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桐城派對駢文態(tài)度的演變及原因初探

      2017-03-24 14:29:50劉暢
      名作欣賞·中旬刊 2017年3期
      關(guān)鍵詞:桐城派駢文

      摘 要:桐城派是清代最有影響的古文流派,其影響從清前期一直延續(xù)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作為一個古文流派,桐城派對駢文的態(tài)度卻是逐漸開放與包容的,從最初的否定發(fā)展到接受再到創(chuàng)作上的駢散合一,桐城派的很多作家都對駢文的發(fā)展和駢散的融合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究其原因與清代的文化背景和學術(shù)氛圍有密切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桐城派 駢文 駢散合一

      桐城派是清代延續(xù)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古文流派,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不僅在于其不斷完善的古文理論和與時俱進的古文創(chuàng)作,還在于其開放性和包容性。桐城派主要作家從一開始對駢文的輕視和否定逐漸轉(zhuǎn)變?yōu)楹像壣橐?,使駢文和散文相互補充,各取所長,不僅適應(yīng)了乾嘉時期駢文復興的思潮,而且為古文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也為桐城派的發(fā)展打開了新的格局。

      一、“桐城三祖”——從否定到接受

      “桐城三祖”——方苞、劉大 、姚鼐是桐城派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雖然桐城派在姚鼐時才正式形成,但這三個人都為桐城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chǔ)。

      方苞是“桐城三祖”中對駢文態(tài)度最為輕視的一位,翻遍《方苞集》可以發(fā)現(xiàn)方苞自己沒有駢文創(chuàng)作,也沒有與駢文相關(guān)的理論和批評。方苞認為古文創(chuàng)作要講求“義法”和雅潔,行文要簡潔、質(zhì)樸,摒除繁縟之風。方苞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也少有駢儷的成分,“質(zhì)而不蕪者為古文”{1},所以方苞認為:“古文中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佻巧語?!眥2}像六朝人常用的華麗詞藻、駢儷句式、格律聲色等都不可以寫入古文中。正是因為這樣的思想和理論,方苞在提到駢文時表現(xiàn)出了極為輕視的態(tài)度,從蘇 元輯錄的《方苞年譜》中可以找到這樣的記載:“(方苞)嘗語人曰:‘文所以佳者,以無膚語支字,故六經(jīng)尚矣。古文猶近之,至于四六、時文、詩賦,則俱有墻壁窠臼,按其格式,填詞而已。以言乎文,固甚遠矣。”{3}在方苞看來,駢文、時文、詩賦都已不算文學創(chuàng)作了,只是按照已有的模板、格式填詞而已。方苞對駢體文的否定與輕視是十分明顯且堅決的。

      作為方苞門生的劉大 對駢文的態(tài)度較其老師要緩和得多,雖然他仍沒有駢文創(chuàng)作也沒有相關(guān)批評,但他已不排斥排比、駢儷、藻飾等駢文的典型特征了,并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多加應(yīng)用。對于文章的華麗詞藻問題,劉大 做了辯證的分析:“文貴華。華正與樸相表里,以其華美,故可貴重。所惡于華者,恐其近俗耳……昔人謂:‘不著脂粉而清真刻峭者,梅圣俞之詩也;不著脂粉而精彩濃麗,自《左傳》《莊子》《史記》而外,其妙不傳。此知文之言。天下之勢,日趨于文而不能自已。上古文字簡質(zhì)。周尚文,而周公、孔子之文最盛。其后傳為左氏,為屈原,為宋玉,為司馬相如,盛極矣。盛極則孽衰,流弊遂為六朝;六朝之靡弱,屈宋之盛肇之也?!眥4}文采華麗是作文的一大前提,并且由簡到繁是古文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像六朝文一樣過分追求華美而走向靡弱,就會使文章俗氣,充滿脂粉味,劉大 所推崇的是像梅堯臣的詩,《左傳》《莊子》《史記》這樣的文,清疏爽直而又不失華美。劉大 認為駢文的排比、偶儷、藻飾只有運用恰當才不失為文章的一大亮點。

      劉大 在創(chuàng)作上其文章的駢儷性質(zhì)也是遠超方苞的。在《游黃山記》中對云霧的描寫頗具駢文特色:“其(黃山諸峰)依岡而橫者如岸,其冒樹而拔者如檣,其因風而時高時下如浪,人在峰巔,如乘槎而浮于海上。已而輕風驟 ,云氣迸駁,石出山高,島嶼聳峙。向之所見,如幻如泡,一謦 之間,不知其消歸何有,此所謂鋪海之云也。夫黃山者,仙靈之宅,云霧之都,舉足而巒壑移焉,瞬目而陰晴異焉。”{5}這段話字句、音節(jié)抑揚頓挫,“其依岡而橫者如岸,其冒樹而拔者如檣,其因風而時高時下如浪”,字句工整,似對仗又如排比,而“已而輕風驟 ,云氣迸駁,石出山高,島嶼聳峙。向之所見,如幻如泡,一謦 之間,不知其消歸何有”,駢散合一,工整與參差兼用,“舉足而巒壑移焉,瞬目而陰晴異焉”,更是標準的對仗。劉大 的創(chuàng)作文采斐然,學術(shù)態(tài)度平和,在他這里駢文的諸多特點已被接納吸收進其古文創(chuàng)作中,駢散已出現(xiàn)融合的趨勢。

      姚鼐對駢文也是持接受態(tài)度的,在《陶山四書義序》中,姚鼐指出文章的好壞是由作者的才華決定的,與文章的文體沒有關(guān)系:“論文之高卑以才也,而不以其體?!眥6}姚鼐認為文體之間沒有尊卑之分,文章的好壞由作者的才華高低決定:“古人文章之體非一類,其瑰瑋奇麗之振發(fā),亦不可謂其盡出于無意也;然要是才力氣勢驅(qū)使之所必至,非勉力而為之也。”{7}姚鼐雖沒有像劉大 一樣明確肯定駢偶、采藻,并且他的作品中駢儷成分也沒有劉大 多,但從姚鼐的文體無差別論中,還是可以窺見姚鼐寬容和開放的文學態(tài)度。

      二、姚門弟子——繼續(xù)探索,駢散合一

      姚門四大弟子中,對駢文認識比較深刻、貢獻比較大的要數(shù)劉開和梅曾亮了。

      劉開是姚門弟子中最早關(guān)注駢文也是理論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的一位,著有駢文兩卷。在《與王子卿太守論駢體文》一文中集中反映了他對駢散的態(tài)度,首先他指出當時駢文家與古文家相互攻訐的情景:“世儒執(zhí)墟曲之見,騰 井之波。宗散者鄙儷詞為俳優(yōu),宗駢者以單行為薄弱。是猶恩甲而仇乙,是夏而非冬也。”{8}然后他針對這種“是夏而非冬”的現(xiàn)象提出自己的觀點:“夫文辭一術(shù),體雖百變,道本同源,經(jīng)緯錯以成文,玄黃合而為采。故駢之與散,并派而爭流,殊途而合轍……故駢中無散,則氣雍而難疏;散中無駢,則辭孤而易瘠。兩者但可相成,不能偏廢。”{9}劉開認為駢文與散文與其“爭流”,不如“合轍”,并且他認為儷句和散句都是文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了任何一方都會使文章失色,所以劉開認為駢散兩者是“但可相成,不能偏廢”的。

      梅曾亮也是姚門中對駢文比較有研究的一位,同樣有駢文兩卷傳世。梅曾亮對駢文的態(tài)度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梅曾亮少時十分喜愛駢體文,后來才“棄駢體不作”。梅曾亮“棄駢體不作”是因為拜入姚門,受到師兄管同的影響,由駢入散,轉(zhuǎn)向古文創(chuàng)作。梅曾亮在《管異之文集后》中記錄了他與管同爭辯并被說服的過程:

      曾亮少好駢體文,異之曰:“人有哀樂,面也;今以玉冠之,雖美,失其面矣。此駢體之失也。”余曰:“誠有是,然《哀江南賦》《報楊遵彥書》,其意固不快耶?而賤之也?”異之曰:“彼其意固有限。使有孟、荀、莊周、司馬遷之意,來如云興,聚如車屯,則雖百徐庾之詞,不足以盡其一意?!庇嗨焐詫W為古文詞。異之不盡善也,曰:“子之文病雜,一篇之中數(shù)駢體互見,武其冠,儒其衣,非全人也?!庇嘧孕挪蝗缧女愔?,得一言為數(shù)日憂喜。{10}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管同看好的是純粹的散形單句的古文,他也是這樣來引導梅曾亮學習古文的,所以梅曾亮有一段時期受其影響十分不看好駢文:“某少好喜駢體文,近始覺班、馬、韓、柳之文可貴。蓋駢體之文如俳優(yōu)登場,非絲竹金鼓佐之,則手足無措。其周旋揖讓,非可觀,然以之酬接,則非人情也。”{11}但經(jīng)過多年創(chuàng)作摸索和轉(zhuǎn)益多師,梅曾亮最終還是發(fā)現(xiàn)“文貴者,辭達耳。茍敘事明,述意暢,則單行與排偶一也”{12},散形還是排偶都只是形式而已。所以最后梅曾亮選擇走上駢散合一的創(chuàng)作道路,尤其在景物描摹上善于運用駢偶、鋪排的手法。如《通河泛舟記》:“檣帆始移,曠若天外,波云水鷗,萬景畢納。自二閘至三閘,不三四里,而茶村酒舍,斷續(xù)葭葦之中。舟人緩橈安波,悠然無窮,攀林而休,披草而坐,舟步相代,窮日乃返?!眥13}文章以四字句為主,隨意點染,句式近駢,而描寫詳盡,鋪采 文。駢儷之句描摹物態(tài)人情極盡工巧瑰麗之美。

      姚門高足中雖然還有像管同一樣堅決反對駢文的作家,但很多作者已經(jīng)接受了古文與駢文無尊卑之分這個觀點,并努力實踐駢散合一的古文創(chuàng)作。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古文流派,但從先驅(qū)到后學,對駢文采取越來越寬容的態(tài)度,駢散合一已成為桐城派多數(shù)作家共同的理論主張和創(chuàng)作追求,這或許也是桐城派能延續(xù)二百余年,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三、原因初探

      桐城派以古文名家主張“義法”,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在有清一代影響深遠。通過對桐城派主要作家對駢體文態(tài)度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總體趨勢是由否定到認可接受再到主動吸納與古文合一。這種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與當時的文化背景和學術(shù)氛圍有密切聯(lián)系。

      清初,總體來說,是駢體文不被接受的時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清初遺民,面對國破家亡的慘痛局面,總結(jié)明亡的教訓,認為明末復社后期卷入黨爭是明亡的原因之一,故對復社所推崇的六朝駢文自然是大加排斥的。其次,明末清初的士人們要么積極參加抗清斗爭,要么歸隱山林消極避世,要么歸順清廷,但內(nèi)心依然頗為掙扎,所以他們都無暇、無心作雕章琢句、炫耀才學的駢體文。再次,清初有一股反對宋明理學空談心性,倡導經(jīng)世致用的思潮,再加上當時流行的顏李學說更將實用主義推向了高潮,人們更關(guān)注的是古文的載道傳道、經(jīng)世致用之能,而采藻繽紛、駢儷藻飾的駢體文因缺乏實用性而被人們漠視。復次,受實用主義之風的影響,康熙皇帝曾明言反對排偶之文:“文章貴于簡當,可施諸日月。用章奏之類,亦須詳明簡要。明朝典故,朕所悉知,知其奏疏多用排偶蕪詞,甚或一二千言,每日積滿幾案,人主詎能盡覽?”{14}皇帝當先反對駢偶自然對文風影響很大。在這樣的時代風氣和文化背景下,駢文自然很難發(fā)展起來。更重要的是,清初順治、康熙和雍正期間,古文與時文劃界而立。在理論話語中,它們或疆域分明,或泯滅界限,共同構(gòu)成了文章學的主體。文集序跋和書、論中,時時可見對兩者關(guān)系或者文體特征的論述,{15}而駢體文處于弱勢地位,很難進入主流話語體系,處于被忽略、被遺忘的位置。

      乾嘉時期是駢文的中興時期,受此影響,從姚鼐開始駢文逐步為桐城派所接受,并逐漸形成駢散合一的文風。乾嘉道時期考據(jù)學興盛,漢學家代有人出,漢學家重視音韻、訓詁、考據(jù),重視學問、用典,而古文不適合過多地用典,炫耀學問,所以以用典、鋪陳為主要特征的駢文成為漢學家的寵兒,乾嘉漢學家也大多為駢文家。

      乾嘉道時期駢文中興,無論駢文作品還是駢文理論都迎來了輝煌時期。乾嘉道時期涌現(xiàn)出了許多駢文大家,“清代作者,漸有追蹤徐庾、遠溯漢魏之勢,而究其所作,亦未必能陵轢唐宋。要之起衰振弊,能以駢文之真面目示人,則清代作者之貢獻,殆足以跨越元明矣”{16}。

      清代駢文的復興不但表現(xiàn)為駢文作家的涌現(xiàn),駢文創(chuàng)作成就的輝煌,而且表現(xiàn)為駢文理論的自覺與發(fā)達,尤其是駢散合一這一點,是清代駢文復興進入乾嘉以后日趨明顯的一大現(xiàn)象。李兆洛的《駢體文鈔》是清代駢文復興時期引領(lǐng)思潮、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李兆洛的《駢體文鈔》選錄了很多駢散交融的散文作品,如賈誼的《過秦論》、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諸葛亮的《出師表》,給當時駢散合一的文風以積極推動作用。李兆洛在《駢體文鈔序》中闡述了自己的駢散合一論:“天地之道,陰陽而已,奇偶也,方圓也,皆是也。陰陽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離,方圓必相為用……自秦迄隋,其體遞變,而文無異名。自唐以來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為駢儷……既歧奇與偶為二,而于偶之中,又歧六朝與唐與宋為三……文之體,至六代而其變盡矣。沿其流,極而溯之,以至乎其源,則其所出者一也?!眥17}《駢體文鈔》選文自戰(zhàn)國到隋,展現(xiàn)了文章發(fā)展的軌跡,認為文章分古文與駢文,分奇偶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文章同出“一源”,從理論上肯定駢散合一。

      正是因為乾嘉道時期駢文中興,作品和理論繁盛,并且走向駢散合一。古文領(lǐng)域,桐城派也受到這股思潮的影響,像劉開、梅曾亮以及后來的曾國藩都受到影響,駢散合一成為駢文家和古文家共同的追求。

      {1}{2}{3} 方苞著,劉季高校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612頁,第890頁,第890頁。

      {4}{5} 劉大 著,吳孟復標點:《劉大 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頁,第286頁。

      {6}{7} 姚鼐著,劉季高標校:《惜抱軒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70頁,第289頁。

      {8}{9} 劉開:《劉孟涂集》,桂超萬撰:《續(xù)修四庫全書(151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6頁,第426頁。

      {10}{11}{12}{13} 梅曾亮著,彭國忠、胡曉明校點:《柏枧山房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9頁,第20—21頁,第110—111頁,第244—245頁。

      {14} 馬齊等編:《大清圣祖仁皇帝實錄》,華文書局1970年版,第1530頁。

      {15} 呂雙偉:《論桐城派對駢文的態(tài)度》,《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16} 劉麟生:《中國駢文史》,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124頁。

      {17} 李兆洛:《駢體文鈔序》,桂超萬撰:《續(xù)修四庫全書(149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頁。

      作 者:劉暢,山東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

      編 輯:杜碧媛

      猜你喜歡
      桐城派駢文
      劉開與桐城雄肆文風的轉(zhuǎn)向
      江淮論壇(2024年5期)2024-01-01 00:00:00
      北魏新貴族的形成與駢文的新變
      天中學刊(2022年5期)2022-11-08 08:18:47
      畢沅幕府與清中葉駢文復興
      天中學刊(2022年5期)2022-10-26 00:06:06
      桐城派的山水書寫與文脈傳衍
      天中學刊(2022年3期)2022-07-27 05:52:52
      周作人“桐城派”批評之梳理與反思
      晚清駢文研究述論
      融通諸體的桐城派文學理論
      主持人語:明清民國駢文研究的創(chuàng)獲
      論明清之際駢文的經(jīng)典化
      桐城派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現(xiàn)代傳承研究
      辽中县| 河南省| 盐山县| 都江堰市| 永和县| 韩城市| 泗水县| 洛南县| 遂宁市| 抚顺市| 宜都市| 威宁| 阜宁县| 英德市| 沁水县| 恩施市| 伊金霍洛旗| 集贤县| 项城市| 澄江县| 五原县| 青阳县| 海南省| 仁寿县| 大同县| 新巴尔虎左旗| 进贤县| 文成县| 屏南县| 泰宁县| 霍山县| 建平县| 肃宁县| 德江县| 沅江市| 濮阳县| 南平市| 婺源县| 平湖市| 宣汉县|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