宣傳隊,有許多藝人參加。1979年11月成立雄縣曲藝工作者協(xié)會,有會員45人,由老藝人分三片輔導鄉(xiāng)村曲藝活動;1981年,李成林的弟子趙連方應邀去河北人民廣播電臺錄制長篇鼓書《虎口鎮(zhèn)》,后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1982年縣文化館創(chuàng)辦曲藝學校,有學員9人,學制兩年,兼學文化課和曲藝專業(yè)技藝;1971-1987年雄縣藝人14次參加地區(qū)以上級別的曲藝匯演,演出西河大鼓、京東大鼓、樂亭大鼓、山東快書、山東琴書、天津時調(diào)、相聲、單弦共8個曲種,曲目38個;1989年全縣有曲藝藝人53人,其中西河大鼓藝人47人。[3](P477-478)1992年版《雄縣志》所記載的,仍然是農(nóng)耕社會背景下,曲藝這一鄉(xiāng)土藝術在冀中地區(qū)一個縣域的情況。由于社會大環(huán)境沒有變,這期間雖然因戰(zhàn)亂和政治運動讓這些鄉(xiāng)土藝術的發(fā)展有起有伏,但是社會環(huán)境趨于平靜時,這些鄉(xiāng)土藝術總是復歸繁榮。但此后中國社會急遽地向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卻使得這些鄉(xiāng)土藝術賴以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有了很大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城市流行文化開始向縣域蔓延,這一切變化大大傷了曲藝、民間戲曲這類鄉(xiāng)土藝術的元氣。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人們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和城市流行音樂的沖擊,農(nóng)耕社會時期那種走碼頭唱曲謀生的活路走到了頭,專門靠曲藝演唱養(yǎng)家糊口的藝人幾近絕跡,藝人隊伍迅速解體,甚至趙連方這樣的著名藝人也都轉(zhuǎn)行做起了買賣。

      但“物極必反”,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政策的實施,具有曲藝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雄縣,又在向傳統(tǒng)復歸。趙連方先生在經(jīng)商致富后反而心情寂寞,后來又義無反顧地回歸他的西河大鼓演唱本行,聯(lián)絡各方開創(chuàng)連方書社,以圖振興傳統(tǒng)的演唱藝術;他的徒弟郭祥斌先生也創(chuàng)辦曲藝協(xié)會,興辦書場,編創(chuàng)新段子,多次參加國內(nèi)、省內(nèi)的曲藝比賽并獲得好成績;年輕的西河大鼓女演唱家趙冬英也嶄露頭角,積極學習西河大鼓傳統(tǒng)唱段;雄縣的藝術家們還與文安、霸州等附近縣份的同行時常交流,互相幫助互相補臺,以促進各自所在地域曲藝演唱的發(fā)展。

      在這次系列考察工作中,我們著重考察攝錄了趙連方先生的連方書社的活動情況。在弟弟趙建橋的伴奏下,趙連方演唱了《韓湘子上壽》《下西廂》《掏老鴰》等段子,趙連方的弟子郭祥斌先演唱了以三板快速演唱見長的《一百單八州》。趙連方先生的家人也紛紛下場,兒媳楊裴裴演唱了《十字西廂》,趙建橋夫人唐秋花演唱了《走馬觀碑》,加上下午放學后趙連方先生的孫女趙雨濛演唱的《長壽村》,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西河大鼓演唱世家的傳統(tǒng)技藝代代相傳。文安縣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陳文博和西河大鼓愛好者張穩(wěn)苓在我們考察時也在場,陳文博演唱了經(jīng)過自己改編的傳統(tǒng)段子《報母恩》,張穩(wěn)苓也演唱了《一輪明月》。此起彼伏的演唱,使我們感受到了連方書社這片傳統(tǒng)曲藝綠洲的勃勃生機。

      總的來看,盡管這種傳統(tǒng)的復歸是由過去的大眾藝術轉(zhuǎn)為今天只有特定人群才喜歡的小眾藝術,畢竟顯示了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傳統(tǒng)的曲藝形式又為自己爭得了一片天地。從這些藝術家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局內(nèi)人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看到了他們對民間藝術傳承保護的巨大積極性。

      五、民間歌舞

      民間歌舞在河北省亦稱“花會”,作為一種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大眾藝術,在雄縣有著歷史悠久、受眾廣泛、形式多樣的特點。據(jù)《雄縣志》的記載,1949年之前有民間歌舞13種94道,其中高蹺21道、鐘(中)幡5道、龍燈13道、霸王鞭8道,釵會7道,花雜8道。20世紀50年代上半期這些花會十分活躍,每年春節(jié)期間都有不同規(guī)模的演出活動,50年代末趨于消沉。20世紀80年代雄縣又恢復民間花會30余道。[3](P485)新世紀以來,民間花會又有較大的復興趨勢。就我們看到的情況來說,春節(jié)期間大多數(shù)村落都有花會活動,而且有的村落還有多道花會。從“雄縣2015年春節(jié)文化活動日程安排”①雄縣文廣新局內(nèi)部資料。來看,參加政府文化部門組織的2015年春節(jié)縣城廣場展演的民間花會就有37道,其中秧歌有亞古城、邢村、黃灣、望駕臺等村的23道,腰鼓有段崗、昝王莊、西昝等村的9道,跑驢有崔村、馬蹄灣、昝南的3道,還有望駕臺的花雜會、縣老年協(xié)會的夕陽紅老年歡樂隊,而這只是全縣民間花會的一部分。

      傳統(tǒng)的民間歌舞在新的時代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著種種變化。

      變化之一,是秧歌類的民間歌舞由過去逢年過節(jié)才舉行的具有民間狂歡性質(zhì)的娛樂活動,被賦予了健身鍛煉的新功能,逐漸演變?yōu)橹欣夏耆巳粘R辉缫煌矶家M行的健身活動。與此相適應,原來傳統(tǒng)秧歌扮裝表演的各式角色行當消失了,人們的服裝統(tǒng)一為或紅或綠的秧歌彩裝。不同角色之間的逗趣表演和各種繁雜的隊形變化也不見了,代之以統(tǒng)一的舞步和整齊的律動。原來吹打樂或打擊樂粗獷的現(xiàn)場伴奏,也被錄音機播放的優(yōu)美樂聲所替代。這些變化,與人們追求健康的生活觀念及現(xiàn)代化審美時尚等密切相關,可以看成是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的適應性演變。與此同時,原生態(tài)的扮裝秧歌仍然在農(nóng)村節(jié)日中普遍存在,角色眾多、表演風趣的傳統(tǒng)秧歌,在節(jié)日中更容易受到村民的歡迎。在今天農(nóng)村的節(jié)日表演中,往往是一部分人進行傳統(tǒng)的扮裝表演,另一部分人以較整齊的著裝和相對統(tǒng)一的表演動作進行現(xiàn)代健身秧歌表演,顯示出既繼承傳統(tǒng)又追求時尚的“混搭”風格。

      變化之二,是三兩個人的以敘事性演唱為主的小場表演的消失。中國北方秧歌類的表演歷來有三種基本形式:過街、大場與小場。“過街”是秧歌隊在街上邊行進邊進行的表演,“大場”是所有參演者喧騰熱鬧的集體表演,“小場”是三兩個人以唱為主的表演。但在今天,秧歌隊在農(nóng)村的原生態(tài)場域的表演中,過去群眾喜聞樂見、詼諧風趣、敘事兼抒情的秧歌“小場”表演,除了在一些地方發(fā)展為“秧歌戲”“小車調(diào)”之類的戲曲外,普遍有逐漸消失的趨勢。究其原因,是社會文化背景變化帶來的后果:在沒有電影、電視劇、小品表演等敘事功能強的藝術形式出現(xiàn)之前,秧歌小場表演的敘事性往往是吸引百姓觀看秧歌的重要因素,一個個通俗故事,在娛樂大眾的同時又潛移默化地滲透著傳統(tǒng)歷史、文化與價值觀,收到寓教于樂的功效。但是在今天,敘事性的現(xiàn)代藝術形式非常多,讓人目不暇接甚至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在此文化大勢之下,敘事性的小場表演就顯得魅力不在了,它的消失也勢在必然。

      在雄縣的系列考察中,我們只專門攝錄了張魏莊頭秧歌隊2016年2月14日(農(nóng)歷大年初七)這天在政府廣場上的表演,但在韓莊和開口村考察攝錄民俗儀式時,我們也看到了秧歌隊的參與。在春節(jié)期間的連續(xù)考察中,考察組的車開到哪里,都可以見到秧歌、高蹺等民間歌舞在街巷與廣場上的表演,民間歌舞藝術的繁榮景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間歌舞在今天仍然廣泛存在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一是傳統(tǒng)的頑強生命力,逢年過節(jié)要興花會、扭秧歌、踩高蹺,在這一帶農(nóng)村已經(jīng)形成一種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如果沒有這些花會,村民們便覺得少了些什么。除了戰(zhàn)亂、嚴重饑荒、極左政治運動等特殊時期,只要是太平年間,這種傳統(tǒng)就會自然恢復;二是民間歌舞的表演因其大眾藝術屬性的通俗易學造成的參與者眾多,一般人只要愿意參與,稍微學習一下即可下場表演。參與者眾多,自然生命力健旺;三是民間藝術的因時順變,秧歌類的民間歌舞順應當代百姓企盼身體康健的訴求,被賦予了健身功能后,幾乎成了城鄉(xiāng)百姓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一種新時尚。尤其是城鄉(xiāng)不斷擴大的中老年人群體,早晚間聚在一塊寬敞的空地上盡情舞動,成了每天的必修功課;四是官方為營造盛世景象對民間藝術的“征用”,也起到了鼓勵民間藝術發(fā)展的作用。熱熱鬧鬧的鼓樂喧天、歌舞狂歡的場面,在任何一個需要渲染太平盛世的社會里都有市場。

      六、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未來的展望

      通過對雄縣音樂類非遺項目的系列考察攝錄研究工作,使我們較為全面地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在冀中地區(qū)一個縣域內(nèi)的真實見存狀態(tài)。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正在經(jīng)歷著由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向現(xiàn)代化社會的巨變,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的變化,給原來依附農(nóng)耕社會而生的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如勞動號子等民歌),因生活發(fā)生了改變而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壤,這些藝術形式也隨之消失;另一些與信仰和民俗緊密相關的藝術形式,雖然在當代社會也遇到了種種生存困境并因之有數(shù)量上的減少,但因信仰和民俗的恒定性而至今仍有活力。

      對于第一種情況,我們除了將其用音像的方式做博物館式保存和舞臺再現(xiàn)式利用外,很難再保持它的活態(tài)樣式;雄縣的音樂類非遺則大多屬于第二種情況,這些樂社、戲班、曲藝與花會由于與信仰和民俗有較緊密的聯(lián)系,只要信仰和民俗還在,就會對這些民間藝術形式有一種剛性需求,這些民間藝術形式也因之得以存續(xù)和發(fā)展,甚至在消失一段時間后也可能再死灰復燃。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政策的實施,從國家政策和文化理念上給了這些民間藝術以強有力的保障,這項政策也因之受到了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一向有著極高文化自覺和強烈保護意識的局內(nèi)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擁護。局內(nèi)人對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苦心堅守和竭力維護,他們在延續(xù)文脈、克服傳承危機方面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是民間藝術能夠自強不息地生存和發(fā)展下去的內(nèi)在動因。社會各界對非遺保護政策的理解和文化自覺意識的萌醒,以及他們?yōu)槭刈o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做出的種種努力,都使民間藝術的社會生存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良性變化。人民物質(zhì)生活的改善、生活的富庶,使得民間藝術的經(jīng)濟供養(yǎng)有了更充足的財力保障,并促使人們對民間文化這類精神生活層面的東西有了更主動的追求。當代社會的多元與包容性,也使得傳統(tǒng)文化這一元有它生存的一方天地。無論世事如何更迭,總會有愛好者喜歡并繼承和延續(xù)這些有著巨大價值的傳統(tǒng)文化。凡此種種都預示著:在當代社會的多元格局中,歷史悠久的民間樂社、戲班、曲藝與花會一定能夠在與社會環(huán)境的良性互動中頑強地生存下去,不會完全滅亡,不會失去其活態(tài)生存的方式而變?yōu)橐环N死的標本。

      本文草成后,又聞雄安新區(qū)成立的消息,這一地域正在面臨著歷史性的巨變。一個地域的發(fā)展,文化是其基礎,雄安新區(qū)的騰飛,傳統(tǒng)文化復興和繁榮應該是其重要內(nèi)容和標志。為了保護和傳承好這里的傳統(tǒng)音樂,我們希望在新區(qū)的拆遷、建設過程中像珍寶一樣小心翼翼地對待這些千百年歷史留存下來的民間文化遺產(chǎn)。其中至為重要的問題就是不要輕易將原有的村落與族群拆散。經(jīng)驗證明,只要族群聚居一處,其文化就能夠得以保護;而族群一散,文化往往也會隨之灰飛煙滅。

      留存于民間的這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包含了我們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因子,至為珍貴。它們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風風雨雨而以活態(tài)方式傳于今天,難能可貴。對于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遺存,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妥為保護、弘揚光大。“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保?]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要以接續(xù)和復興傳統(tǒng)文脈為目標之一,流淌至今的傳統(tǒng)文化之河必定能夠存于現(xiàn)在、流向未來。

      (責任編輯 何婷婷)

      [1]劉崇本纂.雄縣新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

      Liu Chongben(ed.),New Records of Xiong County,Chen Wen Publishing CO.LTD,1969,according to the Copy of the Stereotype Edition of Republic of China 18 Years.

      [2]劉崇本纂.雄縣鄉(xiāng)土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

      Liu Chongben(ed.),Local Records of Xiong County,Chen Wen Publishing CO.LTD,1968,according to the Copy of the Stereotype Edition of Qing Guangxu 31 Years.

      [3]雄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雄縣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Ed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cords of Xiong County(ed.),Records of Xiong County,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2.

      [4]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9-25.

      Xi Jinping,Speaking at the Opening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2565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Confucius and the Fifth Se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fucianism,People's Daily,25 September,2014.

      A Study of M usi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bei Xiong County

      Qi Yi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musi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g.instrumental music,opera,talking-singing and songs and dance)has been conducted since 2015 by a group of scholars from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filming and study of the musi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Xiong County from October,2015 to February,2016 generated a comparatively clear picture of the folk music in this area.The splendid and rich folk musical culture in Xiong County is composed of colorful instrumentalmusic,old and unique folk operas,rich Quyimusic and diverse and living folk songs and dances.The diversity and inclusivenes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makes a space here for the survival of this traditional culture.Within themulti-element structure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the time-honored folk musical troupes,theatrical troupes,Quyiand Huahuiwill definitely survive stubbornly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Under the new backgroun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ong'an New District,the indigenous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surely embrace the prosperity again.

      Xiong County,traditionalmusical cultur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vestigation,multielement structure

      J607

      A

      1003-840X(2017)03-0155-10

      齊易,河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院教授,音樂研究所所長。河北 保定 071000

      http://dx.doi.org/10.21004/issn.1003-840x.2017.03.155

      2017-05-10

      About the author:Qi Yi,Professor at the College of Arts and Dean of the Institute of Music Studies of Hebei University,Baoding Hebei,071000

      猜你喜歡
      雄縣曲藝音樂會
      雄縣人大常委會“一家一站”建設見成效
      雄縣人大常委會 小“積分” 大格局積極推動代表履職
      公民與法治(2022年9期)2022-09-20 03:25:26
      搞砸的音樂會
      發(fā)掘消失的明代曲藝——《金瓶梅詞話》所載明代曲藝探賾
      文學與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21:26
      曲藝名城張家港 曲苑魅力揚四方
      曲藝(2021年1期)2021-01-15 10:53:12
      失敗的音樂會
      海底音樂會
      春天的音樂會
      淺談曲藝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
      藝術家(2018年10期)2018-01-25 08:28:24
      基于Flash技術的曲藝動畫設計與實現(xiàn)
      句容市| 林口县| 民勤县| 青海省| 云和县| 获嘉县| 常山县| 沙坪坝区| 东阿县| 手机| 凭祥市| 盐边县| 恭城| 尖扎县| 深水埗区| 申扎县| 元朗区| 陇川县| 乡宁县| 海阳市| 若尔盖县| 高唐县| 淮安市| 齐河县| 临泉县| 湖北省| 嘉荫县| 彭州市| 健康| 德兴市| 德化县| 塔河县| 南召县| 苏州市| 卫辉市| 白玉县| 怀化市| 沁水县| 吴堡县| 青川县| 武夷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