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文言五讀教學法
張 輝
文言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文言文是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途徑之一?!?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課標的這一要求,讓語文教師更加困惑了,按照課標意思,對學生學習文言文要求似乎降低了,只要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只要求理解基本內容,對虛詞含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已不再作具體要求;可是卻要學生積累、感悟和運用,還要提高欣賞品位。這確實很矛盾,不把其中的字詞、句式弄懂并掌握,又談何理解與運用呢?
文言文;五讀;教學
當下,基于“文字——文章——文化”的文言文教學已經(jīng)是語文界的共識,這是文言文的核心教學價值,也是文言文教學的核心內容。近年來,我校語文組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文言文教學的課題研究和實踐,逐漸摸索出一套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文字、文章、文化”統(tǒng)一兼顧的教學模式,即“讀順文章,讀釋文義,讀理內容,讀悟主旨,讀懂文化”的五讀教學法,現(xiàn)介紹如下:
“文章不厭百回讀”,文言文更需要多讀,通過朗讀,增強文言語感,通過涵詠,初步感知文章。然而文言文對學生來說,想要讀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畢竟文言文的字音、句式、句讀跟現(xiàn)代文有一定的差別,想要將文章讀順要做好兩件事。
1. 讀準字音
讀準字音是為讀順文章掃除朗讀障礙,解決生字詞教學和古今異讀字詞的識別。每篇文章都或多或少的有生字詞,首先要會讀,那樣文章才能讀順。況且,文言文中存在較多的古今異讀的字詞,這就很有必要先正音了。如《岳陽樓記》中的“屬予作文以記之”的“屬”讀“zhǔ”不讀“shǔ”;“浩浩湯湯”中的“湯湯”讀“shāng shāng”不讀“tāng tāng”;“郁郁青青”中的“青青”讀“jīng jīng”而不讀“qīng qīng”。《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應”中的“亡”讀“wú”不讀“wáng”?!恶R說》中的“一食或盡粟一石”中的“石”讀“dàn”不讀“shí”……在讀準字音環(huán)節(jié)中,既要教會學生怎么讀,也要讓學生懂得為什么這么讀。
2. 讀對節(jié)奏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停頓有兩種情況: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jù)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一是句中停頓,即根據(jù)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確定詞與詞之間的節(jié)奏停頓。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有利于理解文意。其基本方法是: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理清句子的基本成分結構,主謂之間一定要停頓,動賓之間有時也需停頓;句首關聯(lián)詞語要停頓;介賓短語不能破讀,之間不能有停頓。如在教學《與朱元思書》一文時,在“讀順文章”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提出了以下朗讀要求:
(1) 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 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于句號,每一個句號后的停頓應小于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后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 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 注意節(jié)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jié)拍為主。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碑斎灰灿欣?,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奠定了基礎。
文章讀順了,就要求學生能夠疏通文章大意,積累常用的文言字詞。此環(huán)節(jié),我們采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質疑問難、師生互動的形式進行。分以下幾個步驟:
1. 學生結合文章注釋,利用工具書,自主逐字逐句讀懂文意。在有疑問和困難的地方做上記號。
2. 小組討論各自有疑問和解釋困難的字詞語句。意見相左或仍有疑義困難的地方匯總備用。
3. 學生質疑環(huán)節(jié),將剛才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在老師和全班同學面前提出。
4.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解決疑難問題。
通過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將文章文意疏通清楚。做到按需分配,而不是教師一拿到文章就從頭到尾翻譯一遍就了事了,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課堂。不用說,課堂效率一定提高了許多。
文章讀順了,文意明白了,理清文章內容也就水到渠成了。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仍然讓教師置身事外,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教師采用諸問題設置的辦法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內容,以免將文章弄得支離破碎。如在教學《岳陽樓記》時,設置了“范仲淹是如何勸勉滕子京的?”這一主問題;教《送東陽馬生序》時,設置了“宋濂學習的勤且艱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教《公輸》時,設置了“墨子是怎樣一步步止楚攻宋的?”;教《鄒忌諷齊王納諫》時,設置了“鄒忌怎么諷,諷的效果如何?”;教《出師表》時,設置了“諸葛亮向后主說了些什么,表達了什么情感?”;教《陋室銘》時,設置了“作者開頭說自己的屋子是陋室,為什么到最后又說何陋之有呢?是否矛盾?”……
主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很自然地走進文本,對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理性認識文章有重要的幫助。同時要求學生從文本出發(fā),抓住文本的字詞句,咬文嚼字,將品味文章語言與內容理解結合起來,不至于割裂兩者關系。
初中語文教材選用的文言文都可謂是經(jīng)典文言文。經(jīng)典文言文的價值和魅力除了語言文字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們承載的“微言大義”,也就是文章本身的中心。因此,教會學生感悟文章主旨是教學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學《小石潭記》時,我們要讓學生領悟作者的寄情山水,排遣政治上的失意這一中心;教學《曹劌論戰(zhàn)》時,我們要讓學生領悟曹劌卓越的戰(zhàn)爭謀略和大國小民的思想;教學《愚公移山》時,我們要讓學生感悟愚公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學《出師表》時,我們要讓學生感受諸葛亮“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拳拳之心;教學《醉翁亭記》時,我們要讓學生感受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樸素思想……
這一環(huán)節(jié),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知人論世”。我們創(chuàng)造性地將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介紹放在了這里,而不是傳統(tǒng)教法的一開始就介紹作者和作品。讓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介紹有的放矢。如我們在教《岳陽樓記》時,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不僅介紹了范仲淹,還介紹了滕子京。特別介紹了滕子京被貶后雖然做出了政績卻憤憤不平,以及滕子京為人“罕聽人言”,他在重修岳陽樓時,求范仲淹寫一篇文章。范仲淹借此機會,委婉勸勉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文章的主旨了。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喻作人,那么文字是人的器官,文章是人的軀體,文化則是人的靈魂。文言文流傳至今,引人入勝而且沁人心脾的東西就是其中有文化存在。前面我已經(jīng)講到學習文言文是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重要途徑之一,這也是學習文言文重要的目的之一。
如學習《陋室銘》時,我們要接觸我國古代文人“重精神、輕物質”的文化,這要追溯到《論語》,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論語》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銘》思想的萌芽,甚至于是基本的框架?!墩撜Z》中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這么說的。劉禹錫的《陋室銘》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這個思想藝術化的表現(xiàn)。所以一個是文章寫得美、寫得好;一個是它里面表達的這種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經(jīng)典做依據(jù)。所以它就有一種廣泛的流傳,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學習《岳陽樓記》時,我們要讀懂“心懷天下,先憂后樂”的思想和把國家興亡當做己任的情懷。我們也要追溯到儒家的仁愛思想。孟子就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狈吨傺桶堰@一思想進一步發(fā)展,超越了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這在我們國家歷史上是有跡可循的。前有司馬遷的“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李白的“國恥未雪,何由成名?”;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后有陸游的“位卑未忘憂國”;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文化的傳承,這是民族的脊梁。
教學《小石潭記》《與朱元思書》《醉翁亭記》等游記散文,我們要讓學生讀懂在自然山水面前,失意的遷客騷人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有的縱情山水,心返自然;有的寄情山水,排遣抑郁,有的胸襟開闊,曠達開明。這些都是我們祖國古代文人的文化情節(jié)。
這部分的教學,我們強調將教師的傳授與學生查閱資料相結合。文化方面學生拘泥于知識面與認識的不足,這部分內容可以由老師講授,這是文言文教學的情感提升部分。
總之,基于文言文教學中經(jīng)常說的“文言并重”,我們對此做了研究和實踐,形成了初步的“文言五讀教學法”。“讀順文章,讀釋文義”屬于文字層面;“讀理內容,讀悟主旨”屬于文章層面;“讀懂文化”自然屬于文化層面。我們的研究還只是在路上,文和言如何在教學中有效融合在一起,這還需我們繼續(xù)嘗試。
張輝,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學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