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社會,人們參與各項社會活動都需要事先確認身份,如登錄各種賬號、乘坐火車飛機、銀行存取款、辦理就醫(yī)手續(xù)等等。如果一個人的身份無法得到及時確認,那么他的生活將變得舉步維艱。
卡證確認法。通過驗證一個人持有的身份證、工作證、學生證、出生證等有效身份證明可以確認其身份,但因為卡證容易丟失、被偽造、被冒用等,所以利用卡證確認身份的誤差大、效率低。
密碼確認法。當一個人在身份識別系統(tǒng)內預留了密碼時,系統(tǒng)便會按照“只有本人知道”的原則,對輸入者的身份給予確認。但是這種方法也是存在弊端的,首先是密碼的記憶難度大,其次是密碼很容易泄露,因此用密碼確認身份的安全度越來越低。
生物信息確認法。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人,通過識別人體生物信息確認身份準確且快速。那哪些人體生物信息可以作為身份確認的材料呢?人體上的任何生物信息都可以用來確認身份,比如頭發(fā)、指紋、血液、面孔等。
起初,科學家利用指紋來確認身份。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用指紋確認身份容易被外界影響,也容易被仿冒,精確度和安全性達不到很高的要求。為了讓身份確認更加精確高效,需要更多地采集人體生物信息,于是通過刷臉確認身份的方法就這樣誕生了。
面部識別系統(tǒng)通過識別人臉上的多重生物信息,如瞳孔、眉距、唇紋等,對人的身份進行確認,不但方便快捷,而且精確度很高。另外,遠距離面部識別系統(tǒng)能在數(shù)十米遠處快速采集到人臉信息,從而確定身份。如果對方是潛逃犯,則會立即被識別擒獲。
當然,以刷臉為代表的生物信息識別技術并不是身份確認手段的終結。除刷臉之外,更加奇特的生物信息識別技術被開發(fā)出來,比如有科學家通過“刷心臟”來確認身份。
刷心臟因為隔著“肚皮”,不能用攝相機直接刷取,需要利用雷達進行透視掃描才行。通過掃描分析心臟的形狀、大小及波動等生物信息,可以進行身份識別,且特別準確。
現(xiàn)在,這種刷心臟的小雷達已經成為個人電腦的安全硬件。電腦主人在初次開機時,刷心雷達利用8秒鐘的時間掃描主人心臟并留存信息,從而在電腦使用過程中隨時確認是否為主人在操作。當主人的身份與電腦綁定之后,那些趁主人不在時登錄計算機盜竊信息的人,會被刷心系統(tǒng)識破,從而導致電腦主動關機,甚至還會留存盜竊者的信息,讓壞人無處遁形。
用雷達掃描心臟有健康風險嗎?科學家解釋,刷心系統(tǒng)的雷達信號強度比目前普遍使用的路由器更弱,功率很小,輻射強度不及智能手機的百分之一,因此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可以放心使用。
但所有生物信息識別技術也都不是萬能的,或多或少都存在安全風險,刷心臟也不例外。比如有人不注意身體保健,患上心臟病之后,心臟原有的生物信息就可能會丟失或改變,從而導致身份無法識別。也就是說,生物信息一旦丟失,那是找不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