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勇
未來教育,學和教或將發(fā)生顛覆
文 | 趙勇
關于教育,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都希望能讓孩子具備幾項能夠決定未來、受用終身的核心素質和能力,包括我們現在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等。其實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提出一個新的概念。比如,最近美國一所大學提出了“忍耐力”的概念,認為孩子只要具備“忍耐力”,未來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
根據我們現有大量的研究結果分析后發(fā)現,包括智商、情商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內,沒有一樣與孩子未來的成功有直接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種因素可以決定你的成敗。
而我們的教育卻一直在尋找一個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因素,找到之后就對所有孩子進行訓練,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具備。這實際上是個特別錯誤的想法。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有一套由自己的知識、能力、人生經歷情感構成的獨特結構,在引領他走向成功,每個人的成功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種成功可以復制,這個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喬布斯。同理,沒有哪個孩子的未來可以復制。
所以,我們現在提出一個新的概念,要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獨特的人,讓他真正成為他自己。
過去,在標準化的社會中,人們從事同樣的工作需要具備相同的技能,而如今,我們已經步入了一個創(chuàng)新型的社會,只要你具備獨特的才能,不需要找工作,工作就會來找你,或者你自己可以創(chuàng)造工作。這是世界發(fā)展的趨勢。所以,當今和未來的社會,獨特性可以更好幫助我們在社會中立足。
另一個方面,獨特性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建立幸福感。統(tǒng)計表明,隨著經濟條件的發(fā)展,如今世界上有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為什么?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看到,當人們滿足了基本物質需求之后,就會有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直到自我實現需求。當心理需求滿足不了,人們就會出現各種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癥、“空心病”等。
生理上的需求在于滿足自己,心理上的需求必須要通過為別人創(chuàng)造價值而實現,所以真正的幸福一定來自于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每個人所具備的特性就是自我實現的基礎。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有一句名言,每個人的真正的幸福感來自用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為別人創(chuàng)造價值,讓社會變得更好。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讓孩子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學什么才能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傳統(tǒng)的教育是設計好一套既定的標準讓每個孩子學,而未來的教育應該是要幫助每個孩子走向屬于自己的成功。
現在,我們很多學校在倡導“個性化學習”(Personalized Learning),實際上這已經是個過時的概念,個性化學習關系到“誰在個性化”的問題。如果我已經在幫助你個性化了,那就不叫真正的個性化學習。我們現在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叫做“可個性化學習”(PersonalizableEducation),就是我可以為你提供個性化學習的機會。
科學越軌行為頻發(fā)對社會日常生活的危害不可忽視,正如本文章節(jié)4.1中所論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社會的重要支柱,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科學越軌行為對科學技術最基本的安全問題都不能提供有效的保證,特別是醫(yī)療科學與工程科學中,科學越軌行為可能是數據造假、臨床結果造假、工程效果造假,這些越軌行為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醫(yī)療事故,工程事故等,最終對這社會生活造成不可預計的危害,甚至造成人員的傷亡。
在未來教育中,我們需要重點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到底有多大的控制權。換句話說,學生在學校所做的事情有多少是他自己能夠決定的。在最傳統(tǒng)的學校,這個數值基本為零,而最理想的學校,這個數值可以達到百分之百。
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有一所公立學校,這所學校在“可個性化學習”這個指標上走得很遠。這所學校完全打亂了年級的概念,所有的課程都是跨年級的,不受年齡的限制,七年級的孩子可以選修八年級的課,八年級的孩子可以修十二年級的課。
另外,學校里開設了幾百門的選修課,而在選修課當中還能繼續(xù)選。比如,學校的藝術課分為兩類:想成為藝術家的藝術課與欣賞式的藝術課。學生可以自己提出開設喜歡的課程,如果學校無法滿足,學生也可以找到另一門課來替換。比如學校只有籃球和足球兩門體育課,有學生提出想騎馬,自己家里有馬,學校會同意他用騎馬課來代替學校的體育課。
這所學校之所以有這么多的選修課是因為很多課是學生自己開的,只要學生愿意教課,學校就會給他提供相應的報酬。
在學校的課堂上,學生同樣是可以選擇的,他可以選擇聽或者不聽,但要遵循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選擇與責任是對等的。學生做了怎樣的選擇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在如此高的自由度下,這所學校也基本不會出現紀律問題。
在這所學校里,任何人可以提出想做的任何事情,只要不花費學校太多的精力和經費而且不妨礙別人,學校的默認回答都是“可以”。
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學校應該成為師生共有的學習社區(qū)。這就好比,企業(yè)以社區(qū)為基礎,企業(yè)的員工持有企業(yè)的股份。我認為,這個概念應該放到學校當中,學生也要成為學校的主人,與教師共同擁有這所學校。要讓學生意識到,來到學校學習不只是為自己負責,還要為別人負責,為周圍的社區(qū)負責。還是以墨爾本這所學校為例子,學校的圖書館、菜地等等都由學生自主管理,當學生將學校的公共設施變?yōu)樽约旱囊徊糠值臅r候,他們就會在乎和珍惜。
在英國夏山學校,學校所有的決策都需要經過師生共同投票,學生和教師擁有共同的權利,師生共同制定規(guī)則、執(zhí)行規(guī)則。這在目前看來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在未來學校這必定是個發(fā)展趨勢。
對于教育者而言,一定要思考的是,給學生的選擇是在哪個層次的選擇,比如讓學生選擇今天交作業(yè)還是明天交作業(yè),或者先學這個單元還是后學這個單元,從本質上來說,并沒有太大差別。如果讓學生選擇學什么或者不學什么,意義就不一樣了。
或許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觀會認為,學生不可能會自己學習。其實不然,學生天生就會學習。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必須學習,不學習就無法生存。所以,我們不必擔心學生不會學習,在未來教育中,學生對自己學習內容、環(huán)境和社區(qū)的控制一定會增加。
解決了未來學什么的問題,我們要談下怎么教。在傳統(tǒng)的教學當中,學生的學是由教師帶動的。在傳統(tǒng)的教學邏輯當中,今天所有的學習都是為明天做準備,也就是所謂的預備型教學。中小學教育是為日后進入大學,進入社會做準備,基礎教育是人生的彩排。
但實際上這個中間容易被忽視的是學習的過程。在未來教育當中,我們關于學習討論很多的是3R:rigor(嚴格要求)、 relevance(相關性)和relationship(關系)。簡而言之,學習要量大、有價值、注重與現實之間的關系。
預備型的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悖論,每個人的未來都是不確定的,我們怎么可能把每件事都準備好?所以,我們需要將概念做個轉換,由預備型教學轉變?yōu)榧皶r性教學。這種教學方法應該是以作品為導向的學習,也即每一次的學習都是以問題驅動,學生的任何一次學習都是為了發(fā)現和解決一個有意義的、值得解決的問題。
我前面已經提到,每個人都有為別人創(chuàng)造價值的需求,而為別人創(chuàng)造價值就要知道別人需要什么。所以我認為,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他們要知道什么問題值得解決。
前段時間,美國有個專注于發(fā)明教育的基金會主席提到,在全球范圍內,驅動經濟,給人類帶來幸福的首要因素是發(fā)明,而非低層次的創(chuàng)新。
發(fā)明的核心就是發(fā)現要解決的問題,而在傳統(tǒng)教育中,我們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問題是值得解決的。我們可以反思一下給學生布置的作業(yè),有多少是真實的問題,是解決社會所需要的問題。
現在國家鼓勵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但很多大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都缺乏新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他們缺乏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對問題的挖掘不夠精準。我們沒有幫助學生從小形成這種思維習慣,他們只想著掙錢,而不會反思,這個問題是需要我去解決的嗎?
作為教師來說,一定要少教,教得越多,學生學得越少;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并且將問題提升。
總而言之,什么是未來教育?我認為,未來一定會構造出徹底的、一個私人訂制的、全球性、自我的學習環(huán)境。未來,每個學生必須要獨特而優(yōu)秀才具備存在價值。如果每個人的價值是可復制的,他遲早會被機器所取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未來教育必須要根據每個人的特性為他鋪設屬于自己的成功之道。
這是一場教育的革命,革命很艱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功的,但現在,至少已經有一部分教育人在開始改變,我們不需要摧枯拉朽的革命,而是需要從一點點小事開始做起。再困難的時候,我們都會有一些小的空間可以改變。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趙 勇
美國堪薩斯大學教育學院杰出教授,英國巴斯大學全球講習教授(Global Chair),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特聘教授,曾任美國俄勒岡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及講習教授、密歇根州立大學杰出教授。他的研究側重于全球化和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因其在教育領域的突出貢獻,連續(xù)四年被評選為美國最有公眾影響力的前10名教育學者之一。
(本文由本刊記者孫習涵整理自演講者在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所做的報告)