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宏利
抗日戰(zhàn)爭中的榆關抗戰(zhàn)
◎ 趙宏利
今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八十周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借口士兵“失蹤”,炮轟宛平城,挑起“七七事變”。事變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吁:“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zhàn),才是我們的出路!”七月十七日,蔣介石發(fā)表談話:“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后關頭”,“再沒有妥協(xié)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捌咂呤伦儭笔侵腥A民族進行全面抗戰(zhàn)的起點。
然而,中華兒女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斗早已開始。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四日,馬占山領導的齊齊哈爾“江橋抗戰(zhàn)”,打響中國軍隊大規(guī)模有組織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之后,由東北軍舊部和愛國民眾自發(fā)組成的抗日義勇軍與日寇展開頑強戰(zhàn)斗,激發(fā)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意志。更不能忘記的是“淞滬抗戰(zhàn)”后,中華民族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英勇一戰(zhàn)的“榆關抗戰(zhàn)”!
榆關,即今天的山海關,位于河北省東部,是東北通往華北、平津的咽喉要道,素有“兩京鑰匙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它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山海之間距離僅八公里,明代修筑的長城縱貫南北。其關城位于山與海中間位置,設東西南北四門,城墻高大,防御布局嚴謹,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日軍在占領東北三省后,又開始積極籌劃對中國華北和熱河地區(qū)的蠶食。作為華北門戶的榆關,日軍深知其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早在一八八五年,日本就曾制定過“以主力在山海關登陸,于直隸平原同清軍主力決戰(zhàn),奪取北京,以達其征服中國全土之大業(yè)”的“作戰(zhàn)大方針”。一九〇〇年,日本參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參加對山海關的侵略。《辛丑條約》簽訂之后,八國列強被清政府允許在山海關到黃村等十二處駐軍。日軍便開始長期駐軍于山海關,其駐屯軍司令部就設在城南的四炮臺,南面渤海灣還駐有日本海軍艦隊。到了一九三二年,山海關周邊已經成為日本軍警憲特的天下。日本憲兵、偽滿洲國境警察、日本特務、日本和韓國浪人胡作非為,欺壓百姓。
“九一八事變”日本占領東北后,關東軍不斷增兵。一九三二年底,由皇姑屯到山海關之間每個車站都派駐軍隊,靠近山海關的錦州、錦西、綏中駐軍更多,有關東軍第八師團的步兵第四旅團,騎兵第三旅,炮兵第八團,飛行第一中隊,總兵力約四千人。在山海關東方和東北方的威遠城至吳家?guī)X一線高地,日軍設有炮兵陣地,居高臨下控制著山海關。南海和秦皇島海面有十一艘驅逐艦停泊,山海關已完全處于日本海軍艦炮射程之內。同時,天津到山海關鐵路沿線還配備日本武裝鐵路警察,稱為守備隊。至一九三二年的下半年,僅駐山海關的守備隊三百余人。日軍已形成大兵壓境包圍之勢,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的榆關早已無險可恃。
當時駐守榆關地區(qū)的中國軍隊是東北軍獨立第九旅,旅部設在山海關城內。下設三個團,第六二五團駐北戴河,第六二六團駐山海關,第六二七團駐唐山。至“榆關事變”前夕,山海關西側外圍石河一線調駐第六二五團、六二七團的兩個營,兵力一千三百四十六名。山海關城內駐第六二六團,兵力兩千二百五十七名。其中第一營守東南角樓經南門到西南水門段,第二營守西門,第三營守東羅城、東門、北門、北營子。團指揮部和團預備隊在西門里。
日軍為占領榆關,不斷制造事端借機開戰(zhàn)。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八日,錦州日軍第八師團鐵甲軍車以追擊抗日義勇軍為名,抵達山海關火車站東端長城缺口處和西面石河橋處,向山海關城內連續(xù)開炮四十余發(fā),制造“炮擊榆關事件”。十二月九日,日軍又出動飛機兩架,在山海關低空盤旋示威。十日,日軍鐵甲車又向城內開炮數(shù)發(fā),頻頻制造沖突。中國軍隊一直隱忍不予還擊。后經中日駐軍磋商,局勢暫時緩和。但日軍卻在醞釀著更大的陰謀。
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晚九時許,日本守備隊兒玉中尉派兵,在日本憲兵隊車站分所和滿洲國國境警察廳門前各投擲一枚鐵罐內裝炸藥的假手榴彈,制造爆炸事件。以此為借口,日軍鐵甲車開進山海關車站,向城內開炮。駐屯于四炮臺的日軍陸炮也相繼向山海關城內開炮。
二日上午九時許,日本守備隊兒玉中尉率士兵攜木梯從山海關南門城墻下強行登城,爬至中間向城內投擲手榴彈,炸傷守軍,守城官兵被迫自衛(wèi)還擊,打響榆關抗戰(zhàn)第一槍。上午十時許,敵軍三千余人,野炮四十余門,飛機八架,鐵甲車三輛,坦克二十余輛,從山海關的東、南、西三面發(fā)起進攻,對中國守軍陣地輪番轟炸。駐守官兵奮起抵抗,打退日軍多次進攻。
這時,尚在北平匯報軍情的東北軍獨立第九旅旅長兼臨永警備司令何柱國,于二日凌晨星夜趕回,召開緊急軍事會議,部署固守榆關,遲滯敵軍西侵。在會上他發(fā)表《告士兵書》:“愿與我忠勇將士,共灑此最后一滴之血,于渤海灣頭,長城窟里,為人類張正義,為民族爭生存,為國家雪奇恥,為軍人樹人格,上以慰我炎黃祖宗在天之靈,下以救我東北民眾淪亡之慘?!?/p>
三日拂曉,日軍繼續(xù)增兵,發(fā)起陸??章?lián)合進攻。至三日上午,山海關南門城樓及民宅多處被炸毀,駐守官兵和居民傷亡嚴重。三日中午,山海關南門及東南角的魁星樓處失守。守城六二六團石世安團長,命預備隊趁敵人立足未穩(wěn)組織增援反擊,奪回失守陣地。但至三日下午,日軍又增兵力,重點進攻山海關東南城角,用炮火轟開一個大豁口,日軍步兵在炮火掩護下沖入六二六團陣地。守城士兵奮起迎擊,與日軍展開肉搏戰(zhàn),用大刀砍殺日軍。但隨著敵人增援部隊不斷涌入,駐守官兵傷亡殆盡。一營營長安德馨(回族)在戰(zhàn)前就抱定死守榆關的決心,他曾對戰(zhàn)士說:“我安某一日在山海關,日本人就別想過去,欲過去,只有在我尸首上踏過?!痹谒膫€城門全部失陷、五位連長四死一傷的時刻,安營長率余部撤至城內展開巷戰(zhàn)。日軍在城墻上架機關槍居高臨下掃射,安營長最終身上多處中彈,英勇陣亡。
團長石世安也親率余部與日軍展開了激烈巷戰(zhàn),但終究寡不敵眾,且戰(zhàn)且退。眼見關城就要失陷,石團長欲飲彈自絕以死報國,但被部下阻攔才得幸免。下午四時許,石世安率余部由山海關西北水門撤出,轉移到石河西岸與協(xié)防部隊匯合。激戰(zhàn)三天的榆關抗日保衛(wèi)戰(zhàn)悲壯收場。中國守軍死傷五百八十六人,其中四十二人陣亡。日軍死傷三百八十七人,其中二百零四人死亡。
榆關抗戰(zhàn)雖然失敗了,但意義重大。首先,榆關抗戰(zhàn)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打響“長城抗戰(zhàn)第一槍”,使日軍付出了沉重代價。其次,榆關抗戰(zhàn)及后續(xù)軍事部署扼制了日軍企圖通過榆關而直取華北、平津的陰謀,迫使日軍不得已采取迂回戰(zhàn)術,取道熱河發(fā)動長城戰(zhàn)役。最后,中國守軍的頑強抗戰(zhàn),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誓與侵略者血戰(zhàn)到底的偉大民族精神,進一步喚起中華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意識,激起全國抗日的新浪潮,為“七七事變”乃至“西安事變”后的中華民族進入全面抗戰(zhàn)和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責任編輯 劉月嬌)
趙宏利,男,本科,秦皇島市山海關長城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