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靜好
《務虛筆記》是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隔著咫尺的空間與浩瀚的時間,作家將帶著讀者凝望生命的哀怨與無常,體味歷史的豐饒與短暫。行文優(yōu)美凝練,情感真摯厚重,處處滲透著對人世滄桑的傷感與領悟。
【內(nèi)容速遞】
作品敘述了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中國社會的嬗變給殘疾人C、畫家Z、女教師O、詩人L、醫(yī)生F、女導演N等人的影響和沖擊,以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畏懼、欲望與祈禱。這本書從頭至尾都展現(xiàn)出神秘的美、現(xiàn)代的美和善意的美。
【關于作者】
史鐵生于1951年1月4日出生在北京。1967年,他畢業(yè)于清華附中初中,后來去延安地區(qū)插隊落戶。1972年他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后因急性腎損傷,回家療養(yǎng)。他自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史鐵生因突發(fā)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他的主要作品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合歡樹》《病隙碎筆》《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等。
【節(jié) 選】
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見那兩個孩子了。我想那兩個孩子肯定不會想到,永遠不會想到,在他們偶然的一次玩耍之后,他們正被一個人寫進一本書中,他們正在成為一本書的開端。他們不會記得我了,他們將不記得那個秋天的夜晚,在一座古園中,游人差不多散盡的時候,在一條幽靜的小路上,一盞路燈在夜色里劃出一塊明亮的圓區(qū),有老柏樹飄漫均勻的脂香,有滿地鋪散的楊樹落葉濃厚的氣味,有一個獨坐路邊讀書的男人曾經(jīng)跟他們玩過一會兒,跟他們說東道西。甚至現(xiàn)在他們就已忘記,那些事在他們記憶中已是不復存在,如同從未發(fā)生。
但也有可能記得,那個落葉飄零的夜晚,和那盞路燈下一個孤單的身影,說不定會使他們之中的一個牢記終生。
但那不再是我。無論那個夜晚在他的記憶里怎樣保存,那都只是他自己的歷史。說不定有一天他會設想那個人的孤單,設想那個人的來路和去處,他也可能把那個人寫進一本書中。但那已與我無關,那僅僅是他自己的印象和設想,是他自己的生命之一部分了。
男孩兒大概有七歲。女孩兒我問過她,五歲半——她說,伸出五個指頭,隨后把所有的指頭逐個看遍,卻想不出半歲應該怎樣表達。當時我就想,我們很快就要互相失散,我和這兩個孩子,將很快失散在喧囂的城市里,失散在周圍紛紛紜紜的世界上,誰也再找不到誰。
我們也是,我和你,也是這樣。我們曾經(jīng)是否相遇過呢?好吧你說沒有,但那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忘記了,或者不曾覺察,忘記和不曾覺察的事等于從未發(fā)生。
在一片楊柏雜陳的樹林中,在一座古祭壇近旁。我是那兒的??汀D鞘莻€讀書和享受清靜的好地方。兩個孩子從四周的幽暗里跑來——我不曾注意到他們確切是從哪兒跑來的,跑進燈光里,蹦跳著跑進那片明亮的圓區(qū),沖著一棵大樹喊:“老槐樹爺爺!老槐樹爺爺!”不知他們在玩什么游戲。我說:“錯啦,那不是槐樹,是柏樹?!薄班蓿前貥溲??!彼麄冋f,回頭看看我,便又仰起臉來看那棵柏樹。所有的樹冠都密密地融在暗黑的夜空里,但他們還是看出來了,問我:“怎么這一棵沒有葉子?怎么別的樹有葉子,怎么這棵樹沒有葉子呢?”我告訴他們那是棵死樹:“對,死了,這棵樹已經(jīng)死了?!薄班蓿彼麄兿肓艘粫?,“可它什么時候死的呢?”“什么時候我也不知道,看樣子它早就死了?!薄八窃趺此赖哪??”不等我回答,男孩兒就對女孩兒說:“我告訴你讓我告訴你!有一個人,他端了一盆熱水,他走到這兒,嘩——得……”男孩兒看看我,看見我在笑,又連忙改口說:“不對不對,是,是有一個人走到這兒,他拿了一個東西,刨哇刨哇刨哇,咔!得……”女孩兒的眼睛一直盯著男孩兒,認真地期待著一個確定的答案:“后來它就怎么了呀?”男孩略一遲疑,緊跟著仰起臉來問我:“它到底怎么死的呢?”他的謙遜和自信令我感動,他既不為自己的無知而羞愧,也不為剛才的胡猜亂想而尷尬,仿佛這都是理所當然的。無知和猜想都是理所當然的。兩個孩子依然以發(fā)問的目光望著我。我說:“可能是因為它生了病。”男孩兒說:“可它到底怎么死的呢?”我說:“也可能是因為它太老了?!蹦泻哼€是問:“可它到底怎么死的呢?”我說:“具體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蹦泻翰粏柫?,望著那棵老柏樹意猶未盡。
現(xiàn)在我有點兒懂了,他實際是要問,死是怎么一回事?活怎么就變成了死?這中間的分界是什么?死是什么?什么狀態(tài),或者什么感覺?
就是當時聽懂了他的意思我也無法回答他。我現(xiàn)在也不知道怎樣回答。你知道嗎?死是什么?你也不知道。對于這件事我們就跟那兩個孩子一樣,不知道。我們只知道那是必然的去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我們所能做的一點兒也不比那兩個孩子所做的多——無非胡猜亂想而已。這話聽起來就像是說:我們并不知道我們最終要去哪兒,以及要去投奔的都是什么。
書蟲筆記
秋天的夜晚、廢棄的古園、幽靜的小路、一盞盞路燈、滿地落葉、樹的香味——這是我們熟悉的意境,在史鐵生流傳更廣的散文《我和地壇》里也描述過,而每一個讀者應該都接觸過這樣的黃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和悵惘。這樣的意境決定了本書的品位,讀者自然可以憑借著這個開頭決定繼續(xù)往下讀還是不讀了。
史鐵生在文中說 “我是我的印象”,那么書中的殘疾人C、畫家Z、醫(yī)生F、女教師O、女導演N、政客WR都是作者的印象,這些印象的總和就是作者的靈魂。這只是史鐵生的自我解釋,有時候是迷魂陣,既然是小說,還是要看它的情節(jié)。
本書全部的內(nèi)容只是為了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很多時候,如果你打開的是另一扇門,走的是另一條路,生活的軌跡可能完全不同,而選擇多數(shù)時候只是一念之間的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