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奕雯
秋日無惆悵
趙奕雯
夕陽,從山的那邊落下;秋的惆悵,悄然升起。
“悲哉,秋之為氣也!”自古以來,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diào),愁就成了詩人心上的秋。登高遠眺,夕陽的點點光澤正在逐漸被黑暗吞噬,只有遠處的零星紅色還在茍延殘喘。木葉孤獨地在空中訴說著心中的哀傷,滿目蕭然,埋藏在心底的愁緒被習(xí)習(xí)的秋風(fēng)縈繞、牽動,不免有些感傷。秋,在一頁頁枯黃的紙張里飄蕩,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和無盡的思念牽掛渲染得迷離凄婉。
秋日里寫下的都是如此悲涼的詞句嗎?
其實并不盡然。劉禹錫在我耳邊低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彼壑械那?,萬里晴空,白云飄浮。鶴沖上云霄,那不羈的心飛向遠方。這也是秋,非同凡響的秋,這樣的秋更讓我青睞,令我頓時心曠神怡,連“無邊落木蕭蕭下”的畫面也不能讓我的心中生發(fā)一絲憂愁。大概我已經(jīng)開始欣賞這秋了吧!
置身縹緲的秋風(fēng)中,我覺得自己仿佛一片枯葉,在離開母親的一剎那間,心中多了一份釋然。那是一種樂觀的追求和對新生活的向往。王維寫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睍r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流水清,雖秋悲然心幽靜。樂矣!落葉之所以落,并非因感嘆秋涼而落淚,而是受風(fēng)之約參加一場金色的舞會,這種快樂的心情,只有風(fēng)才能詮釋,只有內(nèi)心快樂的人才能有所感悟。
不禁想到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那字里行間為何如此悲涼?
人說,背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包袱就到了故鄉(xiāng)。其實每個人都明白,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wěn),既然我們都是過客,就應(yīng)該帶著一顆淡泊的心,寧靜以致遠;就應(yīng)該帶上足夠的勇氣,走過重山復(fù)水,笑對風(fēng)塵起落,又何必在意這滿目滄桑?人生的真諦在于不斷前進,即使困難重重也要笑對人生,只有將悲傷歷盡才能重現(xiàn)歡顏,把苦澀踏過就會自然昂首,又何必在秋風(fēng)卷簾時獨自落淚?
停留是剎那,轉(zhuǎn)身是天涯,趁著秋日正好,努力前進吧,讓這美好的秋日再無惆悵與悲涼!
(指導(dǎo)教師 張興武)
(責(zé)任編輯 曹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