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實驗小學 青海師范大學在讀教育碩士 吳翠萍
有效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策略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實驗小學 青海師范大學在讀教育碩士 吳翠萍
語文教學包括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而一切的著力點應該是在語言上。任何脫離了語言的語文教學,無異于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就算精彩絕倫,也因為缺少生命力而顯得蒼白。要想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取舍有度,只有運用文本細讀、文本對話、讀中學寫的有效教學方法,才能產(chǎn)生語言的力量,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目的。
文本 學生 “語用”能力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借助教材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學習的目標和內(nèi)容。應該說,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早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教了不少知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依然沒有起色,“少慢差費”的現(xiàn)象周而復始。其癥結(jié)在于在教學實踐中,圍繞內(nèi)容打轉(zhuǎn)幾乎還是教學的常態(tài)。呂叔湘先生曾說過,不抓語言的語文教學是“半身不遂的教學”。那么,怎樣才能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先教給學生一些解讀文本的方法,以幫助他們尋得深入文本核心參悟文本精妙的路徑,然后側(cè)重于給學生提供獨立解讀的空間。在學生遇到解讀困難時,教師應該適時地為他們支起一架梯子,降低思維坡度,逐漸推進、逐步深入地操練解讀方法及提高解讀能力。比如,孫雙金老師執(zhí)教的《老人與海鷗》就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他首先引導學生沿著文章思路去解讀文本,梳理出課文的寫作順序,從而發(fā)現(xiàn)了老人與海鷗那種特殊而深厚的感情。接著他又引導學生緊扣文章的靈魂與核心——題目,去解讀文本,總結(jié)出文題閱讀的方法。然后,他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文眼閱讀法去解讀老人與海鷗那種父母和兒女般的情義。最后,孫老師引導學生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文采的美麗并動筆仿寫。不論是文路閱讀與文題閱讀,還是文眼閱讀與文采閱讀,孫老師始終關(guān)注的是學生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訓練和方法獲取,始終關(guān)注的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如果也能像孫老師這樣把學生推向文本解讀的前臺,就能把自己所領悟到的知識更好地傳達給學生。
教師提出的問題,首先應該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喚醒學生的言語表現(xiàn)欲望,能暴露學生的“相異構(gòu)想”。其次問題設計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特別是核心問題應該是有結(jié)構(gòu)的問題,能充分溝通各知識領域的相互關(guān)系,使學生能夠把分散的知識點結(jié)為知識鏈或知識塊,有利于學生形成結(jié)構(gòu)化的思維習慣和方式。再次,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表達與運用的路徑應該不唯一,而且還包含著一般方法的學習,能推廣到其他情境中去。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要求學生默讀第三自然段,自主思考:談遷在北京重寫《國榷》的場景可用文中的哪個詞語來概括?畫出最讓你感動的一處,說說想法并有感情地朗讀。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
學生1:從“奮筆疾書”這個詞我感受到談遷與時間賽跑,與生命賽跑,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
學生2:除了這些詞,我發(fā)現(xiàn)這一段里表示時間的詞很多,如4年、幾年這些詞寫出了談遷為撰寫《國榷》付出的艱辛。
學生3:這些數(shù)字和上文的數(shù)字加以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談遷第二次寫國榷比第一次更勤奮,花的精力更多。
學生4:我還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段排比,讀著這段話,我能想象是堅定的信念支撐著談遷不辭辛苦、終日奔波。
從學生的對話交流可以看出,學生能從不同的點與角度去思考,能抓住關(guān)鍵語段想象文章的空白處。
這種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直接指向?qū)W生的語文實踐,可以促進學生言語技能的形成,有“立竿見影”之效、“潛滋暗長”之功,更可以促進學生言語智能的生長。
選入課本的每一篇課文,應該說在布局謀篇、表達順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且大多具有示范性,閱讀教學理應引領學生感知、揣摩并在習作實踐中應用。在閱讀中理清層次,理解各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通過潛心會文在頭腦中建立模型,練筆時,才不至于走樣,方法遷移才能成功。比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燕子》有多處典范性的狀物片段值得借鑒,像第一自然段描寫燕子的外形特點時,語言清新明快、準確生動,從整體到部分,從前部到后部,條理非常清晰,把小燕子的活潑機靈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教學可分兩步,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讀、悟,了解本段的寫作順序和表達特點,接著模仿遷移這一寫法,學寫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再如《祖父的園子》一文是著名作家蕭紅的名篇,學生讀來手不釋卷,并有視角不同、豐富多樣的閱讀感悟:神往于蕭紅童年的無拘無束的生活,可結(jié)合自己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玩的現(xiàn)實困擾,寫出對作者童年生活的無限向往;欣賞祖父菜園的斑斕色彩的學生,抓住課文描寫色彩的語句,闡明如此遣詞造句的精妙……如此多角度、多層面的讀寫結(jié)合,彰顯了學生對作品真正的透徹、清晰、明確的領會。
總之,語文教學的主旋律是言語實踐,無論教學理論怎樣的眼花繚亂,語文課堂如何變化多樣,語文教學都必須按照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展開。以上三種方法遵循了語文知識的教學轉(zhuǎn)化規(guī)律,是在語文知識觀照下的語言實踐,不再是自然狀態(tài)下在黑胡同里的暗自摸索,而是有目標、有方法、有路徑的自覺學習,最終發(fā)展的是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