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
積極應對“靛藍兒童”的策略探究
徐華
“靛藍兒童”是學校存在的特殊群體,其在智力、行為、思維等方面都超長于一般的兒童。這一群體的出現(xiàn),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應對這一挑戰(zhàn),需要教師調(diào)整心態(tài),積極應對不回避;轉變思路,大膽改革松束縛;豐富學識,盡心助力排疑難;包容缺點,藝術批評,幫助“靛藍兒童”健康陽光地學習和生活。
“靛藍兒童”;積極應對;策略
“靛藍兒童”又稱 “深藍兒童”(Indigo children),這個概念最早在 Lee Carroll及 Jan Tober夫婦所寫的 《The Indigo Children:The New Kids Have Arrived》一書中被提出?!暗逅{兒童”是指擁有某種特殊意志力或超自然能力的兒童。靛藍不管是作為顏色還是染料,其顏色較深,給人一種冷峻冷靜的感覺,所以有人把靛藍當作是創(chuàng)意、直覺力和睿智的象征。也正因為如此,擁有某種特殊意志力或超常能力的兒童和青少年被稱為“靛藍兒童”,也叫“靛藍小孩”或“深藍兒童”。
“靛藍兒童”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自我價值的意識相當高,不服從絕對的權威,也不接受脅迫;喜好有挑戰(zhàn)性、富有創(chuàng)意的事物,不愛墨守成規(guī);在學校里有社交上的困難,除非是同類,否則很難與對方融洽相處;在幼年時即能理解并解釋抽象事物,智力優(yōu)于一般人,總會想為什么會來這個世界,是因為有任務還是因為其他,或者是等待什么事件發(fā)生;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喜歡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不喜歡外人干涉;雖然只有十來歲,卻像成年人一樣成熟。
“靛藍兒童”顯露出一種嶄新、不尋常的心理屬性和行為模式,他們有著共同的特異之處,父母和教師需要改變養(yǎng)育、教育的方式。這種不得已的改變,對于教師和父母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暗逅{兒童”對教師的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來自學習方面的挑戰(zhàn)。“靛藍兒童”在學習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優(yōu)于常人的思考能力和大膽的質(zhì)疑精神,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往往超越教師的預設范圍,令教師措手不及。此時,教師如果一味地訓斥或回避,不僅不能維護教師的形象,反而會損害“靛藍兒童”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唯有面對現(xiàn)實,承認不足,提高自己,才有可能滿足“靛藍兒童”在知識上的需求和渴望。
其次,教師要面對的另一個挑戰(zhàn)就是思想上的交融。“靛藍兒童”有著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世界、對人生、對周圍的人和事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判斷,大多具有固執(zhí)己見的傾向,立場堅定不易動搖,并且能有理有據(jù)地找出支撐自己觀點的充足理由。這并不單純是學校教育的結果,和家庭環(huán)境、讀書積累、思維模式等都有關。試圖影響和改變一個“靛藍兒童”的思想是非常困難的,除非該教師有著強大的個人能力和人格魅力。
1.調(diào)整心態(tài),積極應對不回避。
遇到一個“靛藍兒童”,尤其是其故意挑戰(zhàn)時,教師會感到尷尬,總是想方設法去回避,其實回避不是辦法,只有積極應對挑戰(zhàn)才能解決問題。應對挑戰(zhàn)的方式首先表現(xiàn)為坦然接受 “靛藍兒童”的存在,他們的存在不是偶然現(xiàn)象,是存在一定概率的自然現(xiàn)象。其次,教師要注重專業(yè)知識的提升和教學方法的改變,這既是態(tài)度問題,也是能力問題,而且需要時間。但教師再努力,也有難以應對的時候,此時心態(tài)調(diào)整就顯得尤為重要。沒有什么人在知識上是沒有死角的,自認為比較擅長的專業(yè),掌握的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沒有必要在“靛藍兒童”面前患得患失。再有,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這類兒童,可以直面他們提出的問題,樂于接受他們的“顯擺”,讓其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當其感到滿足的時候,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通常情況下,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炫耀,趁勢也可以幫助其調(diào)整心態(tài)。坦然面對,是每一個“遭遇”“靛藍兒童”的教師必須學會的,否則就會出現(xiàn)心態(tài)失衡,難以與之正常相處。
2.轉變思路,大膽改革松束縛。
“靛藍兒童”不同于普通學生,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往往會束縛其發(fā)展。作為教育者應該轉變思路、大膽改革,為他們營造一個適合發(fā)展的空間。不一定把他們限制在課堂的空間,也可以鼓勵其去圖書館廣泛閱讀;不一定要把他們框定在校園的范圍內(nèi),也可以鼓勵他們走出校門和外界有更多的接觸;不一定要完成教師布置的每一次功課,也可以引導他們另外選擇富有挑戰(zhàn)性的習題。曾有教師嘗試讓“靛藍兒童”和名校的大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孩子的積極性非常高,雖然知識面相差懸殊,但那種棋逢對手的興奮感能夠激勵其不斷地探究,不斷地思考。這樣既能博采眾家之長,又能發(fā)展他們的個性特長,開闊其眼界,拓寬其視野,豐富其閱歷,鼓勵他們在自己的專長領域放開手腳大膽嘗試,幫助其分析成敗得失的原因,增強其勇于挑戰(zhàn)、積極進取的信心和勇氣。為此,不僅教師要轉變教育思路,學校也須積極配合。
3.豐富學識,盡心助力排疑難。
“靛藍兒童”有別于普通兒童,他們更在意教師在知識上的授予和人生境界上的指引。如果想要滿足他們的知識需求,想要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或者接近他們的生活,教師首先要豐富自身的學識,知識面應該廣而闊,不僅是學科知識,還應懂得天文、地理、人倫、道德等方面的常識,即使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至少也可以積累與之交流的“談資”,這樣也能夠達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目的,通過交流也可以引導其在思想上成長。另外,也要防止“靛藍兒童”在教師面前建立自我保護的空間,隔離來自探尋者的關懷,教師要設法走進他們的心里,與其產(chǎn)生精神上的共鳴和心理上的共情,用智慧的火花消釋他們心理上的堅冰隔膜,激發(fā)其真情傾訴的欲望,幫助其排解生活與學習上的疑難問題,關注其心理健康。
4.包容缺點,藝術批評顯效果。
“靛藍兒童”也有缺點,其缺點甚至多于一般的學生。教師如果用對待一般學生的方式進行批評,會讓他們本就敏感的心變得更加孤獨,對教師逐漸疏遠。況且一般的批評教育方式并不適用“靛藍兒童”,他們會覺得批評者對他們而言不夠分量,有時顯得過于自負。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謹慎思考:如何才能走進“靛藍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讓他們能發(fā)自內(nèi)心接受教育并且改正缺點和不足,更全面地提升自己。首先,教師應包容他們的缺點,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讓其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和安慰;其次,批評應講究藝術性,不針鋒相對,以免引發(fā)過激行為,可以引導其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分析,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自身的缺點,與他們商量改正缺點的辦法,并給予改正的主動權,不強制、不壓制,這樣效果應該會很明顯。不過,遇到太難解決的問題,就需要尋求教育學、心理學專家的幫助。
面對“靛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需要教育工作者給予高度重視,采用正確有效的引導教育策略,幫助他們更好地發(fā)揮特長、更快地成長發(fā)展。
G446
A
1005-6009(2017)32-0059-02
徐華,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下車中學(江蘇灌云,222231)教師,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